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必修5《第二单元》2019年单元测试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文,完成答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连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组卷:191引用:85难度:0.7
二、课内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夫知效一官 效:胜任。 B.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非:指责。 C.虽然,犹有未树也 树:树立。 D.犹有所待者也 待:等待。
A.他们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B.他们不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C.他们自鸣得意,与斥安鸟一样所见甚小。
D.他们不值得夸耀,在世上没有更高追求。
(3)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子?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逍遥人物。
B.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
C.为了说明像宋荣子一样修养品行,像列子一样,一无凭借,御风而行。
D.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说明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组卷:8引用:2难度:0.5
三、课外文本阅读(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蓼庄图记
[清]戴名世
余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慨然有遗世之思。说者谓渊明生当晋、宋之际,志欲弃尘离垢,高举远引,托而为此记,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庄观之,则夫幽岩深谷、灵区异境、隔绝人世者,世固未尝无也。
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①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②,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③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④、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给谏赵恒夫先生罢官居京师,岁戊辰、己巳间始闻其绝境,穷搜得之,构屋筑圃于其间。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其地昔无网罟,河鱼肥美,人不知。先生结网得鱼,嗣后多有食鱼者矣。先生寻还京师,然抗怀高寄⑤,尝书苏文忠诗于壁曰:“惟有皇城真堪隐,万人海里一身藏。”是先生视京师犹之乎蓼庄也。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使善画者为之图。余尝披图,见其群山矗立,高入云表,浮青飞翠,千叠万重,而烟波浩渺,蓼花弥望无际。
呜呼!余久怀遁世之思,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间复有之。昔者武陵渔人既出,迷不复能入。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余得以相从终老于其间,先生其许我乎!
(节选自《戴名世散文选集》)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竞凌害: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凌害,欺凌伤害。⑤抗怀高寄:高尚的情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慨然有遗世之思 遗:抛弃。 B.居人自其始祖迄今 迄:直到。 C.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 置:购置。 D.先生其许我乎 许:答应。
A.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B.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C.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D.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因有所寄托而想象出来的,世间并不存在,而作者相信世间有桃花源一样的地方。
B.蓼花庄距离京师三百余里,民风古朴,里的居民先不读诗书,不求名利,甚至不知种稻、捕鱼等事情。
C.蓼花庄能成为一方净土,是因为当地官府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作者借此隐含了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
D.本文起笔于《桃花源记》,末段又以“武陵渔人”与之呼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
②今先生有居在焉,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组卷:10引用:3难度:0.5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
(2)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王勃《滕王阁序》)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组卷:0引用:1难度:0.9
六、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没有不下台的演员
也没有不散场的观众
鼓掌一百零一次
还是有一百零二次的落幕
走吧,雨点在无声飘落
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
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
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
读完此诗,你一定有很多联想,请就诗中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诗歌和戏剧除外)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