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福建省福州市高考语文质检试卷(4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5年12月,中国、美国、法国及欧盟等缔约方在法国巴黎达成了一项协议--《巴黎协定》,协定要求在21世纪末将全球的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力争在21世纪下半叶全球实现碳中和。碳中和要求所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与大自然吸收的总量相平衡。因此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而是一个国家之内的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即一个国家领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大自然所吸收的温室气体相平衡,其目的是维持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大致稳定,避免地球表面温度的大幅变化,防止气候变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大宣示,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无论是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的愿景,对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是一场发展转型的竞争。以欧盟为例,其达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实现发展之后知道什么时间二氧化碳排放出现峰值的,达峰之后有一个漫长的平台期才开始缓慢下降,现在即将走向快速下降,然后走向碳中和。而中国则是人为地设定了达峰的时间表,现在仍在爬坡,还没有看到峰顶;达峰后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渡过平台期,实现稳步下降,再到快速下降,进而实现碳中和。欧盟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70~80年,中国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30年,达峰之后几乎没有平台期的缓冲就要开始下降,且是快速下降,这些就是中国的最大挑战,道路或路径几乎相同,但是时间是非常紧迫的。
          中国的GDP碳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当前宣示的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就是要倒逼中国发展转型,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活力。从全球治理雾霾的经验来看,英国伦敦和德国鲁尔治理大气污染都是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东欧的大气污染治理因为有了前车之鉴和技术进步,大体上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现减排,那个时候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技术的成本是目前的许多倍,我国在2030年以后开始减排,届时低碳技术的成本又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以光伏发电成本为例,1990年每千瓦时的光伏发电成本是100美元,2000年降低到10美元,2010年降低到1美元,现在的平均水平是5美分,深信2030年、2060年肯定是大大低于目前水平。
          如何应对碳中和问题,最紧迫的挑战是一个多答案的选择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欧盟的成功在于民众的支持,美国减排的成功在于市场的力量,中国的成功应该是民众的力量加上市场的选择和制度的优势三方面的结合。目前,中国的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了国家意志,只要将这些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地方政府,每一家企业,乃至每一个家庭,发挥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即发挥民众、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的积极性,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总之,无论减排还是碳中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本质就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一场发展转型的竞赛,均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遇,化危为机。
    (摘编自李俊峰、李广《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材料二:
          中国传统村落是乡村旅游地的重要类型,它以古朴的村落风貌、丰富的文化景观与独特的民居建筑见长,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但风貌维持、古建保护与旅游开发、低碳诉求往往会产生矛盾,形成对立。如太阳能热水器在屋顶的架设产生视觉污染,破坏古朴的村落意境;沼气池的开挖建设有可能损坏古建文物。因此,从中国传统村落的资源特征和保护需要考虑,探索相应的碳中和实现路径势在必行。
