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灾害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的集体智慧、传统知识及经验总结。它的形成是一个有一定继承性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要认识灾害文化,有必要追溯其发展历史和发展过程。
作为一种有“文化”的特殊的动物,人类将其人为营造的物质及社会文化空间叠加于自然空间之上,从而把其所寄居的地球改造为人类之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空间同时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三种属性,三种属性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不同于客观的自然空间,社会文化空间中的一切都被赋予了人的主观目的或主观感受,它们制约着人的行为和意识。自然灾害和灾害文化均为被人类赋予特定文化含义的社会现象,都隶属于人类构建的社会文化空间范畴。
自然灾害与自然界能量、物质流通过程中某种自然力的瞬时强烈释放或时空规律的短时间失常有直接关系,然而,一种自然现象一旦被称为自然灾害,它就已不再是纯自然的了。“灾害”二字不论从其文字起源还是现代含义来看,均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负面服务价值的判定。人们从自身的利害出发,对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主观区分,把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自然现象称为自然灾害;相反,把可为人类带来利益的部分视为自然资源。对人类而言,灾害和资源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控制是资源,不可控制是灾害。灾害是人类之家的一部分,人类在享用地球所提供自然资源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乃至毁灭性的打击。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就是在灾害与生存、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创生、延续、繁荣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同灾害斗争的历史。灾害文化是人类对灾害的共同社会记忆。一种灾害文化一旦形成,便被纳入到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的体系之中,灾害文化在其中的主要功能是影响人类社会对灾害的认知与承受灾害的能力、约束和协调人类社会的灾害应对行为,使人类社会能够在自然灾害面前处于相对安全状态。
从时间的视角看,灾害文化在时域上的特点与灾害是不同的。自然灾害在时间上一般表现为随机发生的短时性事件,灾害事件虽是重复发生的,但前后事件之间一般不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人类在与自然灾害共生过程中总结形成并代代相传下来的灾害文化都要经历发展、继承与扬弃的历史过程,具有累积性、时效性和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在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灾害文化中,既包括从历史灾害文化中继承的成分,也包括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分。
以历史继承性为视角的灾害文化研究,建立在对灾害文化历史认识的基础之上,对现代灾害文化进行历史建构,识别现代灾害文化中的历史灾害文化成分,辨识那些对现代灾害文化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灾害事件及灾害文化特征,追溯形成这些历史灾害文化特征所经历的灾害及其社会学习和创新过程。在文化融合日趋强烈的现代社会,应该充分重视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问题,任何新文化的引入和输出都需要尽可能地与已有文化传统充分融合,盲目照搬外来文化可能造成水土不服乃至文化冲突。
总之,历史继承性是灾害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理解灾害文化地域性的重要途径。从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出发,挖掘和凝练具有地方特色的灾害文化,可兼顾当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并服务于当代防灾减灾事业。
(摘编自方修琦《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史学集刊》2021年第2期)材料二
当前,自然灾害文化维度上的实证/实例分析与理论探索已涉及到了灾害和防灾减灾实践的许多方面,如图所示。
自然灾害文化维度当前的总体进展与趋势是:文化因素是影响民众灾害认知和灾害应对的基础背景已得到共识:但是同一文化背景下,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文化因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目前,民众认识灾害、响应灾害和灾后恢复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注意到,文化因素对于人们防灾减灾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信仰、规范、习俗等有时是人们面对灾害而脆弱的主要原因甚至是根源,有时却是提高民众灾害应对能力或潜能的重要基础。
当下,不同文化背景地域社会中的本土灾害应对策略对于人们防灾减灾的重要价值已得到学界普遍关注,其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本土灾害应对策略是否能够和在多大程度能够于地区间移植,是研究的新方向。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的相关研究表明,两者结合在发挥社区主观能动性,节约减灾和灾害管理成本、保障减灾实践可持续等方面均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保护意识缺乏、生活方式改变、外来文化冲击等,一些地域社会本土性灾害应对策略的传承正面临威胁。如何有效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本土和传统的灾害应对策略,然后使之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是今后研究的另一个重点。
