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2小题,13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中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
          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替代“天圆地方”说的宣夜说主张的是一种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虽然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但是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正因为如此,东汉著名学者蔡邕认为“宣夜之学,绝无师法”。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朝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当时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阂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浑天说的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认为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葛洪根据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天文学界的浑盖之争一直不曾停歇。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学术之争,古人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有删减)材料二:
          2011年国际空间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中国空间站的雏形——“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经过10年的技术准备和积累,2021年的4月29日,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终于正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时代。
    “天宫”空间站是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的一个T字形结构。两段实验舱分别停靠在核心舱的左右两端,货运飞船以及载人飞船分别对接于核心舱前后两端。按照计划,中国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择机进行11次飞行任务,需要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对接,才算完成“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截止到2021年12月,中国已经成功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2021年10月16日发射的“神舟十三号”飞船送去了包括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内的3名航天员,他们在太空驻留6个月。2022年,中国将继续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等6次任务。
          在空间站建成之后的2024年前后,中国还准备发射一个包含光学望远镜的光学舱,这是一个与空间站主体部分共轨飞行的空间望远镜。在太空进行观测,不仅可以避免大气抖动的干扰,还可以避免光污染等干扰。相比已经在轨运行30多年的哈勃望远镜,在成像质量和其相当的情况下,中国空间望远镜的视场达到了哈勃望远镜的300倍,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帮助天文学家研究宇宙演化全貌。
          值得一提的是,“天宫”空间站本身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装备了强大有力的“手臂”一一大型空间机械臂,它和人类的手臂一样拥有7个自由度,机械臂技术也是中国在航天技术上已经逐渐领先世界的象征之一。中国建设太空站的最终目标是使之成为国家级空间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根据规划,“天宫”目标是建成总重达到约60吨,在轨寿命达到10年以上,至少可以运行到2030年之后。
    (选自《2021世界天文学十大进展》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夜说是古人对宇宙粗略模糊的认识,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本质上是反理性的。
    B.人们熟知的那场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对促进天文学的高度发展起到了唯一的作用。
    C.“天宫”空间站采用多项先进技术,其机械臂技术是中国航天技术领先世界的一种体现。
    D.“天宫”空间站由“天和”“问天”“梦天”组成,“天和”成功发射,标志中国正式开启空间站时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浑天说能够解释各种天象,更加符合观测依据,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但这一学说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不正确。
    B.盖天说堪称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是因为它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壳运行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日月星辰的运行彼此独立。
    C.在科研人员努力下,“天宫”空间站成为了国家级空间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其空间望远镜比哈勃望远镜性能更加先进。
    D.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富有计划性,建造过程有条不紊,设计质量可靠,安全性能高,技术理念先进。
    (3)结合材料,下列语句不符合古人判断学说正确与否的重要原则的一项是
     

    A.明鉴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贾谊《新书》)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D.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4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
    鲁迅
          女娲忽然醒来了。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眨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然而伊并不理会谁是下去,和谁是上来。
    “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想着,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
          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伊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
          伊一面抚弄他们,一面还是做,被做的都在伊的身边打圈,但他们渐渐的走得远,说得多了,伊也渐渐的懂不得,只觉得耳朵边满是嘈杂的嚷,嚷得颇有些头昏。
          伊在长久的欢喜中,早已带着疲乏了。几乎吹完了呼吸,流完了汗,而况又头昏,两眼便朦胧起来,两颊也渐渐的发了热,自己觉得无所谓了,而且不耐烦。然而伊还是照旧的不歇手,不自觉的只是做。
          伊不独腰腿痛,连两条臂膊也都乏了力,伊于是不由的蹲下身子去,将头靠着高山,头发漆黑的搭在山顶上,喘息一回之后,叹一口气,两眼就合上了。
          轰!!!
          在这天崩地塌价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幸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
          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伊只得呆呆的等着。
          可是终于大平静了,大波不过高如从前的山,像是陆地的处所便露出棱棱的石骨。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
          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的说,“救命,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请救蚁命……”。
          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因为情形不比先前,—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龌龊破烂的地,丝毫没有一些可以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止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唤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伊坐在一座山顶上,两手捧着头,上气不接下气的说。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积,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渐渐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因为他们等候着望不见火光和烟尘的时候,所以到得迟。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蠢,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整体内容仅取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与标题照应。
    B.第二段景物色彩浓烈,能让读者感受到远古宇宙气势恢宏。
    C.文章两次提及女娲“无聊”,两处“无聊”含义大体相同。
    D.“伊成了灰土的颜色”表现出补天后的女娲已经化为尘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舒臂揪住了山峰”,恐山碰脚伸手将山“撮住”等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女娲有超凡气力的特点。
    B.运用大量的比喻描写炼石时火光冲天的场景,极富表现力和画面感,也衬托出女娲补天时的艰难。
    C.“勇往和愉快”“伶俐”反讽意味极其浓厚,表现出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语言一贯犀利的风格。
    D.《补天》用细节虚构、杂文笔法等讲述方式对神话进行“新编”,使得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
    (3)有人评价“女娲是一名悲剧性英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红楼梦》和《补天》皆有取材于“女娲补天”的情节,这些情节各自表达了怎样的写作意图?

