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苏省泰州市高考语文四调试卷

发布:2024/10/30 13: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画家徐冬冬和新闻人徐立京,两个经历不同、专注领域各异的深耕者,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诗意生命美学追寻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化为厚积薄发的智慧表达。140余幅色彩浓烈、肌理独特的节候主题中国抽象画作,近80篇解读七十二候的细腻深沉的美文,以及与王蒙、丁一汇、薛其坤、陈来等文化、气象学、量子物理学、哲学不同领域大家的睿智对话,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一符号性的时代文化力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中华文明史上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把视野投向宏阔深邃的史前史,可能会看得更为清晰。四大原生农耕文明起源地中,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干、热、水、平、肥”齐全而率先起步并相互交流促进。一段辉煌灿烂之后,古印度河文明首先消失,古埃及文明和古两河文明也先后没落,环地中海大文明圈进入主导,以商业、海洋、农耕、游牧混合形态演化、演进。其人和先于地利,地利先于天时。而中国独处东方独特大地理单元,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长期农耕实践中,渐次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基座与内核。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起于生存繁衍层面的“农事功用”,并逐步孕育衍生出家国凝聚层面的“文化认同”和个体感悟层面的“生命美学”。农事功用映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认同映照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美学映照人与自身的关系。在可见的未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农事功用价值将持续削减,文化认同价值则会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而被反复提起并不断强化。中国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就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性事件。生命美学价值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历经十年打磨而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正是生命美学价值拥抱一个大时代到来的显现。
          身处这个大时代,每个人都要面临两个发展悖论的挑战:恒温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
          先说“恒温走廊之困”。进入21世纪,人的生活圈逐步进入由住宅、汽车、火车、飞机、宾馆、商圈组成的“恒温走廊”。肉体对四季变化的直接感知被一再物理性弱化。只有智能传媒推送的头条文章时不时提醒,节气又变了。二十四节气由此成为当代社会联系个体与宇宙自然最紧密的文化纽带。正如徐立京所言:“站在21世纪大都市的建筑丛林中,即便只是看到人行道上普通的绿化树,我都开始读懂这一枝一叶在每一候每一季里的变化,以及它们和浩瀚宇宙的联系。”
          再说“生物算法之危”。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第一次提出每个生命体本质上就是算法这样令人沮丧但绝非耸人听闻的观点。如何避免沦为整体文明进步下的数据肉身,二十四节气成为极好的生命美学的载体和切入点。徐冬冬在“创作谈”里写道:“从每时、每日、每候的阴阳两气交合变化,感悟宇宙世界之变,悟道万物生命之心,带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对灵魂的独白,达于对生命本质的表达。”徐立京在自序中写道:“追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脚步,去体会天地之变、四季之变、生命之变,每天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是两位作者的深切体悟,也是大时代的优美韵律。
    (摘编自王岸柳《生命美学  诗意观止》)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普及了节气、物候等相关知识。大多数人对二十四节气比较熟悉,而七十二候或许了解不多。它是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是根据黄河流域地理、气候的自然现象编写而成。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以大观小,从季候、农事、风俗等大变化来认识具体的事物与现象,那么七十二候则是以小见大,在大千世界中精选那些最生动、最鲜明的自然对象,总结出节气演变的规律。无论是何种角度,节气、物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这正是贯穿本书的线索。
          作者徐立京在自序中写道:“把自己放进大自然中,问天,问地,问春夏秋冬,更问自己的内心。”于是,我们读到了兼具理性和感性的节气科普内容。作者以“万物含新意”开题:“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接着作者感慨:“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孕育着生命、饱含着温暖、勃发着生机的阳气昂扬着,舒展着,奔涌着,腾跃着。”这样情感饱满、感悟深刻的文字在书中随处可见。画家徐冬冬创作的“东风解冻”中国画,在深色中点染进红黄绿蓝四种鲜明的色彩,整个画面顿显生机。文字与图画互相补充、互相映衬,充盈着浓厚人文情怀,读来颇具代入感。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结晶,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一个独特视角。它折射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哲学,滋养着形态多样、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该书富有新意地从生命美学角度解读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既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勾连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久魅力与当代价值。
    (摘编自潘凯雄《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地中海大文明圈的冲击,使得古印度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两河文明先后消失或没落。
    B.在一定程度上,身处大时代的人们可以用二十四节气来应对恒温走廊之困和生物算法之危。
    C.七十二候是古代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和节气一样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和生命的热爱。
    D.《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读来让人身临其境,这与本书图文互补、互相映衬,不无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徐冬冬和徐立京专注的领域不同,徐冬冬以画家身份介入到关于节气文化的思考和实践中,并以大量节候主题中国抽象画作为旨归。
    B.王蒙、丁一汇等人的对话都从生态美学角度,拓宽了读者认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视野与空间,是人文与科学的一次有机融合。
    C.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离不开中华文化传统,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生活。
    D.两则书评各具特色,评论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但都注重援引原文作者的相关论述来佐证自己观点,从而使评论兼具理性和感性。
    (3)下列谚语不符合材料中“七十二候”内涵的一项是
     

