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7-2018学年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组卷:7引用:2难度:0.7
  •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祝你新年快乐
    马朝凡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年三十护士刘丽依然值班。但与往年爱发牢骚不同,今年的刘丽似乎变聪明了。下班回到出租屋,刘丽没心思吃饭。而是估摸着那些人已经吃完了年夜饭,现在处于休闲状态,刘丽便开始了她的“祝福计划”。
          第一个电话打给钟姐,她是护士长最倚重的人,科里的大小事首先得经过她点头,护士长才可能答应。电话那头传来喜庆的声音:“新年快乐、新年快乐,刘妹呀,有空来我家吃饺子啊。”“好!”
          刘丽凝视着昏黄的灯泡,做了做心理准备。将电话打给了护士长:“新年快乐护士长,祝您合家欢乐!”“嗯,小刘你也快乐。春节值班可不敢放松啊!好好干,医院是不会亏待你们的!”“明白,护士长!”刘丽蹦跳着,不觉哈哈地笑了起来。
          可是,刘丽马上又回归了状态,按计划她把电话打给了护理部主任。
    “喂,哪位?”电话里传来甜甜的声音。“我是刘丽,主任。祝您春节快乐、全家幸……”“哦,刘丽,是内科的?”“是,呼吸内科的护士刘丽。”“呵呵,多乖巧的女孩呀,新年快乐。”护理部主任的声音变得庄重而亲切。“嗯,谢谢主任!”
          几个电话打完后,窗外便像墨汁一般黑了。都市村庄没有多余的灯光,只有几个醉汉经过时留下的歌声飞进刘丽的心里,又被她硬生生地拉了出来。
          接下来的这个电话,刘丽思索了很久,还是决定一定要打出去。
          刘丽捂着忐忑的心静静地听着--没人接。再打一个。又打一个。还是没人接。为什么不接呢?难道没带电话?或者,是静音模式?
          刘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敢睡,不知不觉夜已经深了。她决定最后再打一次,这次是真的最后一次,如果院长还不接,她就睡觉。刘丽盯着电话看了很久,终于拨了号码。
    “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对不起……”
          怎么会这样?最重要的一个电话没打通。难道电话没电了?看起来院长在外面,那我等到他回家再给电话充上电岂不是太晚了!怎么办呢?思考到这里,刘丽忽然觉得自己实在是太笨了,她对自己说:“发个短信不就行了吗?”
          她想了想,编辑了一条短信:尊敬的、亲爱的院长!谢谢您这一年来对我们的关心!这一年,您实在太忙了,每个科室您都要操心,每位员工您都要关爱,您实在太辛苦了!在新年到来之际,呼吸内科护士刘丽祝您及家人新春愉快、合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在发送之前,刘丽少不了将短信前前后后细细地看了看,觉得“亲爱的”似乎不妥,便删去了。又将短信读了一遍,觉得“亲爱的”既能表现院长平日的亲切,又能体现自己对院长的爱戴,于是又把这三个字加了上去。
          最后,刘丽又通读了一遍,自己给自己点了点头,满意地将这条短信发给了院长。嗨,大功告成!这下,刘丽可以安心入睡了。她躺下来,盖好被子,关了灯,美美地闭上了眼睛。
          夜静得如此香甜(国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天上的星星眨着明亮的眼睛不说话,地上的女娃娃钻进了美丽的梦乡,见到了未来的幸福。
          忽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院长--刘丽还没睁开眼,就意识到必是院长打来了电话。
          但是,却不是。
          刘丽拿起电话说:“妈,您还没睡?”
    “没呢,我和你爸呀--准备到零点再给你打电话呢。妞啊,过年了可不要不舍得吃啊,城市里的东西别嫌贵,钱不够了我和你爸再往你的银行卡里打些钱。这不,新年到了,我和你爸祝你新年快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丽“往年爱发牢骚”,今年“似乎变聪明了”,这些细节看似闲笔,其实为刘丽接下来给许多同事打祝福电话做了铺垫。
    B.人物语言描写生动传神,钟姐、护士长、护理部主任接电话的语气和语言既反映了她们的身份、心情,也体现了她们的性格及人品。
    C.小说的叙述在平淡中富有意味,半夜接到电话时一句“但是,却不是”就隐隐地体现了刘丽的一丝失望心理。
    D.妈妈在深夜打来的新年祝福电话,出乎刘丽的意外,这个小说刻意构思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丰富的回味空间。
    (2)小说以“祝你新年快乐”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在刻画“护士刘丽”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组卷:6引用:2难度:0.9
  • 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过大年,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中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在北京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被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万8千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间声音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温确有必要。除了固有的不安全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就会让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雪上加霜,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这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尽管燃放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危害,我们很难一步到位将其彻底禁止。过年,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这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己。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欢乐方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执行,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心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等。
    B.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和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C.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以及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D.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E.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3)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组卷:24引用:24难度:0.9

五、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6分)

  •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但事实上,①______,因为“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自然难得始终,纪伯伦说:“我们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其实,忘记初心,②_______,而是因为走的那个人再也不是当初的那个人了。正因为这样,不管他走的路程是远是近,他都把初心丢掉了。初心难得,是因为遗忘,也是因 为对生活的妥协。但也正因为难得,③______。

    组卷:88引用:27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说:“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组卷:8引用:9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