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六国论》2021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以 予:送
    B.此言 得:得当
    C.始祸焉 速:加速
    D.牧以谗诛 洎:等到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尺寸之地 至丹荆卿为计
    B.赵尝五战 齐人勿附
    C.子孙视不甚惜 燕赵君,始有远略
    D.较秦之 诸侯之
    (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一项
     

    A.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
    B.作者引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增强了说服力。
    C.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D.选文第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组卷:14引用:4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注)①衡秦:与秦国连横。衡,通“横”。②悁(yuān):愤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C.名高天下而光邻国 烛:照、照耀
    D.欲归燕,已有 隙:隔阂,裂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卒多死聊城不下 潦水尽寒潭清
    B.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有鸟焉,其名
    C.上辅孤主制群臣 倚南窗寄傲
    D.三战所亡一朝而复之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②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③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组卷:0引用:1难度:0.6

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韩、魏不能独 当:抵挡
    B.藉之以其西 蔽:以……为屏障
    C.以二国 委:委托
    D.四国休息于内,以助其急 阴:暗暗地,暗中地
    (2)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五倍之地 攻山西千里之秦
    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 且不知天下势也
    C.不免于灭亡 见利之浅
    D.常之深思远虑 彼秦者将何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论证了六国之所以先后覆灭,是由于将相谋士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胸无韬略,不能联合抗秦。
    B.北宋在军事上长期积弱,不能自振,辽和西夏屡屡袭扰,苏辙的议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C.苏辙此文着重论述韩、魏地位及“礼天下之奇才”的重要性,只是针对北宋的形势而言的,用语比较含蓄。
    D.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对照,逻辑严密,气势奔放,体现了苏辙散文笔力雄健的特点。
    (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②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一、文言文阅读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非不利 军队
    B.有远略 起初
    C.牧以谗诛 等到
    D.则胜负之 运数
    (2)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 其势弱
    B.斯用兵效也 子孙视不甚惜
    C.洎牧谗诛 有尺寸之地
    D.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惜其用武不终也
    (3)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是为反对朝廷以赂求和的妥协政策而写。
    B.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后肯定,从正反两个方面作判断,加强语言力量。
    C.作者在文中把不赂者分为两类:一种是与秦国交好的,不助五国的,如齐国;一种是虽然开始反抗秦国侵略,后来却听信谗言错杀将领,用武而不终的,如燕赵两国。
    D.文章最后由论古过渡到讽今,点出写作此文的现实意义,“悲夫”一句,叹六国不知道珍惜形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以趋于亡”。议论抒情相结合,寄托感慨,很有震撼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组卷:2引用:1难度:0.5
  • 5.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 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注)①擅:据有。②形便:地理形势有利。
    (1)下列句子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过失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 摈:排斥,抵御
    D.而天下诸侯已自 困:困窘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兵未出,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①而四国休息 ②齐人勿附
    C.①未可专罪秦也 ②不赂者赂者丧
    D.①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 ②子孙视不甚惜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B.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B.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②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组卷:0引用:1难度:0.6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B.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
    C.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D.思厥先祖父 先祖父:死去了的爷爷
    (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①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②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C.①赂秦力亏 秦兵又至矣
    D.①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 ②一人心,万人之心也
    (3)下列句子中,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开篇先用否定肯定相对照的判断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引出两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
    C.文章第二段以概括的史实和浅近的道理,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文章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文章第四段,用假设推论的方法,提出了六国免于被秦国灭亡,求得生存的正确策略,同时,作者不带任何感情,客观冷静地总结了六国灭亡的惨痛教训,由论史过渡到告诫当世的“为国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组卷:20引用:3难度:0.6

二、情景默写

  • 7.默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
    (2)《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
     
     
     

    (3)《六国论》中的“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7)《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
     
     
     

    (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
     
     

    (9)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10)思厥先祖父,
     
     
    ,以有尺寸之地。
    (1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1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13)呜呼!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组卷:26引用:1难度:0.9

三、选择题

  • 8.下面对《六国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2难度:0.7
  • 9.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引用:1难度:0.5
  •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3难度:0.9
  • 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7引用:2难度:0.9

五、其他

  • 34.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在空缺处概括文本内容。

    组卷:0引用:1难度:0.5
  • 35.本文中,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的?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