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山东省中学联盟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10/31 11: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2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扶贫先扶智”理论认为通过人的智力帮扶,赋能于人,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在此过程中活化、开发和培育多方面的潜能,形成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高低,由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迁移支出等形成的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持续性发展,贫困的主要根源在于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包容性增长、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重要途径。包容性增长即机会平等的“益贫式增长”,旨在彻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和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
          当前仍然存在的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遭到挫折的结果。从社会的角度看,对穷人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不足是贫困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根源之一;从家庭的角度看,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不足是导致下一代继续陷入贫困的原因之一。森(Sen,A.)认为,贫困不仅是收入低下,更应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他将可行能力定义为,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组合。
          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求我国扶贫战略由“脱贫”转向“防贫”,即防止贫困的生产和再生产,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代际传递涉及两个群体——儿童和父母,贫困代际传递不仅仅是贫困现象的继承,还包含导致贫困的不利因素在代际传递。世界银行在《公平的进步——世界各国代际经济流动》报告中,基于代际流动的全球数据库总结了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之间的三个渠道。一是父母教育会影响子女教育,进而影响其收入,如受过教育的父母会更倾向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二是父母教育会影响子女的非教育特征,如受过教育的父母会帮助其子女获得更好的非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子女的收入水平;三是父母的非教育特征对子女收入也存在持续性影响,如相对富裕的父母所居住的地区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更好,可以为其子女提供更好的经济机会。
    (摘编自王建《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战略与政策思考》)材料二:
          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结合实际情况,注重从政策、产业、人才等方面入手,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第一,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衔接,并扩大政策适用主体范围。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全方位发展的长期规划,不仅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更是要让所有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机遇。现阶段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点就是要激发全体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种政策的适用主体范围也要扩大到全体农村居民。
          第二,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产业发展衔接。要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能力和造血机制;优化乡村休闲产业,积极推进传统农业、种养业提档升级,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养生。传统特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发展,从而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三,构建良好乡村人才发展生态,强化人才衔接。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稳定拓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保证脱贫村发展思路的连续性,持续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二是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其一,通过搭好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电商创业园等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促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跨界配置要素,吸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资金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其二,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的力量汇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三是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其一,以城带乡,鼓励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融入乡村,在农村开拓新市场、开办新企业、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乡村市场主体。其二,通过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的普惠性,鼓励和支持返乡入乡人员主动就业、自主创业。四是推动人才本土化与均衡化同步发展。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培育本土人才,构建培养本土人才为主,人才引进、人才支援为辅的人才振兴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一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不断增强乡村本土人才生产水平、致富本领、发展能力。
    (摘编自王宏源《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教育帮扶人的智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开发培育多方面的潜能,能很好解决贫困问题,所以教育是扶贫脱贫的根本与核心。
    B.加大教育投资,可以实现包容性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和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C.对穷人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不足、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投资不足都是对人力资本投资不重视的表现。
    D.受过教育的父母会帮助其子女获得更好的非认知技能,提高子女的收入水平是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一种渠道。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健支出、劳动力迁移支出等资本,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持续性发展,所以在乡村振兴中,要继续加大对医疗的财政投入,降低劳动力迁移支出在家庭收入中的所占比。
    B.教育投资能倡导机会平等的“益贫式增长”,彻底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格局,在脱贫后的乡村振兴中要继续加大教育投资,保持教育在财政收入中的所占比逐年加大。
    C.构建良好乡村人才发展生态,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统领,加强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建设,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推动人才本土化与均衡化同步发展。
    D.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的普惠性,就有可能把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更好地融入乡村,为农村开拓新市场,开办更多新企业。
    (3)下列各种做法中,不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一项是
     

    A.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把原来针对特殊贫困群体的免费职业培训政策,扩展到对全体农村居民的培训。
    B.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把开发怒江大峡谷、推介大峡谷的旅游与当地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养生有机结合。
    C.宁夏临夏州支持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校企合作和东西部联合办学。
    D.河南三门峡卢氏县为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决定实施以人才引进为主的“筑巢引凤•人才强县”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4)材料一是按照什么思路进行论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5)材料一与材料二画横线处都提到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中这种基础性作用有何不同?

