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一中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1 13: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材料二: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的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汉代体物浏亮的大赋,难见个人情性,至此遂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旨在表现个人悲苦以及对他人悲惨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趋多样和深切。即使实用文体,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亦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兼重“风骨”与“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体验、才情。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由此,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因而,魏晋文学自觉正是对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摘编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文帝立四学,将文学中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已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概念。
    B.关于“文”与“笔”的区分,萧绎强调文之抒情并且注重语言形式美,比刘勰又进了一步。
    C.“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区分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文学自觉的成熟。
    D.曹丕根据对不同体裁的特点的把握,将文体分为四科,是文体辨析开始与文学自觉的标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时并不否定文学的社会责任,但更强调借文学表达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
    B.“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强调了作家的才情与生命体验,是文学性明确的表现。
    C.文学自觉扩大了文学的表现内容,创作者开始关注物象描摹,强调人生悲欢离合。
    D.在曹丕看来,文章不仅具有突出的价值,也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权势与生命局限。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B.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C.文家承其体式,故辨别不淆。
    D.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文学的自觉。

    组卷:29引用:10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师傅领进门
    黄平
          这天下午,樊威从镇上回家,半路上看见几个地痞正在欺负一个外地中年人。樊威上前赶走地痞。那人不住道谢,说自己叫潘贵山,是外乡人。樊威见天色已晚,又怕地痞去而复返,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留宿一晚。
          樊威回到家,家里却乱糟糟的。半个时辰前,青龙山上的土匪窜到村里,把樊威六岁的弟弟掳走了,并让樊家三天内送上一千块大洋,否则撕票,樊老爷急得快疯了。
          樊威拿起木棒就往外冲,樊老爷赶紧拦住,说土匪心狠手辣,人多势众,你单枪匹马去还不白白送命。
          这时,潘贵山忽然开口问道:“樊老爷,家里能拿出多少大洋?”
          樊老爷说:“现在只能拿出二百来块。”
    “差不多了。樊老爷如果信得过我,明天我上山一试?”潘贵山竟然主动请缨。
          樊老爷虽然有点犹豫,事到如今,只好如此了。
          第二天一早,樊老爷叫来一个胆大的佃户,把潘贵山带到青龙山脚下。潘贵山一个人上了山,中午时分就把小孩带了回来。
          樊威好奇地问:“潘师傅,您用了什么功夫?给我们说说。”
          潘贵山却口风很紧:“这是江湖规矩,不能说。”
          樊老爷点头赞道:“潘师傅深藏不露,侠肝义胆,真是高人!”
          晚上,潘贵山正要休息,樊老爷带着樊威过来了。樊威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嘴里说:“请师父收我为徒。”
          潘贵山一愣,马上婉言推辞:“樊威心浮气躁,还是不学的好。再说习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怕樊威受不了这个苦。”
          樊老爷说,“樊威虽然鲁莽冲动,却心地善良,为人仗义,肯定不会恃强凌弱。”
          樊威也说:“师父,我不怕苦不怕累,一切听从师父教诲。”
          见樊家父子真情实意,潘贵山考虑再三,终于答应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潘贵山对樊威说:“从今天开始,你每天早上去山上抓野兔。”
          不久,潘贵山又指着那只健壮的大黄牛说:“每天下午你跟它摔跤。”
          又过了几天,潘贵山说:“你每天找人打你,但你只能躲闪,不能还手。”
          于是,樊威每天都按照师父要求的去做,尽管枯燥辛苦,却从不偷懒。
          一晃两年过去了,樊威力能扳牛,快能逮兔,手臂粗的木棒打在身上,棒断了人却没事。
          潘贵山开始传授他一些简单的拳脚兵器功夫。招式简单,要求却严,每天千遍。
          这一年,镇上来了一伙日本浪人,他们武艺高强,横行霸道,小镇被搅得鸡犬不宁。
          镇上商会气不过,听说樊家村有高人,就上门来请潘贵山出马赶走那些日本浪人。当时潘贵山不在家,樊威义愤填膺,替师父答应下来。
          没想到潘贵山回来听说这事脸色一变:“谁叫你自作主张答应的?糊涂……”
          樊威急了,没等潘贵山把话说完:“师父,保家为民,人人有责。习武之人,怎么能临阵脱逃?”
    “其实我……我不会武功。我骗了你们!”
          潘贵山平静下来,缓缓说出真相……原来,潘贵山是威远镖局的人不假,但只是个马夫。
    “您没有功夫,当年怎么能从青龙山救出我弟弟?”