    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及项梁度淮,信乃杖剑从之。梁败,又属项羽。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于是王欲召信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初,阳武人陈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人或谗之,平亡去。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楚,项羽使平击降之,还,拜为都尉。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仗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汉王召入,赐食,遣罢就舍。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眛等。扬子《法言》: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仗剑亡/
    B.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仗剑亡/
    C.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仗剑亡/
    D.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仗剑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阴,地名,因在淮河以北得名。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
    B.拜,是指授予官职,任命。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常用“辟”“除”“授”等词表示授予官职。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要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游乐等,以表示虔诚庄敬。
    D.参乘,即“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称“参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慧眼识英杰,认为韩信是个奇才。韩信猜测萧何等人多次向刘邦推荐自己,但自己未能得到刘邦的重用,就逃离了汉营。
    B.萧何认为,汉王刘邦无论是在汉中称王,还是想夺取天下,都得依靠韩信。刘邦最终也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任命韩信为大将。
    C.陈平最初在临济魏王咎手下做事,后来侍奉项羽,因立下战功,被任命为都尉。最后陈平到修武去投奔了刘邦,并得到重用。
    D.刘邦听从陈平的建议,拿出了四万斤黄金,让陈平自由使用,不加过问。陈平成功地实施反间计,让项羽疏远了钟离眛等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②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5)扬雄认为刘邦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能做到“群策群力”,文中哪里能体现刘邦的“群策群力”?请简要概括。

    组卷:8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诗人被贬陈留,靖康之难后,流亡到洞庭湖时写下此诗。②南服,指南方。周朝时,王室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为“九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联写登楼倚栏远眺,江堤曲折,草木连绵,江水与洞庭湖水呈现异态。
    B.颈联写诗人在靖康之难后被贬,新添《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的体验。
    C.尾联凭吊古迹,“风壮浪涌”,写出水势湍急,也写诗人心潮起伏,怅然迷惘。
    D.纵观全诗,一、二联景象壮观,以乐衬哀;三、四联感时伤世,格调沉郁顿挫。
    (2)有学者称本诗“学杜而得其骨”,此诗与杜甫《登岳阳楼》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2引用:2难度:0.7

四、整本书阅读(3分)

  • 1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有这样场景:
          黛玉也自笑了。于是饮了酒,便掷了个二十点。
                     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
          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众人笑道:“这一回热闹有趣。”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与他同辰,只无同姓者。
    (1)横线上的人物是
     

    (2)《说文解字》云:“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谶语就是一种秦汉间带有先验性质的隐语,可预示吉凶。结合《红楼梦》分析“桃红又是一年春”这一谶语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组卷:9引用:3难度:0.6

五、写作(60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哲学大师冯友兰的《新世训》,教人如何生活,阐述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在第九篇《存诚敬》中谈到,诚是内不自欺,外不欺人,是真诚;敬是小心谨慎,是专一。
    “诚”与“敬”,对新时代的青年成长都有现实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存诚敬”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