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林伟华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3 15: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敦煌学是目前世界上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为何敦煌如此特殊,能形成一门以其地名而命名的学科,而且成为世界关注、举世闻名的学科?
          敦煌引人关注是由其地位决定的,敦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汉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重心在西北,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就是丝绸之路。不论丝绸之路分几条道路,但敦煌都是唯一不变的吐纳口,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通过敦煌,来自异域的物种和文化传到了中国,中国的丝织品、钢铁,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也经敦煌传入天山南北和中亚,并经中亚远播欧洲。
          敦煌在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特殊地位,赋予敦煌以地名学的条件。能产生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敦煌学,则主要缘于敦煌文献的发现。1900年,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里面有中国中古时期的各类文献6万余卷。除了宗教文献,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的资料。
          敦煌文献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这是因为中国的史学传统是当代人基本上不修当代史,当后世修前代历史时,主要利用前代留存下来的官方实录等各种档案文献,史家对这些档案文献进行提炼、考释,并根据官方意识和史家个人的史德、史识进行取舍分析,再加上所处的位置及政治倾向的限制,还有史书体裁、体例和字数的局限等,可能大部分是提纲挈领的记述。如魏晋隋唐时的均田制,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是简略的提纲,缺少具体内容,从而使史学界怀疑均田制是否实行。敦煌所发现的文献,就是未经后世加工改造的原始文献,其中有许多关于实行均田制的具体细节,如授田、退田、给田等。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解读研究,我们知道均田制确实实行了。
          敦煌文献包含范围非常广泛,被称为“学术的海洋”、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文献在敦煌发现,也主要是敦煌的地域文献,但它绝对不仅仅是敦煌的地方文献,而是全国的文献,要跳出敦煌,放眼全国。还有中国以外的文献,如梵文、叙利亚文、希伯来文等,反映了中国以外的历史文化,是了解、研究世界历史文化的绝好材料。
          敦煌学成为以地名学的国际显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敦煌的石窟。这是“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4世纪到14世纪,人们在这里连续开窟造像,形成了南北长1700余米来的石窟群。作为中国西部的边郡敦煌,能够产生如此宏伟的石窟艺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汉代开始,尤其是魏晋时期中原文化在敦煌积淀,中西文化交流趋于繁荣。作为丝路“咽喉”,敦煌最先接触到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的文化艺术,使佛教艺术与文化在这里落地生根。
          敦煌艺术是佛教艺术,而佛教艺术源于印度、并经中亚传入中国。所以,在敦煌石窟中必然会有许多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如莫高窟是建筑、壁画、雕塑结合的产物,仅就壁画的内容而言,它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情况,如生产劳动、风俗礼仪、民族关系等。因此,法国人将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除了佛教,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了萨珊波斯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
          虽然敦煌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佛教艺术的源头也在印度,但敦煌文化却有独特的地位。莫高窟的创始者乐僔是敦煌本地人,这就说明,敦煌艺术也是中华民族固有文化的反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材料二:
          作为一个名词或历史概念的敦煌学,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使用者在遵守命名学原则的基础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界定,每个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人见人殊。一般意义上,敦煌学的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的文献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辅。
          敦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与其他相关学科部分地重叠交叉,而且各部类之间也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大辞典》的“敦煌学”词条中,主要依据敦煌学的研究对象,确定敦煌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李正宇则认为敦煌学“是包容了诸多单体学科,兼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意识形态科学的特殊学科”。
          按现代学科分类,敦煌学研究对象的内容不仅涉及宗教、历史、文学等文科的诸多学科,还涉及医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所以,多科性或多学科交叉是敦煌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敦煌学不是其所涉及十几个学科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把它所涉及的十几个学科的全部内容统统包揽收容,变成一个多种学科的联合体,而是由各学科与敦煌有关的部分组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摘编自郝春文《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丝绸之路是对外交往的通道,而敦煌则是其吐纳口,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
    B.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对均田制都只是简略记述,而敦煌文献则全面详细地记载了均田制实行的各项具体措施。
    C.敦煌艺术深受佛教影响,石窟艺术具有明显的印度、中亚艺术的痕迹,而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只能通过壁画来了解。
    D.敦煌学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其界定更是见仁见智,如季羡林先生与李正宇先生有关敦煌学的定义就完全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史实在史书中只是提纲挈领地记述,这和后代修前代史时受官方意识、个人史德、史书体例以及字数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B.中原文化的积淀、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敦煌出现了“西夏学”“徽学”“吐鲁番学”等无法可比的石窟艺术。
    C.敦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结晶,但在佛教这一主题之外,还有其他内容,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壁画上的玻璃器皿等研究佛教之外的内容。
    D.后世研究敦煌学时,重视其石窟造型艺术、出土文献、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和高昌一带的文物等,因为它们是敦煌学内涵的主体。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敦煌文献独特学术价值的一项是
     

