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河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检测试卷(4月份)

发布:2024/6/1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已成成语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由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中首次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认为《城市姑娘》还不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因为作者对其中人物在消极被动方面的描绘,虽说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故事情节发生在一八八七年左右,当时工人运动己在蓬勃发展,而《城市姑娘》却把当时工人阶级描写成一群消极被动的、等待“来自上面”恩施的人,这就不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说,环境不够典型。环境是“环绕着书中人物而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既不是典型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是典型的了。恩格斯与人为善,话往往说得很委婉,在肯定她的人物够典型之前加上一句“在他们的限度之内”。这封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是现实主义的主要因素。典型既然这样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双方都因此获得一个新的更明确的涵义,就是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推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正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一八一六——一八四八年的历史发展中一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最能说明典型须符合历史发展真实情况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答复拉萨尔的两封信。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指责拉萨尔所谓“革命悲剧”《佛朗茨•封•济金根》里把一个已没落而仍力图维护特权的封建骑士,写成一个要求宗教自由和民族统一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言人,向罗马教廷和封建领主进行斗争。拉萨尔没有看到当时革命势力是阂泽尔所领导的农民和城市平民。他这个机会主义者竟歪曲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和趋势。更荒谬的是他把十七世纪的德国封建骑士的内讧的失败说成是“革命悲剧”,而且认为后来的法国革命和一八四八年的欧洲各国革命的失败也都是复演那次骑士内讧的悲剧,并预言将来的革命也会复演那次悲剧,理由是革命者“目的无限而手段有限”,不得不耍“外交手腕”进行欺骗。这就不但根本否定了革命,也否定了历史发展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甚至扬言农民起义比起骑士内讧还更反动。马克思看出他不可救药,便不再回他的信,于是轰动一时的“济金根论战”便告结束。
          从上文所引的两封信来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把典型环境看作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而典型环境的内容首先是当时阶级力量的对比。他们的态度始终是朝前看的,他们的同情始终是寄托在前进的革命的一方。他们赋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以一种崭新的意义:典型环境是革命形势中的环境,典型人物也是站在革命方面的人物。我们研究剧本和小说,如果经常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观,对环境和人物性格都进行认真的分析,对文学作品和美学理论的理解就会比较深透些,今后不妨多在这方面下功夫。
           (摘编自朱光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材料二:
          恩格斯说“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这就意味着,作家在创作中用“细节的真实”堆砌起来的“典型人物”一旦脱离了“典型环境”,其人物的典型性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换言之,“典型环境”的真实性是“典型人物”塑造成功的前提。
          是的,在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不乏那种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典型人物”,但是,他们始终无法成为文学史长廊中最为突出的“典型人物”形象,因为他们无法上升到“典型性格”的高度,进不到具有“国民性”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的人物雕塑的艺术殿堂之中。只有寥若晨星的《阿Q正传》中的人物形象屹立在那里,成为仅有的少数几个上升到“典型性格”的人物谱系。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典型环境”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的本质特征尚未吃透到骨髓当中去,没有把“典型环境”作为现实主义,尤其是从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的灵魂来看,因为所有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最终都要揭示一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作家笔下的“典型人物”都是那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高度浓缩的概括,是那个时代“异化的产儿”。即便像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的作品,也是作者为了达到让那个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成为他抨击那个“典型环境”的目的,而塑造出一个被时代异化了的畸形形象,进而使《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美国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
