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题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多受诗和艺术的熏染,人就会失去理智的控制而变成情感的奴隶。近代哲学家卢梭怀疑文艺,因为他把文艺看作朴素天真的腐化剂。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呢?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都是天性固有的。若情感让理性压下去,便是一种损耗。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另一部分则受摧残。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尽量得到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
          美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论语》提及的诗、礼、乐,这些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形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这点他们与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是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因为柏拉图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必须怡情养性,而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我们通常把自己忙碌于平凡的生活中,行色匆匆,世间一切美好可能只局限于肤浅的认知上,甚至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就剑走偏锋,将低俗、无底线等言谈举止当作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还洋洋自得,沾沾自喜,自诩是“世外高人”。但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却比我们一般人要更准确、真挚、敏锐地把握住世间的美。我们“见”不着的美,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真正的美,还能说得出其中玄妙。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带来“源头活水”,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甄别美丑,引人向上。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材料二: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后来朱熹在《诗集传序》中对此作过描述:“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故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可见周代统治者已经重视诗、乐(艺术、审美)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在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视,耳日生听,心日生思”,强调日常生活(无疑包括艺术、审美)和习惯对人日积月累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直到上世纪初,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才借鉴西方,追随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力倡现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学总论》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反复强调,“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一种“拿趣味当目的”而不是当“手段”的教育;“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艺术,通过打动人们情感、滋润人们心田而达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而美育所激发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因为它是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与情感、想象力等感性因素和谐展开的整体心理过程形成的一种审美愉快。王国维则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他提出实施美育,以促进国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调,发展国民的新精神。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驱者对美育的认识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准确,但为我们确立美育以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为根本宗旨,这一点现在仍然没有过时。
    (摘编自朱立元《把握美育内涵,塑造美好心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向善、爱美的天性,力求使人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从而获得完美的生活。
    B.我们古代儒家在美感教育的认识上和柏拉图的观念是相同的,认为善与美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
    C.真正的诗人能发现平常人看不到的美,读者可以借他们的眼睛去发现美,从而感到人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D.西周已经将礼乐纳入教育之中,“以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以达到民风淳朴、国泰民安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运用喻证法,以园丁扭曲草木本性的事例,论证失去美育,将造成人们畸形发展,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B.王夫之“日生日成”说,肯定人可以通过后天养性提高人格修养,这和中国现代美育观倡导的观念有相通处。
    C.朱熹《诗集传序》中描述西周时期诗乐盛行,民风井然,说明西周时统治者最早意识到了美育对百姓教化的作用。
    D.蔡元培、梁启超和王国维等人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当今依然有很高的价值,并没有过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美育”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涵盖美和善,其目的是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是实现德育的工具,地位仅次于德育。
    B.美育离不开情感教育,必须通过动之以情来实施,其效果是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身心愉悦。
    C.美育是通过艺术等审美活动来改变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从而培养具有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的人。
    D.美育是借助艺术等手段,通过打动人们的情感、滋润人们的心田,从而达到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一种活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如今,在所谓“流量至上”“眼球经济”的驱使下,一些人为了出名,为了牟利,故意以低俗的、肮脏的言论和行为博眼球。你如何看待这种“审丑”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材料中的美育观来谈谈你的建议。

