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 愚公移山》2023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9/8 16:0:8
一、选择题
-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200引用:2难度:0.8 -
2.围绕愚公移山有哪几种不同的态度?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27引用:2难度:0.8
二、基础知识
-
3.通假字。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组卷:54引用:2难度:0.5
四、文言文阅读
-
9.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标注读音。
①老骥伏枥
②遂率子孙荷担三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神龟虽寿 虽我之死 B.可得永年 年且九十 C.壮心不已 惧其不已也 D.盈缩之期 跳往助之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4)两人都是垂暮之年,一位用诗行明志,一位用行动书写传奇。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胸怀宽广老骥伏枥①组卷:155引用:5难度:0.6 -
10.古诗文阅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为学一首示子侄(节选)
彭端淑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释)①鄙:边远地区。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浙江省东北部海域。③恃:凭借。④钵:和尚用的饭碗。⑤顾:难道。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吾与汝毕力 [毕]尽,全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汉水北面 C.何苦而不平 [苦]担心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节]季节更替
A.年且九十/天子且至
B.投诸渤海之尾/已而之细柳军
C.其如土石何/其间千二百里
D.而山不加增/环而攻之而不胜
(3)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写行舟所观,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写出了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B.颈联写江中所见,以月如飞镜衬江水之平静,以云结海楼显天空之辽阔,想象奇特。
C.尾联写内心所感,写故乡之水满怀深情万里送行,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初出四川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由喜悦兴奋到伤感惆怅的曲折变化。
(4)下面对《愚公移山》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河曲智叟,两人对愚公所说的话虽然角度不同,但他们对移山都是持反对态度的。
C.愚公驳斥智叟的话,阐述了“有限”和“无限”的关系,表达了愚公对移山成功的坚定信心。
D.文章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使愚公形象更加高大。
(5)对《为学一首示子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聪敏和愚钝是可以转化的,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一句在文中两次出现,表现出富僧的骄矜之情、自得之貌。
C.文章写贫僧到南海的艰难过程,是为了说明要获得成功,就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
D.作者以贫僧喻指“昏庸”者,以富僧喻指“聪敏”者,通过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组卷:32引用:2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