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肃省张掖市民乐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很多时候,人工智能有“记忆力”的说法只是一种隐喻,而且是一种糟糕的隐喻。严格地说,从哲学角度看,记忆力本身是胡塞尔所说的“意向性”活动的一种。因此,我们要论证机器有记忆力,首先要论证机器是有意向性的。
所谓“意向性”,是指通过某种内部心灵表征,间接指示某些外部对象的能力。“意向性”的要害是间接性。通过间接性,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是知道下面这一基本原则的有效性的——自己心中所想未必就是世界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此即关于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界限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对人类在环境中适应性的提高大有神益。同时,与其他意向性能力类似,记忆并不保证对已发生的事实进行忠实记录。我们知道自己的记忆只能算是“基本可靠”,并且在需要精密追索自己的记忆内容时,会诉诸其他信息载体(如日记、录像等)。有些人会误以为人工智能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因为人工智能有对自身运行历史的电子日记与内部“录像”——因此,人工智能无须从外部寻找此类证据来核对自己的记忆。但这是对人工智能的一种误解。
在计算机硬盘中存储的信息,本身并不是心智活动相关项的记忆内容。毋宁说,这些信息与存放在档案柜里的档案一样,都是用来检查记忆是否正确的外部证据。而这些信息(包括档案信息)都可以被存储在计算机的机壳内这一事实,却使我们容易产生一些错觉,认为这些信息已经内部化了。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在人的大脑中放置了一个超级小、容量却惊人地大的硬盘的话,那么我们是否会认为该大脑的记忆中就已包括了该硬盘内的内容?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该大脑还需要额外的心智能力,以便打开脑机接口的开关,进入硬盘内容的目录树,然后按照上文所述的思维流程寻找信息。而该硬盘中的大多数内容,在未被激活的状况下,依然会处于主体的意识生命之外。
那么,如果我们将人类用自己的脑力在信息档案库中搜寻信息的工作,全部交付给人工智能去做的话,是否可以说人工智能具有了记忆力?关于此问题,原则上可以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到底应怎样让人工智能去做人类的信息检索工作?对此,或许不少人会想到搜索引擎技术。但从根本上看,现在的搜索引擎都是由真实的人类脑力所驱动的。换言之,是具有各种感官、各种欲望与各种记忆的人类在使用此类技术,搜索引擎所记录的搜索数据,是不能脱离整个活生生的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而我们当前所需要的技术,却恰恰是要让其取代人类,自己去搜索信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求助于现有的搜索引擎技术,通常是在缘木求鱼。
如果要让人工智能去做人类的信息检索工作,则该人工智能需要的能力至少包括:意图产生能力、内时间排序能力和基于经验的语义推理能力。如此看来,记忆能力并不能落实为一个单独的记忆功能模块,而必须转变为上述这些复杂心智能力的衍生之物,由此带来的技术设计难度显然是很大的。更麻烦的是,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原则上并不具备对上述这些能力的模拟能力,而只能完成在特定类型的输入与特定类型的输出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的任务。然而,从哲学角度看,不进行此种对记忆的模拟,智能的本质——在运行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最少的能量投入获取最大的系统适应性——就不能实现。因为,缺乏记忆的系统所能做的,只能是事无巨细地将所有发生过的事情全部摊在纸面上,陷入信息的海洋而不能自拔,并且会因为无谓的信息搜索浪费大量资源。所以说,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应重视“记忆”这一重要维度。
(摘编自徐英瑾《记忆展现人工智能发展重要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具有“意向性”的能力,知道心中所想与外部世界不能直接等同,需要从外部寻找证据进行核对。
B.有些人认为人工智能有对自身运行历史的电子日记与内部“录像”,这是对人工智能的误解。
C.人工智能无须从外部寻找其他信息载体来核对自己的记忆,因为它储存的信息是忠实的,已经内部化了。
D.人工智能技术一旦发展到可模拟人类的复杂心智能力的程度,就能实现对当今人工智能甚至人类的超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区分人的“记忆”与人工智能的“记忆”,是为了更准确地阐述目前的人工智能并非真正拥有“记忆力”。
B.文章第三段用假设反推的分析方法,论证了计算机硬盘中存储的信息并非心智活动相关项的记忆内容。
C.文章第四段通过人使用搜索引擎与搜索引擎自己去搜索信息的对比,论证了现在人工智能的能力有限的观点。
D.文章层次清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结尾水到渠成,提出应重视的方向,具有现实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从哲学角度看,人工智能有“记忆力”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其很难说有什么“意向性”。
B.在作者看来,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而言,用搜索引擎技术取代人类去搜索信息,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C.从“记忆”这个维度看,目前的人工智能尚缺乏记忆的系统,在原则上并不具备对复杂心智能力的模拟能力。
D.人工智能不能实现智能的本质,所以只能事无巨细地将所有发生过的事情全部摊在纸面上,陷入信息的海洋而不能自拔。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有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频现。无论是人大代表建议设立“汉服日”,还是政协委员建议建立“成人节”“拱手礼取代握手礼”,“两会”的议案提案折射出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十足关切。
“传统文化”到底是指什么,在如今是否还有生命力?现代化与西方文明是否在扰乱它的根基?面对如今的社会问题,我们是否能在传统中找到解答?
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的许纪霖,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南风窗:西方文化的核心关注神与人,中国文化的核心关注天与人。从文化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似乎都首先关心自己与“神秘力量”的关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类似的文化心理?
