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9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文化自信不仅在于自己的决心有多大,声音有多高,历史有多久,还在于人家是否信服,有没有“他信”。在当今时代,面对大发展大变革的世界格局,面对各种思想文化更加频繁的交流、交融、交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②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罪魁祸首。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的利益为认识、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生态思想家帕斯莫尔认为,基督教鼓励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所有的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的。这正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死穴。人类文明今天已走到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什么是“独特思维方法”?就是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二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③在如何摆正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华文化积累了丰富的中道智慧,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一剂良方。中华文化一方面注重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强调“惟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注重天地本身的价值,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成为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根源正在于“顶天立地”、中正通达,正在于我们将“与天地参”而不是将征服自然、改造天地、满足欲望作为人类的使命,正在于我们摆正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
          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们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当今中国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以“和”为贵的最好例子。俄罗斯《导报》这样评价:“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与其说是路,更像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范畴--‘道’。”何为“道”?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他所说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道”,生生不已、和而不同的“道”。“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摘编自叶小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只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就能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B.人类中心主义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强调利益至上,却从不关怀自然。
    C.弊端重重的人类中心主义亟须克服自身认识的偏见,而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D.中华文化认为应遵从自然规律和人们的欲望,这和西方文化在对人与天地的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做法,然后指出只有“中和”思想,才能挽救人类文明。
    B.文章第三段既承接上文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中道智慧”的内涵,又引出下文写运用“中道智慧”的现实意义。
    C.文章第四段先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再用“一带一路”建设的例子来证明其“和”对中国及世界的作用。
    D.文章着重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弊端和中华文化中的“中道智慧”,指出后者可为克服前者的弊端提供有益的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现在面临发生质变的可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B.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主要是因为坚守中正通达的思想和中庸之道,摆正了人在天地间的位置。
    C.“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设想的可行做法,将推动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D.罗素所说的“生活方式”特指中国人所说的“道”,如果得到全世界采纳,人类社会将更加欢乐、祥和。

    组卷:12引用:14难度:0.9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日,一部关注老年手机市场的短片《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迅速爆红网络。短片描述了独居老人与在外工作的儿子逐渐疏离的故事,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影片走红的实质是对老年人内心诉求的深度解析。
          老年人因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的衰退,难以操作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他们更需要一部操作简单、功能适合的老年智能手机。据调查,大部分老年人对手机的需求除了停留在能轻松拨打电话、发送信息、拍摄照片等功能外,还希望手机能够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最好能够在疾病突发时依靠手机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除此之外,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手机的真正智能之处在于能够随时与子女取得联系,子女也能通过手机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行动轨迹以及个人情绪等。其实,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而是有“温度”的陪伴。
    (摘编自《一部<手机>解剖空巢老人现状引争议》,2018年2月27日中国网)材料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年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起关注。《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年化阶段;未来20年,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年化水平将超过30%.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老人会产生心理失调的症状,出现家庭“空巢”综合征。其症状常常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等。据调查,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摘编自《中国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7)》)材料三:怎样减少子女离家对老人的心理冲击,避免出现空巢的情感危机呢?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子女的赡养、领取养老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重要途径。改善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子女与父母多沟通,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培养兴趣爱好也有利于空巢老人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政府方面,要加快完善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加快建设老年服务中心和护理中心,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切实维护空巢老人合法权益等。此外,社会方面也可以多组织开展老年群体活动,多鼓励空巢老人互助互动,充实他们的文化生活,为他们创造更多与他人沟通的平台。
    (摘编自《关爱空巢老人,帮助空巢老人远离空巢综合征》,新浪网)(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一部手机》揭示出,空巢老人对老年手机功能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关爱与陪伴的需求。
    B.老年人视力、记忆力、辨识力逐渐衰退,健康也常常出现问题,因此希望出现更适合老年人的智能手机。
    C.因子女离家导致的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等症状,是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具体表现。
    D.空巢老人中有60%存在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医学关注、心理干预,已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到的短片意在提醒子女要多与父母沟通,缩短与父母的情感距离,以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
    B.老人们希望凭借老年智能手机管理健康或寻求帮助,从侧面反映出“空巢”老人现象已不再是简单的家庭问题。
    C.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子女外出学习、工作造成老人空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未来空巢老人问题将更加严峻。
    D.我国人口老年化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养老问题,包括老人的经济状况和身体健康,二是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3)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从哪些方面可以缓解空巢老人情感危机大量出现这一社会问题?

