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撵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材料二:
“半截话”更贴近生活的真实。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交流经验的工具,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完整的一句话或多句话才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思想,尤其在书面语中,语句残缺被认为是语言中的病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口语表达时,“半截子话”很常见,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类经历。这种有意无意地使用“半句话”而造成话语不完整,就出现了“半截话”现象。在很多时候,说一半,留一半,形式上看起来不完整,但在具体的语境下,对话双方都可以理解,甚至有时比完整的表达更具效果。文学作品既然源于生活,那么从理论上说,应该很早就出现了这种“半截话”现象。可惜的是,当口语转化为书面语的时候,作者总要对生活中的口语加以整理加工,于是“半截话”现象在书面语中不见了踪影。金圣叹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看到了生活中的这种表达方式,大胆地运用到《水浒传》的评点中去,并把这种“半截话”现象称之为“不完句法”。我们不知道曹雪芹是否受到金圣叹的启发,但“半截话”现象在《红楼梦》中不仅常见,而且运用得非常熟练,不论是“岔断”式的“半截话”,还是“急收”式的“半截话”,亦或是“留白”式的“半截话”,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乏这样的表达方式。曹雪芹在创作中从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故意使用了带有特殊意味的残缺语句,在看似语义未尽、表意含糊的辞面上细致地传达了人物微妙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同时,具有了极高的语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①_____。“半截话”说一半留一半,其留下的空白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加以填补。如第九十八回对黛玉去世的一段描写: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两人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黛玉在红销香断的尽头拼尽全力呼喊宝玉的那“半截话”历来被认为是高鹗续书的神来之笔。
②_____。含蓄蕴藉,是我国传统美学的第一要义,为历代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所推崇。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提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司空图《诗品》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苏轼则曰:“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梅圣俞也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说。这些说法,字面不尽相同,但涵义却大体一致,皆是对“弦外音”“味外味”的认可和赞赏。正如刘熙载《艺概》中所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半截话”有着无比丰富的潜在信息量,它跟中国诗画的空灵、轻淡和言语的含蓄、“意在言外”的美学意蕴是相通的,“半截话”修辞中的语义留白无疑是这种“无言之美”的极佳载体。
(摘编自张璇《论<红楼梦>人物语言之“半截话”修辞现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酒醉后撵李奶妈的情节以“不写之写”留白,任意驰骋读者想象,高妙刻画人物形象。
B.每个人在日常具体语境中进行口语表达时,都会有意无意使用“半截话”获得更好表达效果。
C.曹雪芹受到金圣叹的启发,熟练运用各种残缺语句表达特殊意味,服务于人物刻画的需要。
D.文学创作者需要把口语整理成书面语,导致文学作品中“半截话”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通过举例论证说明利用“矛盾”以虚写实,为小说创造朦胧意境,强化空灵之美。
B.材料二用第九十八回对黛玉去世的描写论证了“半截话”中的语义留白具有极高的语用价值。
C.材料二引用司空图、苏轼、刘熙等文人观点说明“半截话”中潜在信息量所富含的美学价值。
D.利用矛盾或“半截话”现象等众多创造空白的艺术手法使《红楼梦》具有了弦外音、味外味。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第六回凤姐对贾蓉说:“罢了!你且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但后来并没有写贾蓉晚饭后来没来。
B.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得泪人一般”,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C.第二十八回,薛蟠道:“我可要说了:女儿悲——”说了半日,不见说底下的……方说道,“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
D.第三十五回末宝玉听到黛玉在院内说话,忙叫快请,但第三十六回开始后面是另起头绪,并未接写这一情形。
(4)请在材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5)请结合以下材料,对周朴园对留白中的三处“哦”,任选一处进行合理想象补充,并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的草帽
陈所巨
庄子在濠上观鱼,正是初夏,阳光强烈,他戴着一顶宽边的草帽。他那顶草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两淮平原上农人们惯常戴的那种金黄色的麦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编成的,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着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种。他们俩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对方笑的含义:庄子想说他的朋友像个稻草人,惠子觉得庄子像只刚从草丛中钻出来的绿冠草鸡。①接着他们就看那濠中的鱼,看得很投入,庄子情不自禁地说:哎呀,鱼真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呢?庄子看了惠子一眼,说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