    组卷:18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题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早晨
    陈忠实
          ①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冯老五醒来了。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儿,现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
          ②冯老五走出上房,一边结紧腰里的带子,一边走到小院里。夜里落过一场小雪,瓦沟里坐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天已经放晴了,农历正月末尾的一弯残月,挂在东塬顶上。
          ③儿子住的厢房的木门板上,挂着一把铁皮锁子。冯老五心里一惊,夜黑他去哪儿了?
          ④冯老五好容易才从公社书记那里给退伍归来的儿子求得一个社办工厂的指标,昨天傍晚兴冲冲回到家,老伴却告诉他,后晌开了社员会,儿子被众人选上队长了!
          ⑤春节过完了,队里还没有开工,现在到哪里去找儿子?准备清扫街道的时候,河滩里一阵叽叽嘎嘎的笑闹声传过来了……
          ⑥冯老五拄着扫帚,看见了大堤的杨柳林丛中,有两三个人影在跃动,叽叽嘎嘎的笑闹声就是从那儿传到村子里来的,他似乎立刻预感到,那里边就有他的儿子。
          ⑦冯老五走上河堤,进了护堤人住的瓦房里,审视一下炕头,有一本新订的白纸本子,封皮上写着几个字,他还能认得:“冯家滩三队委员会”。他翻开封皮,第一页上写着什么制度,再一页上,又是什么管理办法,他淡漠地笑笑,把本子扔回到原处。
          ⑧冯老五从小瓦房出来,走上大坝,他吃惊地看见,在坝头上,他的儿子——冯豹子,正和两个青年在冰窟窿里掏水洗脸呢。
          ⑨这就是老伴告诉他的昨天后晌选举出来的三个干部,夸下海口要让三队致富的三个人手!其中一个大概发现了冯老五,给他的儿子——那个只穿着绿黄绒衣的高个子指一指,儿子回头一看,随之就朝父亲站着的石坝走来。
          ⑩“爸!”儿子站在当面,有点不自然,“你一大早跑来……”
    ⑪“豹子,你来,我跟你说句话。”冯老五叫儿子,他想避开那两个碍眼的青年,又说:“干脆回家说。”
    ⑫“不行!爸!”豹子说,“我要开会哩!”
    ⑬“开啥会?”
    ⑭“社员会。”
    ⑮“开社员会做啥?”
    ⑯“研究今年的生产、管理和制度。”儿子说,“我仨夜里凑了个计划,想交社员讨论。”
    ⑰冯老五冷冷地说:“先甭张罗吧!你们选举的干部合不合乎原则?为啥不给我这个支书打招呼?”
    ⑱“开选举会的时候,你到公社去了,到处找不见,就叫副支书参加了。你不在,副书记就不能当家?”
    ⑲“等支部研究以后再说。”冯老五说。
    ⑳“不行,爸爸!我们昨晚研究决定了。”豹子恳求说,“你不能……叫俺们新班子的头一个决议就落空。”
    ㉑豹子站在原地,两条浓浓的黑眉毛朝鼻梁上头挤,挤起来两道高高的肉梁。他沉默着,不看爸爸,也不看那俩同伴,半天,他猛然转过身,对那俩小伙说:“你俩回村,二牛,你去打铃,挨家挨户都招呼一下;忍娃,你到饲养室,把会场打扫干净!”
    ㉒二牛和忍娃转过身,奔跑着走了。
    ㉓天亮了,东山顶峰的那一片蛋青色愈来愈透亮,开始现出明亮净洁的白光。群山,河川,南塬和北岭,已经呈现出清晰的轮廓。
    ㉔一阵沉默。
    ㉕冯老五点着了旱烟,看着儿子,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知道我昨日到公社做啥去了?”
    ㉖“知道。”儿子很平静地说,“给我寻出路。”
    ㉗“既然你知道,为啥还要把队长接到手上?”
    ㉘“爸,我给你说过,我不想到社办企业去!”儿子说。
    ㉙“爸!”儿子走到他跟前,流着眼泪,“你不要气我!你知道我为啥要当这个队长吗?”
    ㉚冯老五转过头,瞅着儿子。
    ㉛“我为你!”
    ㉜“为我?”冯老五吃惊了,莫名其妙!
    ㉝“为你。”儿子肯定说,“你知不知道,社员对你的看法?”
    ㉞“我当干部二十多年,一没偷,二没抢!谁对我有啥看法?”冯老五理直气壮。
    ㉟“可是,你起手当干部的时候,大家分的粮食能吃饱,干了二十多年,现在倒吃不饱了!我参军那年,劳值二毛三,去年复员回来,长了七分,三毛!”豹子说。
    ㊱“那是‘四人帮’捣乱,农业生产受破坏……”
    ㊲“‘四人帮’垮台三年了,你看邻近的那些队变化多大!可我们队里还是老一套。而今正月已经完了,我看支部里头也没有个啥举动!”豹子说。
    ㊳冯老五沉默了,“爸!社员说你是个好人。”儿子说,“可也对你不抱啥希望。”
    ㊴冯老五觉得儿子说得太扎刺了,说:“你甭吹!农村事情的复杂性,你还没尝过。”儿子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三个昨黑专门给自己订下了纪律!”
    ㊵“你再想想!甭一时热血蒙心!等到你后悔的时候,就晚了。”冯老五说,“三队这个烂摊子,凭你仨?哼!好好掂量掂量!”
    ㊶“我们掂量过了!绝不会比现在更瞎!”豹子说,“要是一年没见变化,我绝不赖在台上!”
    ㊷村口传来二牛呼叫豹子的声音。
    ㊸“爸,我要开会去了。”豹子说,“你也该去听听,你是支书,又是三队的社员!”
    ㊹“我不去!”冯老五说。
    ㊺“你该去!爸!”豹子说,“我们给社员拿出一个新管理办法,你听了会吃惊的!”
    ㊻冯老五看着儿子走下河堤,扯开步子,朝村庄走去。
    ㊼太阳刚刚冒红,把群山的峰顶染成了红色,雪地里闪烁出耀眼的色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冯老五给儿子寻出路,利用自己的关系很容易地为冯豹子谋了一份社办工厂的工作。
    B.冯老五作为三队的支书,不偷不抢,社员对他的评价是好人,可见冯老五是个好支书。
    C.冯家父子思想不同,观点对立,冯豹子言辞尖锐,没给这个做支书的父亲颜面和尊重。
    D.冯老五对儿子恨铁不成钢,认为儿子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思谋出路,对他做队长充满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描写往往有象征作用,小说开头“后院的鸡棚里传来一声雄壮而又洪亮的鸡啼”,预示着新时代新生力量的强大。
    B.冯老五把冯豹子等人新订的白纸本子“扔回到原处”的细节描写,说明冯老五对这制度不感兴趣,也反映出其思想守旧。
