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大峪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6 0:0:2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材料二
          作为边远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炽热的内心去感知海南寥廓天地下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3)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4)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组卷:0引用:1难度:0.6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因谓曰:“臣各为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已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为郎中。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邱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是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濮阳周氏 匿:隐瞒。
    B.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吕后意 阿:迎合。
    (2)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臣各为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B.①独已之私怨求一人 ②同心而离居,忧伤终老
    C.①何示天下不广也 ②我欲因梦吴越
    D.①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间哉 ②今漂沦憔悴,转徙江湖间
    (4)下面句子,句式分类相同的一组是
     

    ①有名于楚
    ②季布者,楚人也
    ③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④不患人之不己知
    ⑤何以解忧
    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⑦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⑧感斯人言
    ⑨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A.①/②/③/⑦/④/⑤⑥/⑧⑨
    B.①⑥/②⑨/③⑦/④⑤/⑧
    C.①⑦⑥/②/③/④/⑤⑧/⑨
    D.①⑥/②/③⑦/④⑤/⑧/⑨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候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6)翻译划线句。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一)(共6分)

  • 3.阅读《红楼梦》中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选自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1)这首判词所对应的《红楼梦》人物是
     
     

    (2)请结合判词及书中相关情节,任选上题中一个人物,简述其性格特点。

    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共6分)

  • 4.阅读《论语•为政》中文字,回答问题。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如何理解“色难”?
    (2)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孝”的看法。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认识。

    组卷:1引用:1难度:0.7

(三)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将题目写在作文纸上。

  • 1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规矩为边界;也有人说,顺着人的天性发展,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
          请以“规矩与天性”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31引用:3难度:0.6
  • 1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138引用:1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