许纪霖: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是不一样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什么社会呢?我们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说叫“祛魅”,除去魅力。魅力是什么?来自哪里?来自另外一个世界,这叫超越世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难想象,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以外,还有一个世界。好的知识不像目的明确的工具箱随需随取,它是一种储备,等待关键时刻被亮出来。
但是古代人一定有。在西方,是“上帝的世界”;在中国,是“天道、天理”。越是往远古,人的理性能力就越弱,越容易产生无法把控自己命运的恐惧:飓风来了,把部落所有的帐篷都吹走;庄稼种得好好的,冰雹、洪涝来了一下子毁掉。越恐惧越崇拜,比如蒙古人的狼图腾,也是一个证明。
从这种共同的“恐惧”“崇拜”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常一讲到中西文化,更多的是讲区别,好像这两种文明只剩下差别。但事实上,中西文明之间的差距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南风窗:“孟母三迁”“孤儿寡母出人才”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总会让人想到近来对于学区房、“鸡娃”的探讨和焦虑。对于后代成才的企盼与不计代价的付出,是一种文化传统吗?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生活在比较与压力之下?
许纪霖: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儒家文化的传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解释,我这里举一个我的好朋友、知名人类学家阎云翔的解释。我们都知道,所谓近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有一个是追求“个体化”——个人主义,个人从家庭网络中脱离出来。
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和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命理解有关。不同于西方人“孩子是上帝的礼物,我把他培养长大,再还给上帝,让他独立”的想法,中国文化里没有上帝,每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理解都放在血缘关系之上,以这个脉络来理解生命:父母辈没实现的愿望,儿子女儿可不可以实现?老一辈的遗憾,年轻人能不能补偿?
所以中国的孩子属于家庭、血缘,承担了很多的期望,这种潜意识的文化很强烈:父母是奉献的、无私的,只要稍微有点良心,孩子就会有压力。这不能说好与不好,但它形成了中国文化自身的传统,只有放在这个文化背景里,才能理解它。
南风窗:就像最近《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引发的集体感动一样。
许纪霖:对。《你好,李焕英》这个电影一开始没人看好,但没想到现在如此大热。为什么?不能说仅仅是营销的好或者时机好,这背后我们恰恰可以看到,《你好,李焕英》代表了很多年轻人内心的愧疚感。中国人再怎么现代,他依然是中国人,个人的完整性无法由个人完成,他依然要在家庭关系的血脉相连里来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
南风窗:每年在全国“两会”,几乎都会出现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讨论。比如今年,有委员提议设定“成人节”,行古代成人礼,或规定以拱手礼取代握手礼等。你怎么看待这些讨论?它们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起到作用吗?
许纪霖:我个人不太赞成用法的方式来创造一种新的礼仪。
更好的方法,是通过社会的试点,让好的东西慢慢推广,而不是患上“法的膜拜症”,一切都交给法处理。法律是什么?法律背后是国家意志,但是除了国家意志以外,我们更需要社会的日常秩序,自发的日常文化秩序。
摘编自《对话许纪霖:把握传统需要建立文化自觉》《南风窗》2021年第7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访谈的背景是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的设立“汉服日”和政协委员建立“成人节”“拱手礼取代握手礼”等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提议。
B.许纪霖认为,古代人以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人们理解的“神秘力量”是一样的。
C.在许纪霖看来,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的理解都放在血缘关系上,因此作为下一代,孩子身上就会承担很多期望,形成了生活的压力。
D.《你好,李焕英》由不被看好到取得巨大成功,其中原因是电影反映的个体生命在家庭关系的血脉相连中体现的生命意义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在“两会”中频现,引发了人们对其十足关切,以及对其发展的思考,于是成为了这次访谈的主要话题。
B.谈论中西方文化中人与神、人与天的关注差异,以及对后代培养的重视,都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很好的角度
C.许纪霖不同意动辄就将传统文化的一些礼仪形式用“法”来规定的做法,他认为好的东西可以慢慢扩大,而不是一切都交给法律。
D.作为一次访谈,虽然文本的节选部分的几个片段逻辑关联不紧密,但也展示了许纪霖对访谈的话题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
(3)做好采访工作,需要记者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引导被访谈者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南风窗》记者在这次采访活动中有哪些可借鉴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25引用:10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眼前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能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摘自2021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瓦匠“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说明他们在砌墙之初并未想到墙在风雨的侵蚀下,会产生艺术美。
B.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
C.文章先对墙变化与特点整体描述,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细部刻画,不枝不蔓,详略相宜。
D.作者选取“青瓦”“绿苔”“灿烂的花”等物象,让被人遗弃的土墙也具有了独特的美感。
(2)作者开篇认为“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文本,概括“墙”的内涵。
(3)文章结尾处,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组卷:13引用:3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
9.下面是一则招聘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本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国各地招聘小学思维训练、阅读写作、英语、美术、书法全职教师五名。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2年以上学校或培训机构教学经验者优先。年薪15~20万左右(特别优秀者可网开一面),另加保险及其他福利。有兴趣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邮箱,并保证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取消应聘资格,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欢迎致电垂询。
修改:①将“
②将“
③将“
④将“
⑤将“组卷:46引用:8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俄】乌申斯基
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毛泽东与毛岸英的谈话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1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