我国存在着丰富的灾害相关地方性知识,比如各地流传的谚语、民间故事等,应挖掘和梳理这些谚语、民间故事等所蕴含的现代减灾意义与价值。应探索地方性灾害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和我国自上而下灾害管理体制三者间的有机契合点,进而促进全社会整体防灾减灾基础能力的广泛提升。
(摘编自孙磊、苏桂武《自然灾害中的文化维度研究综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灾害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没有长期沿续性;而灾害文化却有一定继承性,经过长时间才会形成。
B.自然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有相互重叠现象,但是二者区别明显,前者客观,后者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性。
C.当前,自然灾害文化维度在灾害应对上的研究已涉及到预防减缓、备灾、应急响应和恢复等不同环节。
D.我国一些地域社会的传统性本土灾害应对策略对现代减灾用处不大,它与现代技术融合才能发挥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界能量、物质流通过程中某种自然力的瞬时强烈释放或时空规律的短时间失常在自然灾害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B.人们判断自然现象是灾害还是资源的标准,在于它是否能为人类带来利益,能带来利益的是资源,反之,是灾害。
C.我们只要把握了主流灾害文化中对构建未来灾害文化有重要意义的成分,就能做好任一时期的主流灾害文化研究。
D.目前的研究发现,相比其他因素而言,文化因素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对于人们防灾减灾的正面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以历史继承性为视角进行灾害文化研究”观点的一项是
A.灾害文化是人们对待灾害的态度、思想、理念、行为、经验、习俗等总称,它是由灾害衍生的非物质性产物。
B.灾害文化往往以通俗性、普及性等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及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包括漫画、传说、纪录片等。
C.现代灾害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基因,不同地区现代灾害文化的某些差异可能源自于各自灾害文化历史的差异。
D.一个具有良好灾害文化构建及传承的地区,能够有条不紊开展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将灾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从“灾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角度谈谈灾害文化在我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组卷:2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П(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弓长张
郑俊甫 张长水是西街村的支书,我们驻村认识的第一个人。乡干事老刘介绍张长水时,用了一段排比句:“没有他点不了的豆腐,没有他降不住的人,没有他摆不平的事儿。”
等见到张长水时,多少让人有些失望。干干瘦瘦的一个老头儿,脸上枯树皮似的,沟壑纵横;发丝凌乱,在头上制造台风现场,像是从来都没有梳理过,一双眼睛倒是挺有神,盯着你看的时候,真像一对聚焦的相机镜头。
“我叫张长水,叫我老张就行,弓长张的张。”张长水握着我的手,这么介绍自己。
为什么强调自己是“弓长张的张”?认识久了,才知道,张长水信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那之后,断断续续听到了一些关于张长水的传奇。据说有一回,村里调整土地。调整土地这事儿,一般的村干部都头疼——几百户人家,上千亩土地,都想要好的、离村子近的。人之常情嘛。可十指伸出来,有长有短,哪会是加加减减平均一下那么简单?西街的调地小组就被一片位于铁路西的偏僻地块给绊住了。谁都不要,多给两分也不要——离村子远不说,地也薄,庄稼收的总比其他地块少两成。
原本是打算抓阄的,可几个刺儿头一起哄,风向突变,大部分人都不同意抓了,扯着脖子直喊“要公平”。至于怎样的公平法,却谁也没主意。事情僵持不下,大家的目光都落在了支书张长水身上。张长水倒不急,两只眼睛盯着黑乎乎的人头,静坐了片刻,一拍桌子,站起来说:“从村干部开始,先分那块地,村干部分完小组长上。是党员的都站前面,什么时候把那块地分光了,再分别的地!”据说当时,张长水让人把党旗竖在分地现场,先给自己分,然后盯着党员一个个上。
“那叫一个霸气!”讲这段故事的人击节赞叹。
可是,分地的问题解决了,分到赖地的家庭就愿意吗?毕竟,家家户户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谁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你别说,这就是张长水的本事了。他跟十几名党员干部分完地,都没有急着种庄稼,而是跑到省农科所,弄到一批果树苗。几年的工夫,铁路西那片地摇身一变,成了休闲农业园,就跟城里人的后花园似的,每到周末,热闹得很,也有了好效益,比种地更划算。
不久,村里要修路。修路是好事呀,那条坑坑洼洼的村路,大家早就怨声载道。没想到,规划路线的时候,出了麻烦。村里的主干道,规划成一条笔直的大路通向村外,需要拆迁几户人家,却最后在王飞亮那儿卡壳了。王飞亮说:“房子是我爷爷盖的,对外来说算不上文物,对我们家却是有纪念意义的。想拆?得赔一套两层别墅。”其实也算不上老宅,就是20世纪60年代盖的房子。
负责做工作的村干部什么办法都用了,王飞亮就是软硬不吃,扬言谁敢强拆,就拍下来,全网曝光。自媒体时代,很多人都喜欢当“键盘侠”,一不小心,一件小事就可能搅得血雨腥风,即便澄清事实了,也会惹出一身骚来。
大家都看着张长水。奇怪的是,张长水也不露面。半个月后,张长水出面了,领着几名村干部和村民组长,直奔王飞亮家。张长水说:“赔两层别墅,我没那个权,村里也没那个钱。修路用的是项目款,一分一厘都是萝卜占坑,动不得。你说你家房子是老宅,我就问一句,有我家的房子老吗?”