          潘贵山苦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块威远镖局的腰牌。戴百川遣散镖局时,送给镖局每人一块腰牌。他名气大、朋友多,黑白两道都给他面子,即使救不出人,也能全身而退。万一把人救回来,樊家肯定得重重酬谢他,所以才到了山上,亮出腰牌,土匪一看,果然客客气气……说到底还是沾了戴大侠的光。
    “今天不把话说清楚,对不起这几年樊家对我的恩情。”
          潘贵山说完,转身就走。
          看着潘贵山蹒跚的身影,樊威心里百感交集。不知为什么,他竟然一点都恨不起师父来。他追上去,动情地说:“师父,您别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后您就在樊家养老吧!”
    “好吧!樊家大恩,我无以为报。现在戴大侠在河南老家隐居,我卖个老脸写一封推荐信,樊威你去拜师。如果戴大侠肯收你为徒,你就能学到真功夫赶走日本人,这是我唯一能帮你的了。”
          樊威高兴极了,带上书信即刻动身,日夜兼程,赶往河南戴家。
          戴百川看完信,忍不住哈哈大笑:“樊威呀樊威,你真是个傻小子!这么多年了竟然没发现潘贵山不会功夫?你这么笨,哪是练武的料?还是回家去吧!”
          樊威:“戴大侠,我虽然笨,却不怕吃苦。请大侠收我为徒,我要学好功夫,赶走日本人。”
          戴百川说:“潘贵山骗了你,樊家还能善待他,实在难得。看在这个份上,你先留下,我天天派徒弟打你,直到把你打跑为止。当然你不能傻乎乎地挨打,要学会还手,就把他们当作日本人,不要客气。”
          一开始,樊威只有挨打的分,过了一段时间,开始有输有赢。再到后来,竟然胜多负少了。
          这天,樊威以一敌五,把他们全部打败。戴百川忽然现身,拍手叫好:“樊威,可以回去啦!”
          樊威奇怪地问:“大侠,我还没有学功夫呢?”
          戴百川笑道:“傻小子,你现在已经是高手啦!说起来你还得感谢潘贵山,他虽然不会功夫,但教你练功的那些鬼点子却很实用。加上你心无旁骛,勤学苦练,倒是歪打正着练好了基本功。这半年来你每天和人搏斗,武功已经突飞猛进,江湖中难有敌手了。”
          樊威恍然大悟,拜别戴大侠回到家。那些不可一世的日本浪人被打得屁滚尿流,狼狈地逃离了小镇。
          樊威得胜回家,见到潘贵山,跪拜在地:“师父,您不会功夫,却能教徒弟,您是天底下最好的师父!”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樊威一听弟弟被土匪掳走后的举动,表现了他的心浮气躁,为后文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B.在樊家对土匪掳走孩子束手无策时,潘贵山自告奋勇,说明他对救出孩子已胸有成竹。
    C.潘贵山有恩于樊家,且与樊威师徒情深,当他说出不会武功的真相时,樊威百感交集。
    D.樊威经过河南戴百川的精心传授后,武功突飞猛进,最终打跑了作恶多端的日本浪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樊威拜师习武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情节集中,又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B.小说描写人物时,多用精彩的语言描写,闻其声,如见其人,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小说所讲的故事融入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江湖豪侠、英雄义气等因素,富有传奇色彩。
    D.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叙述潘贵山不会武功还能从青龙山救出樊威的弟弟这一情节。
    (3)小说讲究伏笔,潘贵山不会武功,作者在文中早有暗示,请举例说明。
    (4)小说结尾“师父,您不会功夫,却能教徒弟,您是天底下最好的师父!”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①           ”的同时“飞入世界寻常百姓家”。②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的绚丽宏伟画卷。纵观人类历史,任何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明,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必定是兼收并蓄的过程。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关乎文明之间的和平和谐,③        。让不同文明在和而不同中生生不息、同放异彩,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B.使其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得以充分体现
    C.挖掘出其时代内涵和阐发出现代表达形式
    D.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会让其焕发生机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女翻译官张京强势出圈,圈粉无数。当时中美对话争锋相对,为回击美方,中国外交官员作了近二十分钟的即兴发言,张京临危不乱,流畅自如、完整准确完成任务,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外交人员的风采。
    材料二:
          两会有代表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课地位,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同时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非官方的各种外语考试,让学生用更多时间学好母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英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张京的出圈,就是英语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竞争时重要作用的一个缩影。而全民学习英语耗时耗力,甚至远超学习母语,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降低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的呼声,日趋强烈。
          英语教学的比重或轻或重,对于国家和百姓都影响深远。对此也许你有自己的思考,请综合材料,自拟标题,发表自己的主张,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4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