    组卷:25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鲁缟齐纨      鉴于《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这本书刚刚开篇,我不想过早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今天,我想谈谈丝绸的源头。
          我似乎有点跑题了,但我不太喜欢走直路,总是抑制不住对旁支小径的偏爱;而且跑题也不见得是坏事,它总能让你取得意外的发现。比如丝绸的源头就是我在丝绸之路这个中西交往大历史中发现的“绚丽的朝霞”。
          古代,希腊人只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国家叫“赛里斯”(Seres),那里的人养了一种小昆虫叫“蚕”(Ser),但他们不了解丝绸制作过程,更不清楚丝绸的产地。其实,长安作为当年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并不是桑蚕和丝绸的主产地。关中地区以种植粮食为主,丝织品不仅产量少,而且档次低。唐朝皇帝曾下令:“关辅寡蚕,诏纳米粟。”那么,丝绸的主产地在哪儿?
    《诗经•曹风》中有一首诗,名叫《鸤鸠》: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诗歌以古曹国(今山东定陶)的桑林为背景,以在桑林筑巢的鸤鸠(布谷鸟)托物起兴,深情歌颂了仪容端庄、品性善良的君子。远古的桑林,既是祭天求雨之地,也是男女幽会之地,更是养蚕的原料基地,由此可以推知,我所在的齐鲁大地,当时桑蚕业之发达。
          山东之所以成为桑蚕业最重要的产地,原因之一是气候。仰韶文化到殷墟时代(前5000至前1300年),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潮湿,接近或相当于今亚热带气候水平。山东东部沿海属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中西部河湖遍布、丘陵较多,既适合桑树种植,也利于蚕茧越冬。因此,《史记》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邹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原因之二是土壤。《尚书•禹贡》把中国九州的土地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今山东所在的兖州为上中,青州为上下。尤其是青州,土壤肥沃,略含碱性,适宜桑树生长。台湾学者邹景衡认为,世界上桑树的分布大致限制在北半球,其中以白桑最为普遍,此桑为古青州原产。有桑才有蚕,才有对野蚕的驯化,进而产生了桑蚕业。他据此认定,山东是中国蚕业的发源地。原因之三是技术。《管子》说,莱人善染练,尤其善于染紫,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纺织机,被称为鲁机。汉代青州培育出的便于采集桑叶的地桑,被称为鲁桑。“鲁缟齐纨”曾经是中国优质丝绸的代名词。原因之四是政策。齐古国一直把桑蚕业作为经济支柱予以培育。齐桓公时期对养蚕能手和防虫能手予以大张旗鼓地奖励,并且诏令百姓住宅四周只准种植桑树,从而出现了《考工记》中“齐鲁千里桑”的景象。“男耕女织”这种场景,也最早出现在齐鲁大地。
          考古发掘也证实,山东自古就是丝绸的主要源头。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纺轮、骨针、骨梭,证明早在悠远的古代,山东就出现了丝织业。西方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曾在敦煌发现“任城国(今山东济宁)亢父缣一匹”。1985年,济阳县刘台西周墓出土玉蚕22个,以雕刻手法再现了蚕的一生。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出土的两块纬锦,也反映了齐国丝织技术之高超。
          水满则溢。日渐过剩的山东丝绸产量,迫切需要一个出口。由是,伟大的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本文是《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的首篇,作者高洪雷,山东新泰人)
    文本二:
          该书图书编目虽归为报告文学,但在我读来,总感觉更像历史文化散文。作者在《最后一城——罗马》的最后一个小节里提到了余秋雨这位历史文化散文大家,这证明我的阅读体验不为无因。历史文化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与情感结合,历史与文学结合,这曾是《文化苦旅》等这类作品风行的最大原因。具体到该书来说,作者也惯于把史事的考证与抒发作者的情怀结合起来。如在碎叶一节中,本是在抒写对丝绸之路发展的感想,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薛怀义为武则天称帝寻找佛经依据、兴建大云寺等史事,给文章增添了不少闲趣;同时又因作者其情真诚、其怀老成,这种情怀成为史事讲述中的质朴旁白。
    (本文节选自方塘《读<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绚丽的朝霞”比喻在中西交往大历史中对丝绸源头的发现,既体现了丝绸的特点,又十分形象生动。
    B.文章由诗歌引出齐鲁桑蚕业发达这个话题后,从气候、土壤、技术、政策多个方面交待了齐鲁桑蚕业发达的原因,这种叙述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C.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这些史料既有历史,又有考古,使得这篇散文更具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D.文章由寻找源头说起,结尾处以“水满则溢”这个比喻说明日渐过剩后就需要出口,照应开头中提出的问题,行文自然,结构严谨。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曹风》属于国风,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引用这首诗能一定程度上证明鲁国桑蚕业发达。
    B.《诗经•卫风•氓》中有诗“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与“鸤鸠在桑”一样,同属于“赋”的手法,通过铺陈描写,展现了当时桑植业的兴盛。
    C.贾谊《过秦论》中有“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之说,这里的八州就包括文中所写的兖州、青州。
    D.作者说齐国重视桑蚕业,《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也曾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见当时人们对桑蚕业的重视。
    (3)文本一作为整本书的首篇,开头中作者说自己有点跑题,这样写跑题吗?综合两篇文章,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认为《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是历史文化散文,请以文本一为例,论证这本书为何更像是历史文化散文?

    组卷:23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新网北京3月31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北京时间3月31日零点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这也意味着,(  )。
          本着开放天空的原则,“中国天眼”于北京时间2021年3月31日零点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征集项目的评审结果将于2021年7月20日对外公布,观测时间将从2021年8月开始。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表示,“中国天眼”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向全球提供研究设施,给世界天文学界提供更多的观测条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努力推动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1)在上文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
    (2)同一天,中新网官方微信公众号也发布了这一消息,请为中新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拟一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3年,农历羊年,你们来到了这个世界。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把正在家里或幼儿园里的你们压在了废墟之下,你们与家人等来的第一声希望,是解放军带来的问候。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你们与父母一起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兴盛,见证了中国体育健儿的拼搏。
          2013年“精准扶贫”开始推动,一群青年大学生来到了你们的村庄,开始帮助你们脱贫。
          2021年,你们在教室里上课之时,听到了中印冲突中英雄遇难的消息。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中国全面脱贫,开始向2049年建国100年的第二个目标前进。
          2049年,当建国100年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候,你的母校(中华中学),邀请你在学校礼堂为母校的高中生作报告。
          高考时你生逢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始之际,2049年的你,已是功成名就,事业有成。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想请你讲一讲18岁之前你受到了以上材料中什么事件、什么人物的影响,之后你是如何努力学习、工作,报效祖国的?同时你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样的期望?
          要求:请以“李华”的名字写一篇演讲报告。要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8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