张长水家的房子是清朝年间盖的。张长水的祖爷爷是个远近闻名的砖窑匠,用自己多年亲手烧制的砖,为自家盖了一座房子。王飞亮瞪着张长水,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恨恨地说:“你家的房子又不在拆迁范围内。你们这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张长水笑了:“今儿个我就‘崽卖自己的田’。我那座房子无偿拆喽,你敢不敢拆?”
王飞亮脑子一热,脱口道:“你要是敢拆,我立马就拆。谁不拆谁是王八蛋。”
一桩让人头疼的问题,就这样被化解于无形。
跟张长水混熟后,我一直好奇地问他:“为了修条路把自己家一座好好的老房子拆了,值得吗?”
问得多了,张长水拗不过,告诉我了答案。原来,邻县上马了一个古镇建设项目,到处搜罗老房子建材。张长水的房子他们早就盯上了,但张长水死活不同意,他想把那套房子一代代传下去。
“要不是出了个王飞亮,要不是为了村里修那条路,我能舍得?不过现在想想,新农村建设,旧房子早晚得改造。凡事有舍才有得嘛。”张长水挠了挠头,嘿嘿笑着说。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4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干事老刘通过排比句介绍了主人公张长水解决问题的突出能力,从中透露出“我”对主人公的欣赏之情。
B.张长水在介绍自己时强调“弓长张的张”,原因是他信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足见张长水的自信。
C.张长水早想将铁路西那片地建成休闲农业园,所以他跟党员干部主动分这块地,分后也没有急着种庄稼。
D.王飞亮不肯拆除老房子,张长水只好拆自己的老房子逼他就范,但张长水的不舍情绪始终没有得到释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角度来讲述张长水的故事,既有助于刻画张长水的心理,又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文章对张长水的眼睛进行了描绘,“真像一对聚焦的相机镜头”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突出其眼睛的神采。
C.文中农村调整土地令村干部头疼的插叙,既为下文西街村分地的僵持状态作铺垫,又衬托了张长水的形象。
D.小说中的“驻村”“新农村建设”等词语,都指向了当下乡村振兴的现实,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3)小说第二自然段对张长水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对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怎样的社会现实意义?请结合文章分析。组卷:13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冷藏是古人保存食物很常用且实用的方法。一开始是把食物埋到地里,后来就挖了地窖,①
低温保存对食物营养价值的保护比较好,基本不会损坏食物的营养素,但是,营养素也会随时间慢慢流逝,( )。所以新鲜的蔬果②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尤其是冷藏过程会导致干耗的蔬菜水果,不但水分比较多,维生素C、B的损耗也较大
B.水分比较多的蔬菜水果,不但维生素C、B的损耗较大,冷藏过程也会导致干耗
C.冷藏过程的蔬菜水果,不但水分比较多导致其干耗,维生素C、B的损耗也较大
D.尤其是水分比较多的蔬菜水果,冷藏过程会导致其干耗,维生素C、B的损耗也会较大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组卷:2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中国选手顽强进击男子100米半决赛,中国奥运健儿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女子十米气步枪决赛,“专注做自我”的“00后”杨倩摘得首金;举重男子67公斤级决赛,“即使落后,也要绝地反击”的谌利军逆转夺冠;四战奥运、34岁的跆拳道运动员吴静钰遗憾止步1/4决赛,但“当站在赛场的那一刻,就已经赢了”;中国女排无缘八强,还是每分必争、每球必拼“没有唾手可得的胜利,没有轻言放弃的赛局”……对奥运健儿来说,赢得精彩、拼得坚韧,提升了体育的“含金量”,激发着奋进的精气神。
以上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你从中选择两个或三个对象的评论进行立意,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