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家喻户晓。不过,前几年,有人撰文指出,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很可能出于后人修改,并非李白原作。文章是揣测之辞,但标题却是肯定的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李白诗句,此论一出,网上迅速喧传,颇有些轰动效应。
文章举出两个证据,来阐释“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非李白原作。
其一,分别藏于中国北京国家图书馆和日本东京静嘉堂的两种宋版《李太白文集》、清乾隆刊本王琦注《李太白文集》和清缪曰芑刊本《李太白文集》,都指出这一句诗另有两种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和“天生吾徒有俊才”。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是“天生吾徒有俊才”。
其二,从古体诗押韵惯例看,转韵之时,首句亦应入韵。例如本诗第一、二两句,“来”和“回”押韵,咍灰韵通押,平声韵;紧接着,转为入声韵,“发”“雪”“月”相押,月韵。转韵第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末字“发”字入韵。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字不能跟“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中的“来”和“杯”字押韵。就是说,后人将其修改成“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后,打破了古体诗押韵的惯例。显然,修改此句的后人,不太懂古体诗韵例。
其实,文章作者举证“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的异文,不必舍近求远,《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几种李白集都有标注。比如,《李太白文集》卷二于此句之下就注云:“又云‘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材’。”《李太白集注》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天生我身必有财’,又作‘天生吾徒有俊材’。”北宋初年编纂的大型类书《文苑英华》于此句之下也注云:“一作‘我身必有材’。”
那么,上述这些异文是不是有助于文章作者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否定呢?并不能这样看。
第一,上述几种文献依然把“天生我材必有用”作为诗的正文予以认可,而把异文只是列出,聊备一说而已。
第二,从数量对比上看,多数收录李白这首诗的文献均记作“天生我材必有用”,而连异文完全不加提及。比如宋人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的《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唐人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等。我以为这并非出于不知,而是大多出于对异文的无视,不予认可。
此外,文章作者认为转韵首句的“必有用”与下句“还复来”不押韵,不符合古体诗押韵的惯例。这一从古体诗规则着眼的论据似乎很有力。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还有另一处异文,这就是《李太白文集》记录的“一作‘开’”,《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用’一作‘开’”。根据这个异文,全句当作“天生我材必有开”,若是这样,便与“千金散尽还复来”没有失韵的问题了。不知作者对这个异文是没有看到,还是有意回避?
退一步说,古体诗的规则远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古体诗转韵尽管一般首句入韵,但也并非全部如此。以李白诗而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转韵句就未首句入韵,也是如此。
任何作品一旦问世,便成为存在的客体,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读者接受什么,舍弃什么,其中也有存优汰劣的共同审美选择。这也同历史人物一样,其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比如生前的孔子就和后来奉为圣人的孔子相隔天渊。后来的人物再塑造与作品再创作,更主要地左右着人们的认识。
具体就李白这首诗来说,从唐代以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文字表达,已为人们所熟悉,并乐于接受。因此,实在没有质疑的必要。
(摘编自王瑞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异文之我见》)(1)下列选项中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并非李白原作”这一观点证据的一项是
A.清代两个刊本中此句均另有“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才”两个版本。
B.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抄本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被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
C.依古体诗押韵惯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不能跟“来”和“杯”押韵。
D.《李太白集注》记录的“又‘用’一作‘开’”,此句应为“天生我材必有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点明对原文章标题的看法,认为如此肯定表达观点的标题有哗众取宠之嫌。
B.本文从异文位置、数量对比、古体诗规则三个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层次清晰。
C.本文大量引用文献作品中的例子,既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存在着转韵句未首句入韵的例子来反驳原作者的猜测。
(3)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本来面目与后来形成的形象产生了距离”的一项是
A.生前的陶渊明和奉为隐逸之宗的陶渊明。
B.生前的项羽和文艺作品中的项羽。
C.生前的唐太宗和史书中的唐太宗。
D.生前的曹操和戏曲中的曹操。组卷:28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4月29日,椰风林语间,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着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和耀目的蓝白色火焰,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和号送入近地轨道。天和号是中国空间站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舱段-核心舱。至此,中国空间站的在轨组装建造大幕正式拉开。
说起空间站,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国际空间站,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先后经历12年建造完成。空间站工程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受到各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然而,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大门,并未向中国敞开,我们走上了自主研制建造的道路。中国空间站是百吨量级的,在总体规模上不及国际空间站,这主要是在建设思路上符合中国国情,综合当前需求和耗费等因素的结果。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将使我国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科学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
(摘编自《揭秘中国空间站-天宫,不再遥远》,《中国青年报》2021年4月)
材料二:
中国空间站名为“天宫”,这个极具中国韵味的名字,蕴含了希望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得更为舒适的愿望,更寄寓着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浪漫情怀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天宫”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组成,它运行在高度340公里至450公里的近圆轨道,约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在地球上可以通过观测设备一睹其“芳容”。中国空间站建造 工作阶段 具体工作内容 空间站关键技术
验证阶段发射试验核心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推进剂补
加、机械臂在轨组装建造、航天员出舱活动等关键技术进
行飞行验证和评估,对核心舱功能和长期驻留功能进行考
核。组装建造阶段 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并与核心舱在轨交会
对接,完成空间站建造,同步开展科学技术实验。运营阶段 航天员乘组将分批进驻空间站工作,开展科学技术研
究和探索活动。
(摘编自包为民《天宫空间站,太空闪耀中国智慧》,《人民日报》2021年9月)材料三:
NSR:首批三位航天员已经进入“天和”核心舱一个多月了,他们开始参与实验工作了吗?
