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当代文化参与》2020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D.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它也有重要意义。
C.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D.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组卷:44引用:29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答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材料二: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合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特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王廉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迅速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B.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C.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组卷:11引用:23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稻草人
侯发山 日头挂在半空中,像个热鏊子似的,照得大地暖烘烘的。麦子由青变黄,空气中弥漫着成熟麦子特有的那种味道,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香甜,那样的润人肺腑,不由得让人心生欢喜。庄稼人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到了收获的季节,一切都会云消雾散。香草走在田埂上,脚步不由得变得轻快了。
“妈妈,等等我。”
香草这才想起儿子还在后边。大军走了,不是还有儿子吗?电影《一句顶一万句》有这样一句台词,女主人公喜欢,香草同样也喜欢--日子是往后过的,不是往前。不能给别着了心!也正因如此,香草在家闷了多天,这才到田里看看,换一下心情。
儿子说,妈妈,麦子为什么都低着头?
香草本想说“麦子成熟了”,话到嘴边却变了,她说,麦子是在向土地公公鞠躬,因为土地公公养育了它们。
儿子停下脚步,摘掉草帽,转身向香草鞠了一躬:“妈妈,谢谢您,您也养育了我。”
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香草甩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心里一下子凉爽了许多。日子是往后过的,不是往前。得好好活着,把儿子抚养大。这,怕也是大军所牵挂的。对,好好过,不能让大军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生。他自参加工作,就没黑没夜,没有节假日,太辛苦了。他走了好,是该好好歇歇了。
“妈妈,地里怎么都有稻草人啊?它们会干活吗?”
“孩子,麦子成熟了,那些麻雀闻到香味就会来偷吃。所以大家就弄一些稻草人吓唬那些麻雀……”
没等香草说完,儿子抢话道:“妈妈,我知道了,稻草人是不是就是保护麦子的警察?就像爸爸一样--”儿子的话戛然而止,因为他看到妈妈眼里藏着的泪水。
香草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怕吓着儿子,忙说:“儿子,汗流进妈妈眼里了,妈妈没哭。”
儿子说:“妈妈,您说爸爸太累了,去睡了,他什么时候才醒来啊?我想让他带我去海洋馆玩。”
儿子还小,还不懂得死亡的概念。唉,能骗一天是一天,等他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香草拭了一下眼角的泪珠,平静了一下心情,说:“儿子,等收割了麦子,妈妈带你去海洋馆。”
“行!”儿子歪着头想了想,“不行!爸爸答应我好几次了,他得说话算数……我们拉过勾。”
香草轻轻叹了口气。
“妈妈,咱的麦地里也有稻草人吗?”
“有,都有。”
“麻雀真可怜,它吃什么啊?”
“这……《十万个为什么》里有答案,你回去好好看看就知道了。”香草为自己的机智而高兴。对,以后回答不出来儿子的问题,就让他去书本里找。
“妈妈,咱家的麦地在哪里?”
“拐过前面那个弯就是。”
眼看着麦子熟了,地里怎么都不见人呢?麦熟一晌,蚕老一霎。不该啊。前几天收割机来了,老贵说今年天旱,麦子焦,不能经机器。老贵是村里的支书,他的话就是圣旨,没有人敢违抗,再者,他说的也是实情。即便麦子不焦,收割机过后,麦粒飞得到处都是,看着真让人心疼。不过,这下可喜欢坏了那些麻雀,一个个飞到地里拼命地啄食。它们若是和田鼠一样聪明,怕是过冬的食物都能储存下来……哎,刚才怎么没想到这个答案呢。自己还是笨,还以为聪明呢。
收割机走的时候,香草还有点不舍得。看到大伙儿都不用,她也不好意思。有两年没用机器,大军又没在家,两亩多的麦子不都是自己一个人割的?村里好多男人都外出打工了,家里不都是妇女?她们能干,自己也能干!她是警察的妻子,不能让人小瞧了。
“哇,妈您看,好多好多稻草人!”
香草收回思绪,看到自家的麦田里有好多人!定睛再看,是老贵带着乡亲们在收割麦子--一个个都带着草帽,儿子以为是稻草人呢。
“妈,您眼里又流汗了。”儿子说罢,摘下草帽,使劲给香草呼扇着。“我长大了也要当稻草人,保护庄稼,帮您干活。”
香草眼里的泪流得更欢了。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头挂在半空中,像个热鏊子似的”“麦熟一响,蚕老一霎”,比喻和熟语的使用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使作品具有乡土气息。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手法,塑造了香草儿子懵懂好奇、善良懂事、灵动可爱的儿童形象,给读者以美的愉悦。
C.小说虽然没有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却用大量笔墨写了香草的内心独白,交代了香草在丈夫牺牲后逐渐走出低谷的心理历程。
D.“稻草人”设计巧妙、内涵丰富,既指成熟麦田的守护者,又指在帮助香草收割小麦的乡亲,还指为守护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大军。
(2)作品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对大军着墨不多,有人却认为他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你同意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1难度:0.6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字。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①组卷:18引用:7难度:0.5
八、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丰衣足食,生活无忧;昔日,粗茶淡饭,其乐融融。现在,电动玩具,精致有趣;昔日,自制沙包,练手练脑。现在,医疗器械,准确诊断,科学治疗;昔日,乡村医生,望闻问切,治病疗心。现在,微信问候,电话关怀,快捷便利;昔日,书信往来,焦急等待,情深意切。
40年改革开放,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满足,也感受到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社会的变迁,给你带来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6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