          对于传统村落而言,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清洁能源,合理使用太阳能、地热能和乡村地区丰富的生物质能,寻找到村落保护、旅游发展、低碳诉求的理想点。采用村落四旁绿化与建筑立体绿化相结合的植绿技术,绿化、美化村落环境,营造出悦目的感官体验效果,提升旅游体验质量,同时兼具固碳生态服务功能。固体废弃物是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主要碳源之一,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是固体废弃物处理依据的基本原则,在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势下,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的低碳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与支持,社区居民的自愿参与和融入低碳生活,方能推动乡村旅游地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丁雨莲《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领域内,大自然所吸收的温室气体总量与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达到平衡,就是二氧化碳零排放。
    B.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所承诺的碳中和与达峰的时间距离较短,且达峰后几乎无平台期的缓冲就得快速下降。
    C.碳中和的本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转型竞争,把握机遇,化危为机,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关键。
    D.中国传统村落的旅游优势是风貌古朴、文化景观丰富且民居建筑独特,短板是开发困难,无法满足低碳诉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宣示,既是面对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也彰显了保护地球家园的大国担当。
    B.因为有欧洲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可借鉴,加上低碳技术成本的大幅下降,我国可以如期兑现碳中和的承诺。
    C.如果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调动民众和企业,分解减排任务,就能克服困难,从容应对碳中和问题。
    D.合理使用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实现碳中和目标之间矛盾的解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碳中和的一项是
     

    A.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尝试提供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B.实行垃圾分类,居民投放日常产生的可回收物,经回收后可获得收益。
    C.为推进氢能发展战略,加大煤制氢、石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的规模。
    D.在光伏治沙中探索“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植”的商业模式。
    (4)关于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材料二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12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湘江一夜(节选)
    周立波
          一九四五年七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吃罢夜饭,八路军一支军队的前卫部队从湘东的山区出发,越过一个大煅,往湘江急进。
          迷蒙的月色笼罩着村庄、树丛、水田和茅封草长的田塍路,也照出了映在田边的急移的人影。司令员董千带着一群人到达一个老坳底下。这里就是前沿指挥所。
    “敌人离我们好远?”董千拿起望远镜,了望蒙胧的南面。
    “就在前边村子里。”大队长指着远处一片墨黑的地方。
    “敌人为什么不开火,也不前进?”董千沉思一阵说,“鬼崽子们还没有摸清我们的企图。”
          一片蛙鸣里,从南边地面传来一种响动,那是铁锹挖掘泥土和沙石的声音,董千判断说:“挖掩体。看样子,鬼崽子们是采取守势。”
          董千大手一挥命令大队长:“去攻打东边公路的碉堡,吸引他们注意通往长沙的公路。”
          不久,机枪声大作。手榴弹的爆炸,激荡着夜空。敌人的炮火越来越炽烈,他们不光是对准公路,而是向东、西、北三个方向盲目狂轰了。
          敌机在天空吼叫。听到敌机下蛋的刺耳的噪音,警卫员宝古佬猛一下子把董千推倒在高坳底下的荞麦田里,自己扑到他身上。一颗炸弹落在坳上水田里,一阵泥雨落在宝古佬的肩背上。飞机还在近处低空盘旋着。董千暴怒地把宝古佬掀开,爬上高墈,对战士们挥手叫道:
    “散开,躺倒,不要惊慌,不要乱跑。轻重机枪向天空瞄准。”
          警卫员们爬上墙来,拉司令员下墈。董千叫道:
    “走开。”
    “你得下去。”警卫员的嗓音也不小。
          这时候,通讯员向董千报告,大部队摆渡完毕。董千问道:
    “门虎他们呢?”
    “还没有回来。”通讯员回答。
          司令部的人都知道,董千蛮喜欢门虎。这个虎背熊腰的汉子,年纪还只有二十五岁,战斗经验却很多,而且,干啥都有那么一股劲。对他来说,好像什么困难和危险都不在话下。他和他的队员们侦察敌情,既大胆,又细心,得来的情报相当准确。他的责任心很强,司令员交下的任务,他总是千方百计去完成,从不打回扣。
    “带信过去,叫过了河的同志们就地休息,我这里也快收摊子。”
          夜气凉如水,月亮偏西了。船飞快地前进,层层水浪活腾地冲击船头,发出节奏均匀的柔和悦耳的音响。河西河面,一片平静。董千看看倒映了月亮和星星摇漾的光亮的水波,微笑对张参谋说道:
    “将来,等到太平了,我要再到这里来,看看这河水,这月亮和星光的倒影。小张,你懂诗吗?”
    “诗?我不懂。”小张坦率地回答。
    “到了那时候。”司令员困极了,说到这里,打个呵欠。
    “什么时候?”小张询问。
    “人民当权的时候。”董千说。
          突然,从上游传来了汽艇的马达声。在水上突然碰到了敌人,气氛一时有一点紧张。船上的人把大小枪支都压上子弹。正在这时,上游传来手榴弹的一声巨响和一阵枪炮声,接着又是几响手榴弹。随后,大河上下,一片寂静,汽艇的马达也哑巴了。董千的困劲给这意外的情况撵得无影无踪了。
          船靠了岸。
          司令部的炊事员老伍提着一条鱼,笑眯眯地走过来,送给董千看。
          波江顺利。过了河,很快要进到山区,敌人奈何不得了。部队将一路滔滔,按照中央的部署,直趋粤境。想起这些,董千很愉快,他兴致淋漓地跟老伍说道:
    “去,我帮你去烧鱼。”
          没多久,鱼烧好了。正在这时候,一个便衣莽汉闯到了大门口。
    “什么事呀?”
