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宏德中学高一(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4 14:0:2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1引用:2难度:0.6 -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所谓文学,就是______的一种美术。言所以达意,_______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______的语言,都要_______,才能引起美感。组卷:30引用:2难度:0.5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42引用:3难度:0.7 -
4.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欣赏书法作品一般先看其总体的气势和神采,然后欣赏章法与结构,最后是分析基本笔画。书法的用笔—— 。加上用墨有枯湿浓淡的变化,更可增添一份气韵。
(摘自吴永谦《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组卷:31引用:2难度:0.8 -
5.某班围绕“保护文化遗产”展开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
组卷:18引用:3难度:0.6
现代文阅读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志气 硬骨气 蓄底气
王利中 ①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亲切的勉励、深情的寄语,鼓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的姿态,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奔跑,为党和人民建立新功业。
②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志气的新时代青年。长志气,就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长征途中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足25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一代代充满救国报国强国志气的优秀青年,把青春和热血融入祖国江河,展示了磅礴力量。在东京奥运会上,21岁的杨倩首次参加奥运会,便以出色的成绩摘得两块金牌;23岁的陈雨菲历经82分钟鏖战赢得胜利,让中国羽毛球队时隔9年重夺奥运会女单金牌;14岁的全红婵首次参加奥运会,就以“三跳满分”的成绩勇夺跳水女子10米台金牌……一个个年轻小将以永不言弃的昂扬精神,用高超稳定的竞技水平,拼搏奋斗,为国争光,展示了不懈奋斗的青春风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心怀“国之大者”,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作为人生追求,在感悟真理力量中坚定志气,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③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在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一代代青年勇立潮头,争做先锋,展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这种骨气体现在“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红军战士身上,体现在“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在“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身上。硬骨气,必须弘扬优良传统,赓(gēng)续红色血脉,涵养“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坚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气节。让骨气充盈,让精神强健,才能更好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④自信源于底气,底气源于努力。中国已经彻底告别了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份底气,源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强国盛世,肩负奋斗重任。蓄底气,意味着自信面对未来,善于担当作为。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才能以实干成就一番事业。
⑤志气、骨气、底气,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不断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实际行动交出合格答卷。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19日)(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志气、硬骨气、蓄底气是本文的核心观点。
B.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作为人生追求,天下之事无不可成。
C.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硬骨气,必须弘扬优良传统,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
D.第④段运用讲道理的方法,论证了“自信源于底气,底气源于努力”的观点。
(2)请简要论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组卷:5引用:3难度:0.5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7月20日16时~17时,河南省会郑州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达到了近50年来的单小时降雨量极值。从17日20时算起到20日20时,三天的降雨量已接近过去一年的总量。截至8月9日上午,这一轮极端天气已造成河南省内超过1481万人受灾,至少302人死亡,50人失踪;农作物受灾面积1620万亩,绝收面积513.7万亩;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37.15亿元。
发生在河南省内的一幕幕只是2021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的缩影。2月,冬季向来不太冷的希腊北部气温突然下降到-20℃,著名的雅典卫城被厚厚的白雪包裹起来;5月,飓风“陶特”在印度西南海岸登陆,古吉拉特邦至少20万人受灾;6月,在美国加州北部的沙斯塔三一国家森林公园,闪电引发了“熔岩大火”,在强风、高温和干旱天气的助推下,熊熊野火迅速蔓延,又引起火龙卷风;7月,欧洲中西部地区的强降雨引发罕见的滔天洪水……
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西欧的洪水导致至少200人丧生,逾千人下落不明,修复受损公路和铁路预计需要花费数十亿欧元。全球两大粮仓美国和巴西今年夏天遭遇罕见旱灾,致使粮食价格急剧攀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同比上涨近40%。
(摘编自《财经》2021年第17期)材料二: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不仅对自然生态有害,也会危及人类健康。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高温、臭氧浓度升高可能导致人们心脏健康状况恶化。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城市夏季的高温与人的心率变异性降低有关,低心率变异性与心脏病发作的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春天提前到来,令人过敏的花粉也会在一年中传播得更早,全球每年因花粉过敏的人数都在不断地增加。近年来,人类过敏症呈上升趋势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气温升高。由于气候变暖,植物开花期提早,花粉总量增多,人们对花粉的敏感性也在增加。一些温度和降水模型显示,到2040年,全球花粉含量与现在相比可能会增加1倍以上。虽然遗传因素在过敏症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更长的花季和更密集的花粉可能会加重过敏患者的症状。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还会加快疾病传播的速度并扩大其传播范围。某些传播致病因子的昆虫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很大,因为这些病媒是冷血动物,它们需要依靠周围环境来控制体内热量,气温升高可能有利于这些昆虫将疟疾等某些传染病传播到新的地区。降雨量增加也对昆虫有利,一些研究已将降雨量增加与疾病暴发,特别是水传播疾病的暴发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科学24小时》2021年第2期)材料三:
碳汇是一种可以吸收并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自然系统,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碳汇是植物、海洋和土壤。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当植物死亡和分解时,其中一部分二氧化碳被转移到土壤中。海洋是二氧化碳的主要碳储存系统,海洋生物也会吸收这些气体进行光合作用,一些二氧化碳就会溶解在海水中。陆地和海洋的碳汇吸收了人类活动约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于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吸收部分温室气体的这些自然碳汇的吸碳能力可能正在变弱,甚至停止吸碳。如今,科学家们正在寻求新的途径,设计人工隔离二氧化碳或将二氧化碳储存起来的新技术、新途径。
(摘编自《科学24小时》2021年第2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二侧重介绍气候变暖或极端天气的危害,材料三则侧重介绍碳汇这一与气候有关的概念。
B.材料一既报道了我国的极端天气事件,也介绍了世界各地发生的类似事件,丰富了新闻的内容。
C.材料二在说明花粉过敏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材料三启示我们,处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可以从保护自然碳汇——植物、海洋和土壤入手。
(2)根据材料一、二,全球气候变暖或极端天气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请简要概括。组卷:2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