    A.敦煌文献未经后世加工改造,是原始文献。
    B.敦煌文献地位特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C.敦煌文献在研究全国文化时具有参考意义。
    D.敦煌文献范围广泛,可以了解研究世界文化。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敦煌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5引用:5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
          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金黄透亮”“爬”“斯斯文文”等词语描写了蚕儿即将吐丝时的色泽、动作、情态,烘托出孩子们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好奇。
    B.小说对师生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这对我产生巨大影响,多年以后,“我”也回到母校当上了老师。
    C.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有些村民对他并不认可。
    D.老人两滴眼泪滴在上面,透露出蒋老师对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没有成功感到无奈、伤感和遗憾,现在遇到自己的学生,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将蒋老师与学生相处的一段短暂却难忘的经历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小说着重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表现蒋老师的独特形象特点与教育方式。
    C.小说语言细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蒋老师与我们养蚕的故事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
    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以“蚕儿”作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6难度:0.2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少学《》,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后迁河南太守,禁止奸邪,豪强畏服。会丞相车千秋死,先是千秋子为雒阳武库令,自见失父,而相治郡严,恐久获罪,乃自免去。相使擦追呼之,遂不肯还。相独恨曰:“大将军闻此令去官,必以为我用丞相死不能遇其子。使当世贵人非我,殆矣!”武库令西至长安,大将军霍光果以责过相。后人有告相贼杀不辜,事下有司。遂下相廷尉狱。久系逾冬,会赦出。数年,宣帝即位,征相入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四岁,大将军霍光,上思其功德,以其子禹为右将军,兄子乐平侯山复领尚书事。相因平恩侯许伯奏封事,言宜有以损夺其权。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日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雍蔽。宣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霍氏杀许后之谋始得上闻。乃罢其三侯,令就第,亲属皆出补吏。于是韦贤以老病免,相遂代为丞相。及霍氏怨相,又惮之,谋矫太后诏,先召斩丞相,然后废天子。事发觉,伏诛。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数条汉兴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贾谊、晃错、董仲舒等所言,奏请施行之,上施行其策。相敕橡史案事郡国及休告从家还至府,辄白四方异闻。或有逆贼风雨灾变,郡不上,相辄奏言之。视事九岁,神爵三年薨,谥曰宪侯。
    (节选自《汉书•魏相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B.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C.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D.顷之/御史大夫桑弘羊客诈称御史止传/丞不以时谒/客怒缚/丞相疑其有奸/收捕/案致其罪论/弃客市/茂陵大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即《易经》或《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B.雒阳,即洛阳,中国古都之一,东周、东汉、西晋都曾在此建都。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为“有司”。
    D.封事,是密封的奏章的意思,古代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相才识卓异,却遭无妄之灾。魏相任茂陵县令时,茂陵治理得非常好;任河南太守时,因得罪了前丞相之子,且有人状告其滥杀无辜,魏相被关进监狱。
    B.魏相知恩图报,心系朝廷安危。魏相受到重用担任要职后,提出了应想办法削弱霍家权势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汉宣帝的采纳,朝廷隐患最终得以消除。
    C.魏相殚精竭虑,辅佐皇帝治国。魏相通晓《易经》,喜欢研究汉朝旧事和大臣奏章,选择当朝建国以来处事的妥善方法以及贤臣言论,奏请皇帝施行。
    D.魏相广布耳目,了解各地情况。魏相命令下属查访各地的事务,还让他们利用休假的机会了解各处的奇闻异事,返回后进行汇报,因而地方官无法欺骗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②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
    (5)武库令辞官而去为什么令魏相十分紧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8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能力表达。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网上流传一种说法,长时间,特别是夜晚玩手机,会①
     
    ,如同患上了“眼癌”,完全无药可治。其实,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眼部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通常是高龄退化的自然结果。诱发黄斑变性的原因还有很多种,包括眼部炎症、高血糖、吸烟等,②
     
    。此外,将黄斑变性称为“眼癌”也不准确。所谓“眼癌”,是指生长在眼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引发的。“黑暗中玩手机会得眼癌”的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容易对人造成误导。不过,③
     
    ,但沉溺于玩手机确实是个坏习惯,容易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大家还是要学会合理使用手机,切莫沦为“手机控”。

    组卷:9引用:6难度:0.7

四、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科学家潘教授在他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技术领先世界,令世界同行感佩不已,但国内民众并不十分了解他的经历和精神。郑导演认为,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今天,如何对待科技创新典型,关系到一个民族科技的未来,因此想以潘教授为原型,将他的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传;但潘教授却不同意,他认为核心技术研发不需要宣传,需要的是“恒兀兀以穷年”的实干精神。消息传出,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如果你是郑导演,请给潘教授写一封信,说服他同意将其事迹搬上荧屏。
          ②如果你是潘教授的学生,请给郑导演写一封信,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合理性。
          ③请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回应大众关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8引用: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