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语文三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本发展史,并具有多元化丰富的文本解读传统,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主张,诗歌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原意,要在对诗歌全篇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主观意图。逆,解释为迎、求的意思。志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这就是说,应该就作者的作品论作品,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思想。这种方法对于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任何一种阅读,都是具有当代性、功利性的阅读。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去“断章取义”,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并以此增加和累积作品的价值。《孟子•万章上》:“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道德品质,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也有解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其实,一个文本一旦完成,就开始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再受作者主观解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历史文本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以及解读者所处时代提供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可供解读的文本话语和生发想象的各种意象)大于思想(作者的主观意图)就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金振邦《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材料二:
          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理念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其实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它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表层的意象群落,包括五官可感的过程、景观、行为和感性的语言等,它是显性的。在表层的意象中渗透着情感价值,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正如克罗齐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需要说明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趣味中包含智趣。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其潜在的情志往往被忽略。如柳宗元的《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被显性的感知遮蔽,把意象当成细节,消解了隐性的审美情志。其实,意象不仅是对客体的描绘,而且也是主体的表现,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
          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式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意脉。其特点为:第一,意脉以情志深化表层的意象;第二,在形态和性质上对表层的整体意象加以同化;第三,意脉所遵循的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叫做“无理而妙”,其具体表现为情感的朦胧性,不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情感的主观独特性更使它超越充足理由律:情感强烈时,往往是无缘故的。情感逻辑有时还以片面性与辩证法的全面性相对立:不管是爱是恨,都是非理性和片面的。遵循逻辑规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实用理性准则是唯一的;而超越逻辑规律则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情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第四,在具体的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小说,意脉都以“变”和“动”为特点。在长篇小说中,事变前后大起大落的精神曲折和变异,乃是意脉的精彩所在。在绝句中,最动人处往往就是意脉的瞬间转换。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言传。要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需要具体分析具有原创性的话语。
          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文学的规范形式,这是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深层的规范形式对于文学文本解读学极其关键,但学术界大都囿于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说,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外。历代美学家出于哲学思维的惯性,总在主观和客观里兜圈子。睿智者如朱光潜、李泽厚、高尔泰等,都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未能意识到主观情感特征和客观对象特征的猝然遇合只是胚胎,没有形式就不能化胎成形,更不能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未经形式规范的情感,哪怕是真情实感,也可能是“死胎”。作家的观察、想象、感受及语言表达,都要受到特殊形式感的制约和分化,主观和客观并非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同时与形式发生关系。只有当形式、情感和对象统一为有机结构后才具备形象的功能。
    (选编自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本解读历史悠久且不乏经典之论,孟子提出凡作品的解读都要“以意逆志”,不应该断章取义。
    B.读者在文本解读时为累积作品的价值。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不用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
    C.在解读审美意象时要由表及里,结合客体的描绘和主体的表现分析审美情志,不能满足于表层的理解。
    D.受哲学思维影响,历代美学家都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无法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提出的观点,从反面佐证了“知人论世”的合理性。
    B.材料二以《江雪》的意象解读为例,说明主体情志对表层意象的作用,指出潜在情志不应被忽略。
    C.材料二作者不囿于权威的解释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肯定了形式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的关键作用。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提出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会对文本解读产生重要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商隐《锦瑟》这篇诗歌的思想主旨解读有很多,体现了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大于思想这个道理。
    B.古典诗词“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体现了“无理而妙”。
    C.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一种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
    D.鲁迅谈《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这种不同解读与读者的心理预期有关。
    (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意脉”下定义。
    (5)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有效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两则材料在解读文本的方法上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组卷:17引用:5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
    石英
          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名宅深深几许,篷船桨声咿呀”。
          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
          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方的瓦剌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
          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我们看了几户典型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建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坏严重,有的椽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蝈蝈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气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否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
          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廪堆栈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煤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西古堡也不总是刁斗金戈,厮杀竟月,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
          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的瓦垅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
          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
          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
          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蠓虫在脸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战事频仍”,交代了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
    B.“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既指出了建筑的建造朝代依据,也体现了作者的丰富学识。
    C.堡城面积小、人口少,在战事中难免处于劣势。作者却“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旨在突出其坚强不屈的品质。
    D.在古镇特殊的环境浸染中,热情淳朴的村姑使得作者感受到西古堡的古风犹存,恍然间“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引用诗句,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已深入人心,进而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
    C.“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运用对比,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沧桑变化。
    D.“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这句话是作者的疑问,设置悬念,为后文内容做铺垫。
    (3)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写作者的联想与感受,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
    (4)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本文题目是如何统领全文的。

    组卷:13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如今“emo”已经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词,突如其来的感伤,生活沮丧颓废,对未来感到空虚迷茫,都可以用“emo”来形容。但是当玩笑话说的“emo”,如果不加重视,持续下去可能就会形成真正的情绪障碍,(①)。
          情绪和身体的关系相当密切。(②),而长期焦虑压抑也会反映到身体上,对各个脏器都会造成影响。比如胃肠就被称为情绪的“晴雨表”,因“脑肠轴”作用的原因,在我们大快朵颐地吃美食时,大脑会感觉愉悦,而在我们情绪高涨,胃口也会更好。反过来人如果长期心情压抑,也会导致消化不良。
          曾有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以及90%的疲劳都由过度的情绪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③),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那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合理膳食、加强锻炼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想要达到这种状态”,从语义上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组卷:16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如图所示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11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