    组卷:16引用:8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 鲁(节选)
    宗 璞
          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人们打它,它也不肯离去。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这小村中习惯把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于是它给硬拉到范家,拴在大树上。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吧。拉拉手吧?”这话今天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姐姐伸手去摸它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它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好鲁鲁!”姐姐高兴地和它握手。“爸爸妈妈!鲁鲁愿意住在我们家了!”
    爸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过了十多天,鲁鲁情绪显然已有好转。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却忽然往山下城里跑去了。它要去解开一个谜。
          黄昏时它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它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主人是回到这里来了罢?怎么还听不见鲁鲁的哭声呢?有人推开窗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鲁鲁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早上,人们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它。它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但是没有。这时它想起了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姐弟俩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它们终于等到了鲁鲁回来。姐姐冲过去弯身抱着它的头,它舔着姐弟俩的手,又给爸爸妈妈作揖。那晚全家都高兴极了。
          从此鲁鲁正式成为这个家的一员了。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小村沸腾了。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它们终于可以回北平去了。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鲁鲁是不能去的。最后的决定是把它送给T市爱狗的唐伯伯。
          T市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大瀑布,10里外便能听到水声隆隆。车经过这里的那天,姐姐发着烧,还执意要下车去看。于是爸爸在左,妈妈在右,鲁鲁在前,弟弟在后,向观瀑亭上走去。
          急遽的水流从几十丈的绝壁上跌落下来,在青山翠峦中形成一个小湖,水汽迷蒙,一直飘到亭上。姐姐觉得那白花花的厚重的半透明的水幔和雷鸣般的轰响仿佛离她很远。她努力想走近些看,但它们越来越远,什么也看不见了,她倚在爸爸肩上晕了过去。
          姐姐因病住进了医院,从此鲁鲁再也没有看见姐姐。没有几天,它就显得憔悴,白毛失去了光泽。唐家的狗饭一律有牛肉,它却嗅嗅便走开,不管弟弟怎样哄劝。
          范家人走时,唐伯伯叫人把鲁鲁关在花园里。在飞机上,姐姐和弟弟为了不能再见鲁鲁,一起哭了一场。它们听不见鲁鲁在花园里发出的撕裂了的嗥叫,看不见鲁鲁因为一次又一次想挣脱绳索,磨掉了毛的脖子。它们飞得高高的,遗落了儿时的伙伴。
          鲁鲁发疯似的寻找主人。唐伯伯总是试着和它握手,同情地、客气地说:“请你住在我家,这不是已经说好了么,鲁鲁。”
          有一天,鲁鲁又不见了。过了半年,大家早以为它已离开这个世界,它竟又回到了唐家。它瘦多了,身上好几处没有了毛。它又一次去寻找谜底后,又历尽辛苦回来,只是为了不违反主人的安排。
          但后来它却有了观赏瀑布的癖好。它常常跑出城去,坐在大瀑布前,久久地望着那跌宕跳荡、白帐幔似的落水,发出悲凉的、撞人心弦的哀号。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小狗以人的心理,细腻地描摹了小狗鲁鲁的内心活动,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小狗内心复杂的情感。
    B.鲁鲁去城里的旧住处守候旧主人,最后又回到范家,只是因为它遭到了人们的驱赶,再加上饥渴疲累,这让读者看到了它的痛苦和无奈。
    C.去了唐家后,鲁鲁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它并不吃那一律有牛肉的饭,这反映了鲁鲁对新主人的不满,以及对旧主人的忠诚。
    D.文章以鲁鲁第一次丧家的哀号开篇,又以它第二次丧家的哀号结束,首尾呼应,对小狗被无情抛弃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2)文中两次写到了瀑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著名作家孙犁评价《鲁鲁》:“表面是动物的悲鸣,内含是人性的呼喊。”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9引用:6难度:0.6

一、现代文阅读。

  • 9.阅读下面文段,围绕“国家精神”,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国家精神是什么?简单两个字,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一种”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

    组卷:17引用:7难度:0.6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的身上被贴上了各种标签:有个性也容易固执己见,有能力但不能抗压;“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网络原住民”;甚至有人直言“00后”是“垮掉的一代”,缺乏承担新时代使命的能力。
          面对人们对“00后”的认知,身为“00后”一员的你,有什么话要说?你认为“00后”该怎样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呢?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以“我为“00后’代言”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组卷:11引用:8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