高铭:首批航天员已经辅助开展了一些测试试验,例如高微重力实验柜实验装置的测试。我们在核心舱中安排了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和高微重力实验柜,未来航天员还将参与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的样品更换,以及高微重力实验项目的更多科学实验。
NSR:我国空间站会接收外国的航天员吗?
高铭:原则上是可以的。我国的载人航天一直都保持着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愿意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表达了这方面的需求,希望能在我们的空间站上继续进行空间科学研究。
NSR:对于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高铭: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已经有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我们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工程组织管理和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我认为在未来我们要更加注重科学问题导向,工程实现的过程要更加符合科学规律,以更好地获取科学成果。空间站已经到了应用的阶段,空间科学研究的价值和引领作用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摘编自《NSR对中国载人航天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高铭的访谈》2021年7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宫空间站最重要的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近地轨道,拉开了我国在轨组装建造空间站的序幕。
B.空间站工程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国走上自主研制建造的道路。
C.相比于在轨运行的由十六国联合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我国空间站在总体规模上尚有差距,但更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及综合需求。
D.“天宫”空间站寄托了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它的三个舱体被命名为“天和”“问天”和“梦天”,极具中国韵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空间站的组装建造,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具有自主研发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开展近地科技实验、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
B.发射核心舱、载人飞船与货运飞船等工作之后,首批航天员完成了对空间站关键技术的验证并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我国空间站正式建成运营。
C.“天宫”空间站采用电解制氧、尿液收集与处理等先进的物化再生生保技术,实现了站内资源再生利用,缓解了空间站氧气和水资源的补给压力。
D.为了体现设计者对航天员的人文关怀,“天宫”里特意配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和视频监视系统,航天员可以使用移动电话和地面上的家人通话。
(3)“天宫”空间站的建造与运营过程,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哪些成功经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1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寂寞
陆蠡 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当他子身作长途旅行的时候,当幸福和欢乐给他一个巧妙的嘲弄,当年和月压弯了他的脊背,使他不得不躲在被遗忘的角落,度厌倦的朝暮,那时人们会体会到一个特殊的伴侣——寂寞。
愿意听我说我是怎样和寂寞相习的么?
幼小的时候,我有着无知的疯狂,我追逐快乐,像猎人追赶一只美丽的小鹿这是敏捷的东西,在获不到它的时候它的影子是一种诱惑和试探。我要得到它,我追赶。它跑在我的面前。我追得愈紧,它跑得愈快。我越过许多障碍和困难,如同猎人越过丘山和林地,最后,在失望的草原上失去了它。一如空手回来的猎人,拖着一身疲倦。我怅惘,我懊丧,我失去了勇气,我觉得乏力。为了这得不到的快乐我是恹恹欲病了,这时候有一个声音拂过我的耳际,像是一种安慰:
“我在这里招待你,当你空手回来的时候。”
“你是谁?”
“寂寞。”
“我还有余勇追赶另一只快乐呢!”我倔强地回答。
我可是没有追赶新的快乐。为了打发时间,我埋头在一些回忆上面。如同植物标本的采集者,把无名的花朵采集起来,把它压干,保存在几张薄纸中间,我采撷往事的花朵,把它保存在记忆里面。我说:“我有旧的回忆代替新的快乐。”不幸,当我认真去回忆,这些回忆又都是些不可捉摸的东西。犹如水面的波纹,一漾即灭。又如镜里的花影,待你伸手去捡拾,它的影子便被遮断消失,而你只有一只空手接触在冰冷的玻璃面上。我感到空虚,是近乎一种失望。于是复有一个关切的声音向我嘤然细语:
“我在这里陪伴你,当你失去回忆的时候。”
“谁的声音?”我心中起了感谢。
“寂寞。”
我没有接近它,因为我另有念头。
我有另一个念头。我不再追赶快乐,不再搜寻记忆,我想捞获些别的人世的东西。像一个劳拙的蜘蛛,在昏晓中织起捕虫的网,我也织网了。我用感情的黏丝,织成了一个友谊的网,用来捞捉一点人世的温存。想不到给我捞住的却是意外的冷落。无由的风雨复吹破了我的经营,教我无从补缀。像风雨中的蜘蛛,我蜷伏在灰心的檐下,望着被毁的一番心机,味到一种悲凉,这又是空劳了,我和我的网!
