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夏港中学九年级(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2/16 10:30:2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
1.根据课文默写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
②
③马作的卢飞快,
④俗子胸襟谁识我?
⑤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抒发词人的爱国激情与雄心壮志,表达词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句子是“组卷:21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打开语文课本,一首首动人的诗歌,带给我们丰富体验。我们品读到激情澎湃的爱国诗歌,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cù( )新的理想,是那么闪耀夺目;我们感受到革命艰辛征程中的甲,正在磨砺着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念;我们领会到年轻舵( )手跃动的心,在风雨的忧思中坚定地寻觅着方向;我们也看到狂风把巨浪甩到悬崖,将这些fěi( )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的场景。品读着美好的诗文,我们受到了美的熏陶。
①给加点字注音。
舵(
②根据拼音写汉字。
cù(
fěi(
③填入文段甲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捷报频传
B.血雨腥风
C.悲天悯人
D.马革裹尸组卷:4引用:1难度:0.8 -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____。
①又如“修己而不贵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
②这些都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漫长岁月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特有的一套哲学思想。
③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
④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了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组卷:57引用:3难度:0.5 -
4.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43引用:3难度:0.7
二、阅读与赏析(63分)
-
11.现代文阅读。
种下两百万棵树的女人
沈轶伦 ①我记得不久前在她工作室里,她坐在我面前的样子,一脸憔悴。眼睛里都是血丝,六十岁开外的人,熬了几夜没睡。一切只有她和丈夫两个人在做主力。12年,这对上海老夫妻在内蒙古沙漠种下了200万棵树。
②因为采访,我已经认识“大地妈妈”易解放快十年了。我知道她为什么一直坚持种树。如果说某种因果,那科尔沁和阿拉善沙漠里的那片绿荫的因,就是这对夫妇失去的儿子。
③易解放的独子在2000年去世。
④当时,是这一家三口东渡日本的第七年。易解放在日本一家旅游公司工作,丈夫杨安泰开了一家私人中医诊所。唯一的儿子杨睿哲在中央大学商学部读书。像往常一样,一日晚餐后,旅日的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国的新闻。那天正在报道中国北方的沙尘暴:遮天蔽日的沙尘里,行人们捂住口鼻在沙尘暴中摸索前行,汽车在白天甚至都要开着车灯。22岁的杨睿哲看着电视不禁对母亲说:“我大学毕业后要回中国为沙漠种树。”睿哲接着说:“要搞就搞大的,种它一片森林。”易解放随口说:“啊哟,那哪里来的钱呢?”儿子不响。
⑤两周后的5月22日,易解放像往常一样去公司上班。可刚到公司半小时,就接到儿子学校打来的一个电话:睿哲在上学途中出了车祸。等到夫妻俩赶到医院,儿子已经永远地停止了心跳。
⑥整整两年的日子里,易解放和丈夫都在保留了儿子衣服的房间里,一遍遍听留有儿子声音的磁带。一个声音忽然在易解放的脑海里清晰,那是儿子生前这段关于沙漠种树的对话。终日以泪洗面的她似乎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她真的回到中国,又去了内蒙古。
⑦她在日本成立了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绿色生命”组织,第一笔去中国种树的启动金,就是儿子去世后的生命保险金。在远离熟悉的都市生活的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沙漠里,她牵头成立的“绿色生命”组织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协议,并种下了第一批树。
⑧在沙漠里种下第一批万棵杨树后,易解放执意在附近住下,同当地村民一道守护树苗。有时夜半风起,猛然惊醒的她会赤脚奔向林地,在一棵棵树苗前奔跑停顿,看看树苗有没有被吹倒……小树苗栽下的第三天,一年无雨的库伦旗终于下了一场透雨,村民们拍手称奇,笑称易解放是“雨女”。在第一次接受我的采访时,她和我说,是杨树唉,小杨,就是儿子的名字,不是吗?
