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八中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6月份)
发布:2024/7/20 8:0:8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即不同的因素处于和谐的状态,事物就能繁荣发展;如果同质的因素简单相加,则事物就陷于停顿或死亡。春秋晏婴以另外方式说过同样的“和同”关系,且主张治国要行“和政”。
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是用来保持和谐关系的,先王之道以“和”为美,大小之事无不以“和”为原则。孔子还把“和同之辩”用到处理社会关系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要思想。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其次,强调“和”不是同一。《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盲目附和。最后,强调以“中庸”求“和”。孔子说做事须“允执其中”。“中”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可以防止冲突与激化,可以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即达到“和”。《中庸》首章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的本根,“和”是天下的归属。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多次迁徙、融合,既保持了民族多样性,又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伴随民族融合过程的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春秋时代,地理、政治因素导致多元文化的格局。秦汉统一后,华夏文化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汉唐以后,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又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宋代思想家张载《正蒙•太和篇》中有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这四句话讲的是哲学,是一种宇宙观。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象”。这些“象”,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每个“象”都不同。“有象斯有对”,说的就是各个“象”的不同,即使是美丽的女性,也有不同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
“对必反其为”,是说一个一个的“象”,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由于不同,其运行、流动的方向也不相同,甚至有时候运行的方向会相反,所以会出现“有反斯有仇”,发生互相间的纠结。这个“仇”字,古代的写法是“雠”,左边一个“隹”,右边一个“隹”,中间是个言论的“言”。隹是一种尾巴很短的鸟,“雠”字的本义是两只短尾巴鸟在叽叽喳喳的讨论、辩论。这个“雠”字,也就是“校雠”的“雠”。校书是很难的事,很难一个字都不错。古人的“校雠”,更是一件大事。你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雠”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辩驳。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讨论、辩驳的结果,并不是彼此打得头破血流,更不是这只鸟把那只鸟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或求同存异,总之是走向了“仇必和而解”。
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而是可以“和而解”的。用这个思想来看待世界,不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吗?当然,不是一方的问题,而是彼此双方乃至多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量。“有反斯有仇”,就是沟通、对话,互相校正的过程。
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费老讲的是文化问题。“各美其美”,是指首先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不自卑,不失重,不妄自菲薄。“美人之美”,是说还要看别人文化的长处。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能否看到并且承认其长处。各种文化的优长,彼此互赏,相互吸收,众美和合,就是“美美与共”。如此的结果,“世界大同”并非不可以期待。
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20世纪是纷争的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还要被这些灾难吞噬吗?人类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些吗?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
(摘编自刘梦溪《“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伯、晏婴两人以不同方式对“和同”关系进行了论述,而且也都认为国家要行“和政”,主张君王不应独断专行。
B.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了史伯、晏婴关于“和同”关系的论述,而且在理论上又有新的突破。
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强调“和”不是同一,而且找到了达成“和”的中庸之道。
D.“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哲学都认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因此西方文化也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会彼此对立。
B.“校”字是“木”与“交”的联合,表示“棍棒交错”。这个字与“雠”字合成“校雠”一词,彼此的含义是相反的。
C.双方如果尊重各自的差异,那么即使发生了争论、辩驳,也不一定就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反而可以走向“和而解”。
D.以中华文化里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为指导,我们就可以避免各种全球性危机、地区性冲突的产生,让世界变得和平美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做法不属于“和而不同”思想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
B.我国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
C.中共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4)材料二在论述“有反斯有仇”这一观点时,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效果?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就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辛辛苦苦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鱼竿,也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他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儿鱼,学名鮟鱇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根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地抓在了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错说。他心中一热,眼睛顿时湿了,掩饰地抬手挥了挥在脸边飞舞的蚊虫。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求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抬起手来起轻轻拍了小伟的头一下。
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走路时紧挨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实事,并且将这些事情发到朋友圈里,父亲开始对此是担惊受怕的。
B.小伟对父亲提出晚上要带他到东江捉鱼颇多不解,但出于孝心,仍然理解顺从。只是没有想到父亲要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
C.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晚上,是因为晚上才能看到蛤蟆鱼和灯塔的光,父亲才能借此和小伟进行交流。
D.小说第四段开头的四个问句使用反问的手法,既写出小伟的不解,也引发了读者的猜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到江边”一段的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的地点和时间,其中“不安分”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涛起伏的状态。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父亲以此暗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C.“他心中一热”句中的“一热”“顿时湿了”“挥了挥”等一连串词语,表明小伟此时解开了内心的疑惑,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内心的感动。
D.文中画横线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心中父亲的挺拔、沉稳、温暖,表达了他对这如山的父爱的感激以及对父亲的深爱。
(3)小说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4)这篇小说叙述技巧多样,请任举两例加以说明。组卷:7引用:2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9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 处世界遗产,实现了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步保护,除涉及遗址外,也涉及了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泉州南音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行于宋元时期,但仍以活态的形式被 ______地传承至今,并成为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见证。此外,( ),并以将那里的居民留在当地的形式,将当地的文脉悄无声息地传承了下来。
此次申报的泉州项目,展现出以泉州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人民 _____、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体现出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强调团结友善、_____这一根植于骨子里的儒商传统。这一点与西方凭借自己的坚船利炮去“开发”新大陆的取财之道 _____。它会告诉世人:作为传统文化中最不容易改变的儒商文化基因,固然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原原本本 坚强不屈 互利共赢 大相径庭 B.原原本本 坚韧不拔 互利共生 大相径庭 C.原汁原味 坚韧不拔 互利共赢 迥然不同 D.原汁原味 坚强不屈 互利共生 迥然不同
A.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与许多地方当地居民被撵出遗产地的做法不同
B.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不同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撵出遗产地的做法
C.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撵出遗产地的做法不同,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
D.不同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撵出遗产地的做法,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被当地政府意识到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但过去有,现在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B.固然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不但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固然过去有,现在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组卷:3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5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有人赞赏斜杠青年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是社会进步、分工细化的体现;有人反对这种生活方式,认为它和所倡导的专注、专业的工匠精神格格不入。
你的观点如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