          如果一个作家离开了对“典型环境”的注视,那么即便他有十二分的才华,并被自己笔下栩栩如生、生动无比的人物描写技巧所陶醉,他描写出来的人物也仍然是一具行尸走肉,永远不会成为留在文学史长廊中的“典型性格”形象,因为一个没有打上时代纹印标识的人物是没有来路和谱系的泥坯,人们无法对其进行历史的鉴别——这与跨越任何时代的“典型性格”雕塑是有本质区别的。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鲁迅的《阿Q正传》是有着鲜明时代标识的作品,作家把那个时代的“典型环境”高度凝练在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才使他们成为跨越时代、跨越国族的“典型人物”雕像。
           (摘编自丁帆《重树“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大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推尊《人间喜剧》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否定《城市姑娘》是因为它所写环境不够典型。
    B.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拉萨尔是机会主义者,是因为他在创作中看不清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和趋势,否定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C.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很少有文学形象能够成为文学史长廊中最为突出的“典型人物”形象,这和作家对“典型环境”的认识不足有关。
    D.《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典型人物”是对那个时代的“典型性格”高度浓缩的概括,实现了作者对那个“典型环境”进行抨击的目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观”,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批评提出方向。
    B.材料二的立论依据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中首次提出的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说服力强。
    C.恩格斯之所以把“典型”和“现实主义”联系起来,主要因为现实主义除要求细节真实外,还要求环境和人物真实。
    D.材料二末段运用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具体阐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注视“典型环境”的重要性。
    (3)下列各项中,最能证明材料二中关于“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二者关系的一项是
     

    A.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文艺在工人运动中产生的消极影响,恩格斯在《诗歌》中第一次提出文艺要承担起“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革命的无产者”的根本任务。
    B.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是应当如此。”
    C.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民间成为机智、勇敢的化身。
    D.曹雪芹《红楼梦》里,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就是由她长期寄人篱下的典型环境造成的。
    (4)材料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的“典型环境”有怎样的理解?请简要分析。
    (5)作家如何才能创作出跨越时代、跨越国族的“典型人物”?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5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水劫李準      大家急忙跑到村头去看,只见东北边天空,黄雾茫茫,乱云飞滚,“呜——呜——呜”的凄厉响声,把脚底下的土地都震得直晃动。①它像是几千只老虎在咆哮,几万只野狼在嚷叫,又像是一个大战场上两军在呐喊厮杀。
          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
          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话音还没落地,②只见从东北方向,齐陡陡,一丈多高的黄河水头,像墙一样压了过来
          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他看到几个大麦垛漂在半空,就急忙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
          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像疯了似地跑着、叫着、哭着、喊着。光知道往村里跑,也不知道往哪儿跑。他们好像已经淹没在万丈波涛之中,有的还跑到家关上大门,有的一家人抱在一块,一动也不动地在哭。
          徐秋斋在自己的木筏上站着,他看见李麦喊着说:“天亮他娘,你们怎么都懵了?赶快叫人上沙岗。”这时李麦才清醒过来,她在街上扯着嗓子喊着:
          “上沙岗啊!都到村西沙岗上啊!”
          “把老年人、小孩,赶快先送到沙岗上!”
          她这么一喊,大家都围过来了,可是都瞪着惊惶的眼睛,并不往沙岗上跑。好像他们不知道沙岗在什么地方似的。
          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后边的人群才像一股水似地跟着往沙岗上跑。
          ③那浑浊的黄河水,呼啸着,嚎叫着朝赤杨岗冲过来了
          赤杨岗和小马庄村中间有一条大狼沟,原来是条老河道。往日,黄河水在流过这条老河道时,绕着赤杨岗村东转了个圈,向南踅走了。可是这次不行,④黄河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街上已经成了河,筛子、笸箩、门板、柴禾漂了一层,有几间瓦房房坡上挤满了没有跑出来的人。在黄河水的呼啸声里,夹杂着凄惨的哭叫声和撕裂人心的呼救声。
          李麦看着沙岗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
          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徐秋斋的筏上不光放着行李、家具,连锅碗瓢勺都放上了,筏后边还放了一堆劈好的干柴。
          李麦把他拉上岸来,他叹着气说:“天亮他娘,不得了啊!大灾大劫啊!蒋介石这个龟孙不会有好下场!对老百姓太狠了。”他说着用一条绳子亲自把他那只筏绑在一棵柏树上,系了三个死结。
          天亮又拉过来个大木筏,把房坡上的人也救了下来。他和春义又蹚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天亮推了推门,门从里边上着。天亮一急,“哗”地一声把大门踹开了。院子里早进了水,一个破木桶从门里漂了出来。
          天上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蓝五说:“她没出来,她一个孤寡老婆子怎么出来?”李麦一急就想蹚水回村,蓝五说:“天这么黑,街上水又那么深,你去怎么行?”