“请接受我的安慰罢,在你空劳之后。”
这是寂寞的声音。
我仍然有几分傲岸,我没有接受它的好意。
岁月使我的年龄和责任同时长大,我长大了去四方奔走。我离开温暖的屋顶下,去暴露在道途上。我孤单地登上旅途,孤单地行路,孤单地栖迟,没有一个人作伴。世上,尽有的是行人,同路的却这般稀少!夏之展,冬之夕,我受等待和焦盼的煎熬。我希望能有人陪伴我,和我抵掌长谈,但是无人陪伴我,于是,寂寞又来接近我说:
“请接受我的陪伴。”
如同欢迎一个老友,我伸手给它,我开始和寂寞相习了。
我和寂寞相安了。沉浮的人世中我有时也会疏离寂寞。寂寞却永远陪伴我,守护我,我不自知。几天前,我走进一间房间。这房里曾住着我的友人。友人离开了,没留下辞别的话却留下一地乱纸。我怃然望着这堆乱纸,望着裸露的卸去装饰的墙壁,以及扃闭着的窗户。我有着一种奇怪的企待,我心盼会有人来敲这门,叩这窗户:我希望能够听见一个剥啄的声音。忘了一句话,忘了一件东西,回来了,我将是如何喜悦!
我屏息谛听,我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和心脏的跳动。室内外仍是一片沉寂。过度的注意使我的神经松弛无力,“不会来了,不会来了”,我自言自语着。
“不要忘记我”一个低沉难辨的声音。
我握上门柄,心里有一种紧张。
“我是寂寞,让我来代替离去的友人”
“别人都离开而你来了,愿你永远陪伴我!”
啊!寂寞是忠诚的,不渝的和寂寞相处的时候,我心地是多么坦白,光明!寂寞如一枚镜,在它约而前可以照见我自己,发现我自己我可以在寂寞的围护中和自己对语,和另一个“我”对语,那真正的独白。
当我在酣热的场中,听到欢乐的乐曲,我有点多余的感伤,往往曲未终前便想离开,去寻找寂寞。寂寞是无声的音乐,它接近你,包围你,如水之包围鱼,使你的灵魂得在它的氛围中游泳,安息。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寂寞由“不喜爱”到“亲近”的态度改变,涵盖了作者成长历程中复杂心酸的人生体验。以及他由“外观世界”到“内观心灵”的精神成长。
B.作者将回忆比成“水面的波纹”“镜里的花影”,可以看出,回忆中的人、事于他而言毫无意义且空无虚幻、无法捕捉。
C.本文与《囚绿记》有诸多相似之处,都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呈现丰富的情感变化,语言都含蓄蕴藉、多用修辞,艺术感染力强。
D.在情感表达上,本文很符合孔子对《诗经•关雎》“哀而不伤”的艺术评价,虽然以寂寞、忧郁为基调,但结尾处并不低沉、绝望。
(2)文章多次写到“我”与“寂寞”的对话,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多以第一人称叙述“我”与“寂寞”的故事,为何在结尾画线句改用第二人称叙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16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8.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火锅中为什么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盐如果不是蔬菜中带进来的,就是从硝酸盐转化而来的。① ,但是蔬菜采收之后,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蔬菜出现萎蔫,发黄,掉叶甚至水渍化的情况,蔬菜中的硝酸盐就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就会逐渐升高。但是,如果蔬菜能保持足够新鲜,那么亚硝酸盐过高的风险就很低。火锅店的蔬菜通常都保持很高的新鲜度,能够保证卖相,从这一点来说,② 。但是,叶类蔬菜和根茎类蔬菜,都含有很多硝酸盐,这些蔬菜中所含的硝酸盐,经过反复的翻滚煮制,一部分也会转变成亚硝酸盐。大白菜、娃娃菜、萝卜等蔬菜都是火锅里的常见蔬菜,它们属于硝酸盐丰富的食材。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煮制以后,③ 。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文段信息,请用一个反问句概括锅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的原因。组卷:24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曾以“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为核心,展开了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击缶而歌、水墨画卷、古老汉字、传统京剧、丝绸之路、昆曲、风筝、太极拳……当时大家迫切想让世界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所以整个开幕式主要都是在讲述“我是谁”。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题则是“一起向未来”。这个口号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宣扬,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但“一起向未来”不仅仅代表一种体育精神。“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
两次开幕式的盛会,中国呈现出不同的表达角度。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又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呢?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
(1)作为观看了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国观众,写一篇开幕式观后感。
(2)作为复兴中学“体育节”的参赛学生代表,写一篇在体育节开幕式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1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