    “门虎他……”
    “快说!”董千着急地紧催。
    “咱们船跟敌艇遭遇。”便衣侦察员继续说道,“门虎说,‘不能叫它下去。咱部队正在摆渡。’他叫艄公把船打横,拦住敌艇,随手摔了一个手榴弹,机器哑了,敌艇歪了。鬼子们还击。他……”便衣大汉用手捂住脸,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说,“咱们队长,他……英勇……牺牲了。”
          后边的话,董千还没有听完,就暴跳起来,往桌面上猛一巴掌,盆盆碗碗,调羹杯子,震得狂翻乱跳。司令员一阵狂风一样地冲出堂屋,怒声叫道:
    “都给我走开。出发,立刻出发。”他冲出瓦屋的大门,一人一骑,飞奔前进。
          堂屋里,马灯下,老伍在收拾桌面。眼瞅着躺在桌上的被冷落的大鲤鱼,声调低沉地说道:“鱼呵,你真不赶巧。”
          七月早晨的南风,略有些凉意。道路两边的山里,滴着露水的通红的山花,烁眼地点缀在青翠的松树、楠竹和柞木的中间。这一天,行军六十里,董千没有开口说过话。张参谋后来回忆这段路程说,“司令员看见了路西一拱黄土新坟,连忙把脸转到东边去。由于一种痛心的联想,在早晨的阳光里,司令员的眼角挂着一颗颗泪珠。”但是这一点。没有第二个人证实。也许,正是张参谋自己的眼睛被泪水蒙住了吧?宝古佬不但没有看见这事情,还坚持说:“我们的司令员是一条硬汉。他从不掉眼泪,也从不叹气,脾气倒是有一个,那是不假。”
          到了宿营的村庄,董千才开口,他高声叫道:“张参谋,叫他们赶快架起电台,向延安通报。”跳下骡子,他接着吩咐,“你给我们起个草,报告毛主席。稿子送政委和副政委看看。”
          张参谋奉命电报的内容是:
    “主席:已渡湘江。正经湘中,往湘南粤北战斗前进。董、王、王。”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机轰炸时,董千指挥战士的语言描写富有动作性,极具表现力,读者可以想见战斗的激烈情状和董千的心理变化。
    B.小说情节设置精妙,侦察员对门虎牺牲经过的讲述,交代了之前董千渡江转危为安的原因,解开了悬念,照应万妙。
    C.结尾电报内容简劲有力,流露出董千所部完成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强烈自豪,彰显了人民军队无往不胜的战斗风采。
    D.小说注重场景描写,各种场景交替出现,战斗场景惊心动魄,生活场景富有情趣,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2)下列从叙述的角度对画线部分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多次变换视角叙述同一场景中的人与事,强化了关键细节董千落泪的审美价值。
    B.张参谋和宝古佬两人言说内容的矛盾,增加了叙述的张力,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C.作者强调“没有第二个人证实”,意在点出张参谋关于董千落泪的叙述并不可信。
    D.张参谋和宝古佬叙述腔调的差异,折射出两人性格的差异,从侧面刻画了董千形象。
    (3)小说重点写“湘江一夜”这一横断面,表达效果独特。请简要分析。
    (4)董千是小说着力塑造的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28引用:8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如图是一幅国画,相关信息如下。
          作者:齐白石(1864~1957年)
          创作时间:1952年
          赠与对象:老舍和胡絜青夫妇
          赠与时间:1956年
    (1)请为这幅国画拟写一个名称。
    (2)根据材料的文字信息,以“这幅画”为起始词语写一个肯定句。要求信息完整,字数不超过30字。
    (3)使用下面的四个词语,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表达画中的形象之美与用笔之美。要求语意连贯,字数不超过60字。
    朝天辫    昂首阔步    极为素净    一笔呵成

    组卷:10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一大会址、南湖红船成为红色梦想起航的地方。1929年,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历尽千辛万难,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深圳从40年前的小渔村,不断改革创新,成长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组织“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主题研习活动,请选择一处你印象深刻的红色纪念场馆推介给同学,并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阐述你推介的理由。
          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