          天亮说:“妈,我去!”说着“扑嗵”一声跳到水里。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
          天亮蹚着水摸着黑进了街。街上黑洞洞的,有几只饿猫在房子上叫着。水里漂着的一些木板、檩条不断地碰在他的腿上。
          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子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
          天亮摸了摸她的鼻子,鼻子里还有热气。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不要管我!不要管我!我就死在我这屋里!我就死在我这屋里!”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
          天亮不管申奶奶怎样叫喊,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李麦看着这个疯老婆子,心里像刀割一样,她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的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
          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
          李麦把她扶坐在地上,劝着她说:“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
          申奶奶说:“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
          李麦说:“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
          申奶奶说:“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不是年轻时候了。逃荒,路走不动了;要饭,连只狗也打不动了!……”
          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
          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
    (选自《黄河东流去》,有删改)【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主要情节,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以及洪灾中其他不同阶级和阶层人物命运的变迁史。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通过春义、李麦和天亮的观察与不同反应,形象地再现了洪水到来的情景,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文章描绘众人在洪水到来之际慌乱的场面,生动表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手足无措,突出李麦主心骨的作用。
    C.李麦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是出于她对自己孩子被打的心疼,也包含着她对老人的理解和宽容。
    D.结尾处人们的饮泣声和黄河的呜咽声增强了悲剧氛围,揭示了国民党军队炸毁黄河大坝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2)文中画线句子都是对黄河水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从听觉角度描绘出黄河决堤时的巨大声响,富有气势。
    B.句②中,“齐陡陡”“一丈多高”和“压”等词的精准运用,形象地表现黄河水来势之凶猛。
    C.句③写黄河水逼近赤杨岗,动词“冲”字突出了黄河水的威力,表明形势已经万分危急。
    D.句④写黄河水已经侵入村庄,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泡在水里,直接表现人们受灾的严重。
    (3)《黄河东流去》中的徐秋斋以“睿智”著称。请从选文中找出三处细节加以分析。
    (4)作者在《黄河东流去》一书的结尾说:“每一个民族都有它伟大的潜在的生命力,我写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意图,就在于这一点”。请结合选文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产1度电要消耗多少资源?要弄明白上述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1度电。众所周知,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①_____。1度电又称为1千瓦时的电,即一个功率为1千瓦的用电器连续满负荷工作1个小时消耗的能量就是1千瓦时,也就是1度电。
          虽然1度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起眼,但是②_____。1度电足够让家用LED灯工作20—70小时,让家用电风扇连续吹20个小时左右。另外,从热量的角度来看,1度电对应的能量约等于860千卡。
          从生产方面看,发出1度电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呢?目前主流发电方式主要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以现行火力发电耗煤标准为例,生产1度电需要燃烧200—400克标准煤……总之,每1度电都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我们在享受电气时代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③_____。“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日常使用的每1度电。正是这不起眼却又无比重要的1度电,支撑起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随手熄灭的1盏灯,可能正是点亮我们未来的一束光。
    (1)下列句子中的“有”和文中加点处的“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向阳河有一丈多深,十丈来宽,它自北向南缓缓流去。
    B.小王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红与黑》等中外名著。
    C.新冠病毒疫情有变化:致病性逐渐减弱而传染性增强。
    D.中共中央直属工作部门、办事机构有中共中央办公厅等。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习惯过节。节者,接也。节是一个运动着的概念。
          岁月轮回有节。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制定出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每月两个节气,节节递进,一年就这样走过。
          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一棵竹子,如果一直到顶,没有节,就不能成材,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就在玉米地旁听吧。劈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生长的交响曲。
          人的成长其实也有节。这节中蕴含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记载着我们的成败得失,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动态过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人生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