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 回忆我的母亲》2023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9/16 2:0:9
一、选择题
-
1.下列选项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29引用:2难度:0.8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组卷:121引用:2难度:0.9 -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310引用:3难度:0.7
二、基础知识
-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记录着激动人心的国家大事,也记录着波斓不惊的生活小事。历史记住了诺贝尔奖的首次颁发,记住了中国航母舰载机在浩瀚大海上的首次成功着舰,也记住了那位平凡母亲的劳禄身影。
(1)请将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颁发
浩瀚
(3)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组卷:343引用:5难度:0.9
四、现代文阅读
-
11.阅读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详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1)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2)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3)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4)纵观全文,写出第一段中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
(5)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组卷:240引用:11难度:0.1 -
12.母爱永远
管峻 我的母亲生于一九二八年。一九四四年,十六岁的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的入党宣誓,是在一片坟地里悄悄进行的。母亲当年的主要任务,是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给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送情报。抗战胜利后,上级领导曾七次邀请我母亲南下任职,母亲一一谢绝了。
母亲一共生了六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儿子。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母亲是温暖的、飘着泥土气息的寻常母亲,是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糖饼、年三十给我压岁钱的普普通通的慈母。
因为父亲每月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解决全家人的温饱没有问题。可是,在我十岁的那年,家父患病,多处求医,未能治愈。一九七六年,父亲不幸病逝。这一变故,对母亲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在我的少年记忆里,为了将子女带大,母亲坚强的韧劲又重新复苏起来。因为想挣更多的工分,已经五十岁的母亲直接加入到生产队男劳力的体力活中,挖河泥、推小车、挑大粪、打麦场、耕田耙地,母亲一样不落地干。
记得有一次,母亲累倒在草垛旁,是家里的狗唤我去将她背回家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咽炎,她独自一人步行近百里去求助民间医生。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劳作,母亲后来又患了肾炎,全身浮肿。但她仍爬到房顶,将漏雨的茅屋顶修补一新。母亲的这些辛劳,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我急切地盼望自己快点长大,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努力,以后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一九八三年,我应征入伍去苏州武警支队服役,这对我和母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对我而言,终于有机会离开家门,奔向属于自己的前程。而对母亲来说,她已年迈,也如愿地让我这个老小脱手了。但毕竟长这么大,我从未离开过故土,也从未离开过母亲。临走前的那几天,母亲虽然不说,但看得出她的心情是复杂的。虽然她不大识字,也不善言表,但时常躲到背地里流泪。之前从不拍照的母亲,悄悄地到镇上的照相馆拍了张照片塞进我的口袋里,然后转头就去擦拭眼泪。此情此景,我永远难忘。
我敬仰我的母亲,她辛劳一生,从不叫苦喊累。为革命,可以舍命;为家庭,可以拼命;而为了子女,她曾经答应我,要爱惜生命,多见证子孙们的幸福生活。
可母亲还是安静地走了。那天,大哥打电话来说:“妈妈状态很不好,我们很快就要没有妈妈了。”年近古稀且在我看来对儿女情长一向宽心的大哥,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我不禁潸然泪下。是啊,有母亲在,我们就是永远没有长大的孩子。母亲在,我们才有一个完整的大家庭。我每年无数次奔回家里,就缘于母亲还健在。母亲走了,家就散了,家乡也变成了故乡。在我父亲去世四十年后,母亲终于无牵挂地去和父亲团聚了。
(1)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温馨提示:透过词语意思品析人物内心世界。)
之前从不拍照的母亲,悄悄地到镇上的照相馆拍了张照片塞进我的口袋里,然后转头就去擦拭眼泪。
(2)结合文章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整体阅读全文,概括主要事件,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对塑造母亲的形象有何作用。
(温馨提示:从内容来看,这一段看似闲笔,却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然后再从结构上分析作用。)
(4)怎样理解文章结尾的画线句子。
(温馨提示:联系全文,说说母亲与“家”的关系,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感情。)组卷:13引用:3难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