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复圣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8 3: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出自《六韬•文韬》,此言意谓:为人之君而有仁德、行道义,天下人见此自然归心。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人从发扬孝悌开始修身,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德明身修。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形成君民一体、内外和谐、万民富乐而爱戴其君的局面。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良心之人“见其德者,固愈加亲近,闻其风者,亦翕然信从,就似居处之有邻家一般,有不招而自来者矣。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建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代表了历史发展大势,体现了大国道义和大国担当。读懂中国,认同中华文化,领悟中国精神,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赞同。“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大下归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重德”的价值观念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B.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
    C.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D.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重德”的内涵,强调了其中圣贤境界的基础性。
    B.文章在论述具体观点时引经据典,突出了观点来源的真实性,也说明中国“重德”是优良传统。
    C.文章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孟子,来论证孟子相关思想的重要性。
    D.文章第三段引用《论语》及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
    B.《论语》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等观点。
    C.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不仅体现了大国的道义担当,也是古为今用,彰显了文化自信。

    组卷:1引用:4难度:0.5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3分36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一文认为,因为“
     
    ”,所以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即“
     
    ”。
    (2)在《礼记•大学之道》一文中,“修其身”的前提是“
     
    ”,“诚其意”的前提是“
     
    ”。
    (3)陆游在《书愤》一诗中,用“
     
     
    ”一联,回忆早年的抗金生活,描绘了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面。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会赞许你是仁人的两句是“
     
     
    ”。
    (6)《将进酒》中,描写陈王宴会上的恣情欢乐的场景的一句是“
     
     
    ”。

    组卷:1引用:2难度:0.8

四、写作(10分)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百年诞辰日。下面是焦裕禄同志的几句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颇具启示意义。
    ①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
    ②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
    ③整天想的是穿戴吃喝,不讲革命工作,那怎能行呢?朴素的土气,就是革命的正气。
    ④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
    ⑤干工作要敢闯。成功了,有经验;失败了,有教训。只要敢闯,就能从困难中杀出一条路来。
    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9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