庄子和他的朋友都是极为散淡的人,他们压根儿没想到,就是那几句简单的对话,竟然在几千年后,还被人们背诵,作为构筑他们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大笑不止。就庄子这个人而言,应该留下来的倒不是只言片语的对话和杂感,而是那顶青青的蒲草编的草帽。因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纤维上面。
庄子喜欢躺在草地上睡觉,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着、将草帽罩在脸上,舒坦而惬意。②他听得见泥土的声音,草的声音,炊烟的声音,狗和女人的声音,以及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发出的微弱的声音。他闻得见天的气味,云的气味,泥土和草丛中看不见的虫子的气味和南风从淮河带来的水的气味。这些声音和气味缓缓地带着他进入梦乡。他的梦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庄周梦蝶就是这时候的产物,野草一样的产物。一个象征的童话,一片错乱的思想的树林,一只真正的比车轮还大的蝴蝶,让人们吃惊,也把庄子弄糊涂了。但他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沉得住气,糊涂就糊涂吧,糊涂总比不糊涂好。正是那个糊涂的梦让他名声大震,成为贯穿历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历史和人们并不知道,那个梦正是随着他的鼾声,留在那顶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庄子什么都不记得,回到家里,才发现有个梦黏在草帽上,他便将那梦收拾,刻写在竹简上。
这当然是几千年前的事,现在庄子还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经观鱼、做梦的后来叫蒙城的地方。庄子祠与其说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说是他精神和思想的庄园。鱼和蝴蝶好像还在各自的状态之中,但此鱼非彼鱼,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来的变种!庄子还是那样,悠闲散淡,梦幻而多思。他当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现的,一张稍稍苍白而修长的脸,手臂和腿较长,服装似乎有点儿不伦不类。但他确实是庄子,是那个月绿色的蒲草帽遮着脸,躺在草地上睡觉和做梦的人。他的悠闲散淡的人生方式,甚至让女人也不敢走得太近。
庄子端坐着,膝盖齐齐地并拢,双手搁在上面,旁边好像还有一柄葵扇。我发现少了件东西,是草帽。草帽是乡野里的东西,民间的东西,也就是说是庄子那时候作为散淡文人的东西。后来他成为圣哲,人们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应该与那顶粗糙的蒲草帽无缘了。③人们往往爱犯这类的错误,往往以想当然代替本质。其实,就在淮河两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种蒲草帽已经很多了,庄子因此有些高兴,④因为蒲草帽罩着的那些头脑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着的鱼和蝴蝶。时间改变了许多东西,而草帽的功能没有改变,有些人戴在头上遮太阳,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风,有些人垫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
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鸟窝。
(选自《华人优秀散文精选》,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不同于一般的凡夫俗子,“显得格外的招眼和时髦”暗示着他与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
B.让庄子大笑不止的是,他留下的只言片语被后人抬高为神圣的经典,被圣哲化了。
C.庄子糊涂的是在庄周梦蝶中分辨不清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
D.庄子一直把自己寄存在精神和思想庄园里,用散淡的人生方式,刻意与世人保持着距离。
(2)对于文章横线处句子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还原了庄子与惠子濠上观鱼的现场情境,二人对话简短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B.②处野草、炊烟、泥土、狗等一系列意象行云流水般出现,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
C.③处用批评口吻表现了庄子成为圣哲后,他民间、本质、散淡的生命状态改变了。
D.④处“活着的鱼和蝴蝶”指的是庄子式的思想和灵魂得以继承下来,没有被人们抛弃。
(3)文章标题是“庄子的草帽”,可否换成“庄子的葵扇”或者“庄子眼中的濠中之鱼”,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4)请赏析文章尾段,并结合《庖丁解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组卷:4引用:7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7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的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之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所以我最推崇我的观众,我献给他们以预知未来的神奇。
(选自《曹禺选集》,有删改)(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两处破折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B.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C.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
D.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2)请把文中横线处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7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鸿门宴》中多谋善断的张良、果敢勇猛的樊哙和能屈能伸的刘邦,组成了一支绝处逢生、扭转乾坤的团队。然而项羽团队却人心涣散、危机四伏,范增地位崇高建议却不被采纳,项伯虽为项羽叔父却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四面楚歌端倪已露。由此看来,团队的力量不仅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改变历史走向。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