    A.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
    B.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
    C.水始冰,雷乃发声,土润溽暑
    D.苏文生,喝菜羹;苏文熟,吃羊肉
    (4)某出版社请你为一本新书写评论,为呈现最佳效果,根据以上两则书评给你的启示,写出你的评论角度及需突出的要点。
    (5)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倒计时,最后归零到“立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创意的理解。

    组卷:2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法庭上
    契诃夫
          县城有一幢深棕色的房子,平时,地方自治局执行处、调解法官会审法庭以及掌管农务、酒类专卖、军事的衙门和其他许多衙门,轮流在那儿开会。这一天,地方法院分院巡回到此,在那所房子里开庭审案。
          这所房子好比营房,旧得快要坍了,里里外外一点也没有舒适的影子。甚至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它也好像被浓重的阴影覆盖着。看起来也真奇怪,那班风度优雅的检察官、委员、首席贵族,在自己家里往往因为屋里有一点淡淡的煤烟味就大吵大闹,如今在这儿,通气窗嗡嗡地响,冒烟的蜡烛发散着刺鼻的气味,污黑的墙壁老是挂着水珠,他们反倒满不在乎了。
          地方法院九点多钟开庭。审讯毫不迟延地进行,结案很快。人们的动作、发言、灾难、真情、假话也一闪而过……下午两点钟,庭长宣布审问“农民尼古拉•哈尔拉莫夫被控杀害妻子”一案。
          被告事先已经押来,这时候往被告席走去。他是个高大壮实的农民,身后跟着一个矮小孱弱的兵,荷着枪。
          差不多就在被告席旁边,押解兵忽然脚底下绊一下,手里的枪掉下来,枪托猛地砸在膝盖上。旁听席上响起了轻微的笑声,这个兵满脸涨得通红,大概是因为砸痛了,或者因为自己笨手笨脚而害臊。
          庭长还不算老,脸容极为疲倦,眼睛近视,坐在圈椅上纹丝不动,把手掌放在额头旁边,仿佛在挡住阳光,不让它照到眼睛似的。
          副检察官是个丰满而富态的黑发男子,戴着金边眼镜,坐着不动,好比一尊塑像。他偶尔往椅背上一靠,冷漠地瞧着前面出神。
          辩护人那年轻的脸上没有别的表情,只有呆板而冷漠的烦闷,这样的表情只有那些每天必须坐在同一个地方,看见同样的脸和同样的墙的职员们才会有。
          被告先是焦躁不安地对着袖口嗽喉咙,脸色煞白。他呆板而恭敬地瞧着法官们的制服,瞧着陪审员们疲乏的脸。原先他关在监狱里,一想起法庭的环境和审讯就提心吊胆,如今他倒十分放心了。
          庭长懒洋洋地转动着舌头问道:“被告,您承认六月九日傍晚犯了杀害妻子的罪行吗?”
    “不承认,老爷。”被告站起来,回答说。
          这以后法庭匆匆忙忙着手审问证人,一连审问了两个农妇、五个农民和一个调查过案情的乡村警察。他们的供词一模一样。他们供道:哈尔拉莫夫像大家一样,跟他的老太婆相处得“不错”,只有喝多了酒才动手打她。六月九日太阳下山的时候,有人发现老太婆倒在前堂里,身旁一滩血里丢着一把斧子。大家就找尼古拉,可是他既不在家,也不在街上。大家跑遍所有的农舍和酒店,都没找到他。到第三天,他却在乡公所里出现,脸色苍白,衣服破烂,周身发抖。
    “被告,”庭长对哈尔拉莫夫说,“您能向法庭说明一下发生凶杀案以后那两天您在什么地方吗?”
    “我在野外走来走去。……什么也没吃,什么也没喝。……”
    “如果您没杀人,那为什么躲起来呢?”
    “我吓坏了。……我怕吃官司。……”
    “哦。……好,坐下吧!”
          最后一个受审的是给死去的老太婆验尸的县医师。庭长眯细眼睛瞧着他那身乌黑发亮的新衣服,瞧着他活动的嘴唇,不知怎的,却有个懒洋洋的想法在他头脑里自动冒出来了:“现在大家都穿短上衣,为什么他做了件长的呢?”
          庭长身后传来皮靴慎重的响声,这是副检察官走到桌子这边来。
          副检察官低下头凑着庭长的耳朵说:“这个柯烈依斯基办理的侦讯工作马虎得出奇。被告的亲哥哥他没审问,村长他也没审问,那所小屋的情形也没有写清楚,一点也看不懂。……”
          法庭开始检查那把使老太婆死于非命的斧子。
    “这不是我的斧子。”被告申明说。
    “那么是谁的呢?”
    “我不知道。……我没有斧子。……”
    “庄稼人一天也不能没有斧子。您的邻居伊凡•季莫费伊奇跟您一块儿修理过雪橇,他供述这正好就是您的斧子。……”
    “我不知道。不过,我敢当着上帝起誓,”哈尔拉莫夫往前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我敢当着真正的造物主起誓。”
    “我以前什么时候有过斧子,现在可记不清了。以前倒真是有过那么一把,好像比它小一点,可是我的儿子普罗霍尔把它弄丢了。在他当兵的大约两年前,他去砍柴,跟伙伴们喝开了酒,就把它弄丢了。……”
    “好,坐下吧!”
    “我敢在上帝面前起誓!”他颧骨上泛起红晕,伸直脖子,继续说,“要是您不相信,那就请您问我儿子普罗霍尔吧。普罗霍尔,斧子哪儿去了?”他猛地转过身对着押解兵,忽然用粗声粗气的男低音问道:“哪儿去了?”
          这真是沉重的一刹那!……凡是法庭里的人,头脑里统统掠过同一个吓人的、令人无法相信的想法:这可能是不祥的巧合吧。人人都情愿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听错了。
    “被告,同看押人讲话是不许可的。”庭长赶紧说。