    C.小说结尾对初升太阳色彩的描写,暗示冯老五其实已经理解并支持儿子的选择,父子二人冰释前嫌,消除了矛盾。
    D.小说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展现父子两代,新旧力量的冲突和较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3)小说语言具有地域特色,多用方言口语,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小说标题“早晨”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3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秀因留真定,纳杨甥郭氏为夫人以结之。进击元氏、防子,皆下之。至鄗,击斩王郎将李恽。至柏人,复破郎将李育,育还保城,攻之不下。
          秀舍中儿犯法,军市令颍川祭遵格杀之。秀怒,命收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乃贳之,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或说大司马秀以守柏人不如定钜鹿,秀乃引兵东北拔广阿。秀披舆地图,指示邓禹曰:“天下郡国如是,今始乃得其一。子前言以吾虑天下不足定,何也?”禹曰:“方今海内肴乱,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耿纯言于秀曰:“久守钜鹿,士众疲弊,不如及大兵精锐进攻邯郸,若王郎已诛,钜鹿不战自服矣。”秀从之。夏四月,留将军邓满守钜鹿,进军邯郸,连战破之,郎乃使其谏大夫杜威请降。威雅称郎实成帝遗体,秀曰:“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威请求万户侯,秀曰:“顾得全身可矣。”威怒而去。秀急攻之二十余日,五月甲辰,郎少傅李立开门内汉兵,遂拔邯郸。郎夜亡走,王霸追斩之。秀收郎文书,得吏民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秀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更始遣使立秀为萧王。
    还至中山。诸将复上尊号,王又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王不许。行至鄗,召冯异问四方动静。异曰:“更始必败,宗庙之忧在于大王,宜从众议。”会儒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来诣王,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请。六月己未,王即皇帝位于鄗南,改元,大赦。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遂定都焉。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
    B.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
    C.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
    D.秀进拔卢奴/所过发奔命兵/移檄边郡/共击邯郸郡/县还复响应时/真定王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秀遣刘植说杨/杨乃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后主簿作为事务官,重要性减弱。
    B.甲辰,干支之一,甲属天干,辰属地支,甲辰可用于纪年、月、日,不可纪时。
    C.尊号,即给尊者所加的号,用以表示对皇帝、皇后的尊崇褒美,尊号起于秦代。
    D.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秀想方设法削羽王郎力量,进入真定后娶了已投降的刘杨之甥女郭氏为夫人,借以笼络刘杨,在后来的战斗中,重创王郎两员大将。
    B.刘秀借察看地图之机,向邓禹说明当时形势,天下之大却仅得区区之地,对于邓禹认为自己先前忧虑天下不能平定是多余的表示不解。
    C.杜威向刘秀请降,强调王郎是汉成帝的嫡亲,其意在攀附关系,为自己争取宽大处理;杜威后来又请求刘秀为己封侯,结果都遭拒绝。
    D.刘秀检查王郎的文书,发现自己的官吏有向王郎表示效忠的,甚至还有诽谤自己的,刘秀为安抚人心,公开烧毁那些奏章,智虑深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
    ②人思明君,犹赤子之慕慈母,古之兴者在德薄厚,不以大小也。
    (5)根据原文中的内容,概述促使刘秀最后称帝的直接原因有哪些?

    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曾有社会学家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其实,①
     
    ,只不过在乡村自治的情势下,法律不大需要或难以全面深入渗透到广大的基层社会。在乡土社会,解决百姓的各种矛盾和纷争,②
     
    ,礼俗不同于法律、制度,它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③
     
    ,我们常说的“约定俗成”“出入循礼”“心理有依归,行为有参照”等正是传统乡土社会真实的写照。

    组卷:10引用:11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艾青的《礁石》写道:“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礁石”是坚强的象征,是困难面前的自信,是不惧强者的藐视,是伤痕累累后的微笑。有人说“礁石”给一个人、一个作为要求生存权利的人,乃至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遇到连续的打击时展示了一种绝佳的生活态度。
          你是如何看待“礁石”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议论文体,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2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