⑨如此,一年数次,她往返于日本、上海和内蒙古,呼吁捐款募集资金,带领志愿者去实地勘察种植,传递环保防沙知识,事事亲力亲为,渐渐从50岁出头,一路也就过了耳顺之年。
⑩后来关于易解放的报道渐渐多起来了。时不时,就能在媒体上看见她的脸。
⑪她立誓要用10年时间在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科尔沁沙漠种植110万棵树。11年过去,宏愿已经完成了,可她又在内蒙古多伦县启动了种植1万亩樟子松防沙林工程,继而又开始在内蒙古西部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种植梭梭林2000亩。
⑫她说她已经停不下来,这次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儿子的心愿,而是她自己的心愿。“如果你看过那里的生态环境,如果你看过那里的孩子……”
⑬“你停不下来的。”她说。
⑭随着广而告之,每年总有百人和她同去内蒙古。她记每一笔捐款,做账管理,联系每一个有意参与的志愿者,安排前往内蒙古的时间、路线和住宿。哪怕只捐一棵树,她和丈夫也要回信感谢再三。就连出门坐出租车,她也会趁机对司机宣传和募捐一次。
⑮2010年,易解放腹痛难忍,在志愿者的再三催促下,她才去医院体检,结果发现肠子里有癌细胞。但手术后第8天她就下床工作。2012年,伤口又痛了起来,回沪后发现已经肠粘连,急需再次手术。去年,她又一次躺在手术台上,但刚刚出院,她又出现在了去内蒙古的路上。
⑯“我得到很多帮助,但并没有后继有人。谁能代替我呢?有时一些商会也请我去演讲,或者请我参加活动,我也要给面子的对不对?我不去,就少一笔捐款不是?”她说,笑笑,两颊都是细纹。
⑰总还是有人会寻到易解放,要她一遍一遍讲她种树初衷。如《祝福》里的人那样,特意寻了祥林嫂去那样,叫她重复丧子的故事。但易解放不恼,有人拿这些做文章或者煽情的切入点,也无所谓。她说她已经不再是为了自己。甚至房价这么高涨的年月里,她卖了在上海的一套房,继续贴补种树的事业。
⑱十年,我见证她慢慢变老。也一遍一遍看着她在各类访谈节目里打起精神,说她的故事。我一直记得这个场景——2007年3月,在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的二楼窗畔,窗外的春光。
⑲这一天,是我第一次遇见易解放,当时58岁的她,第一次和我说到儿子的死。那天东二馆楼下,有棵三米多高的海棠正值花期。风一摇,粉色的花瓣,就像雨一样宛转飘落,有几瓣,随风旋至二楼的窗。易解放看到了,就停止了说话。她的声音里已经没有哽咽了,语调是平静的,但有那么一会儿,我觉得采访本身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我们俩静静坐在那里,一起看这棵树。飞上来的花瓣柔软地落在窗边,如有灵魂一般。
⑳当她把头回转过来时,没有再说自己的事,而是问我:“你几岁了?”我说了年纪。她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伸出手想要比画一下,仿佛前面就有一个孩子似的,她说:“若是我儿子活着,就比你大一点儿。”我心里一动。这比后来她告诉我如何卖房种树、如何沙漠行走、如何夜里求雨更叫人心里酸涩。
㉑对于母亲来说,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只有两类,比我家孩子大的和比我家孩子小的。她说她把儿子的墓带回上海了,每周都要去,贴着墓碑说话。
㉒总有一天,一切会归于平静。没有话筒、灯光,没有镜头和讲台,也没有募捐和志愿者。但等到这普通的一家三口都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时,沙漠里的那些枝叶毕竟还在,在远离都市喧嚣的地方,婆娑声声,继续说话。
(《上海纪实》2010.6)(1)全文以易解放“种树”的故事为中心展开,小林同学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了易解放的“种树”历程,并摘录了表现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文字,请你一起完成。种树经历 摘录相关文字 2000年,独子去世,种下回中国为沙漠种树的心愿 “找到了生活的目标” 2002年,回到中国,① “执意” 2010年,病重手术,② “不再是为了自己” 期间,接受采访,重复讲述丧子之痛的种树初衷 ④ 十年来,亲力亲为,③ ⑤
(3)读到结尾处,小林同学泪目了。请你结合全文,说说结尾的划线句如何理解。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自然段点明了易解放在沙漠里种树的初衷。
B.第⑧自然段村民们把易解放称作“雨女”,反映当地百姓缺乏文化,有迷信思想。
C.第⑫自然段两个加点的“如果”,揭示易解放坚持植树造林的目的已悄然转变。
D.第⑲自然段对海棠花瓣飘落的描写,极富感染力,能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组卷:14引用:1难度:0.5
三、作文(共60分)
-
12.袁隆平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遇见的人,经历的事,看到的景,都会在我们心中种下一粒小小的种子。因为一本好书,种下阅读的种子,走进文学世界,因为一次挫折,种下坚强的种子,书写生命精彩;因为公益活动,种下向善的种子,体验爱心大义;因为拥有梦想,种下奋进的种子,丰富成长过程……在心中种下一粒种子,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开花。请结合自身生活,叙写自己的经历或体验。
请以“种下一粒种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组卷:4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