          谁也没看见押解兵的脸,恐怖像肉眼看不见的人,戴着面具,飞过法庭。民事执行吏悄悄离开位子站起来,踮起脚尖,张开胳膊,稳住身子,走出法庭去了。过了半分钟就传来兵士换岗所常有的那种脚步声和响声。
          大家就都抬起头来,极力装得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做他们的工作。……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风度优雅的检察官、委员、首席贵族,对深棕色房子内部恶劣的环境满不在乎,暗示了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态度。
    B.法院开庭之后,审讯进行的速度很快,并非因为审讯人员的能力和效率,而是反映出相关人员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审案。
    C.被告原先一想起法庭的环境和审讯就提心吊胆,到了“法庭”临近受审之时反倒十分放心,是因为他已经感受到了法律公正的力量。
    D.审判的过程中,庭长就“斧子”这一物证连续发问,被告反复回答“我不知道”却不被信任后,情绪明显激动,变得焦躁起来。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对“深棕色的房子”进行了描述,体现了阴森、破旧、压抑的特点,奠定了小说的基调,为下文的审判工作作铺垫。
    B.在审判过程中,庭长注意到县医师与众不同的穿着,副检察官发现侦讯工作中的疏漏,体现了他们二人对待案件的认真和细心。
    C.文章借证人之口,交代被告和其他农民一样,跟“老太婆”相处得“不错”,只有喝多了酒才动手打她,此处起到反讽的效果。
    D.本文叙述语言克制,没有愤怒,没有严厉的批判,叙述的是平常的情形和普通的事件,但正是这些日常工作突出了事件的戏剧性。
    (3)文中两次出现“押解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一人物的作用。
    (4)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小说是谎言,但是是庄严的谎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谎言”与“庄严”的理解。

    组卷:61引用:5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去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克服重重困境,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运行建成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这些气象站呈阶梯分布,可精准实测珠峰北坡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太阳辐射等数据,①
     
    ,可以进一步研究极高海拔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对高海拔冰川和积雪变化的监测意义重大。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②
     
    ,青藏高原是季风和西风的巨型调节器,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③
     
    ,青藏高原地区呈现海拔越高升温幅度越大的特征。此次科考将揭秘气候变暖背景下珠峰极高海拔区环境变化规律、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征等,服务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和第三极环境保护及绿色发展。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去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在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建成运行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
    B.去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突破重重困境,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建成运行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
    C.自从去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在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运行建成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
    D.去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和科考登顶队员突破重重困境,海拔5200米至8300米的珠峰北坡,陆续建成运行7套自动气象观测站。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0引用:1难度:0.7
  • 8.阅读如图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2引用:4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