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短文,完成下面问题。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①)且孳(②)也,能顺木之天,以致(③)其性焉尔(④)。凡(⑤)植木之性(⑥),其本(⑦)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⑧),其筑(⑨)欲密。既然(⑩)已,勿动勿虑,去(⑪)不复顾(⑫)。其莳(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⑭)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1)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⑮),其培之也,若不过(⑯)焉则不及。苟(⑰)有能反是(⑱)者,则又爱之太恩(⑲),忧之太勤。旦(⑳)视而暮(㉑)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㉒)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㉓)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㉔)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2)吾又何能为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3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橐驼从四个层次上对种树的道理进行了阐释。
B.郭橐驼先从“木之性”说明种树的道理。
C.郭橐驼从理论上说明种树的道理后,又谈种植的方法,从实践上总结。
D.最后郭橐驼发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组卷:0引用:1难度:0.6 -
2.阅读课文4、5段,完成下面问题。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①)理(②),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③)吾居乡,见长(④)人者好烦(⑤)其令,若(⑥)甚怜焉,而卒(⑦)以祸(⑧)。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⑨)尔(⑩)耕,勖(⑪)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而(⑫)绪,早织而缕,字(⑬)而幼孩,遂(⑭)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⑮)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⑯)且怠。若是(⑰),则与吾业者其(⑱)亦有类(⑲)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⑳)。”传(㉑)其事以为(㉒)官戒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4、5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4段首句,看似无意,实则暗点写作目的。
B.“理,非吾业也。”此指郭橐驼确实不知道种树所蕴含的道理。
C.第4段运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刻画得细致入微。
D.结尾,作者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揭示写作目的。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组卷:0引用:1难度:0.6 -
3.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病偻(lǚ),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1)。驼闻之曰:“甚善。名(①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2)视驼所种树,或(⑤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1、2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郭橐驼的身世。
B.第2段写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为下文做铺垫。
C.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刻画郭橐驼种树的本领高超。
D.郭橐驼自称“驼”,表现了他的豁达、自信。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②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4)概括本段内容,试着分析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组卷:3引用:1难度:0.6 -
4.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后面练习。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先自度其足
②吾忘持度
③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组卷:2引用:2难度:0.5 -
5.阅读文言短文《炳烛而学》,完成后面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注:①师旷,盲乐师,名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闻之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③盲臣安敢戏其君
④善哉
(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吾剑之所从坠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
D.何不试之以足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组卷:2引用:1难度:0.6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梓人①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有删节)【注】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善度材 度:计算 B.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货:财物 C.愿佣隙宇而处焉 佣:做佣人 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 德:感激
①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②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③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④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⑤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⑥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的工人。
B.作者认为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与梓人建造房屋的做法是一样的。
C.梓人虽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但他在建造房屋方面有很高的才能,是个能者、智者。
D.作者通过塑造梓人的形象提出了对宰相治国的美好设想:不要事事亲自去做,而要把握方针大计,善于用人,“相道得而万国理矣”;而且还要制定并坚决执行既定的法规,像梓人依绳墨规矩指挥匠人、建好房屋一样。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②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③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组卷:8引用:3难度:0.4 -
7.阅读文言短文《济阴贾人》,完成后面练习。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阴之贾人
②向许百金
③舟薄于石又覆
④盍救诸
(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译: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译: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译: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译: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要求句中能运用成语或格言警句。
富人:
渔者:
旁人:组卷:7引用:2难度:0.5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曰“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B.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C.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D.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薨”,古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臣死去,也可用于皇帝嫔妃及皇子公主,后泛指官员之死。
B.“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乐》为“六经”。
D.“入”“出”,指朝廷内外,在朝内做官为“入”;离开朝廷到外地做官为“出”。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宁崇尚儒学。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与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卓有成效,他甚至还用官府费用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他的外甥王国宝巴结会稽王道子,害怕不被范宁所容,挑拨他和皇上的关系,使他被皇上疏远。
D.范宁勤于治学。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②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选择题
-
9.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1难度:0.9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⑦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组卷:13引用:1难度:0.7 -
11.下列通假字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1引用:1难度:0.8
五、其他
-
34.诵读课文后,根据如图的提示,在空缺①、②处填出相应内容。
组卷:1引用:1难度:0.3 -
35.翻译下列句子。
(1)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3)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番。
(4)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6)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7)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8)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组卷:1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