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三)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中,个体结合为社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未分化状态下的同质性个体,以机械整合的方式结合为社会;二是高度分化的异质性个体,以有机整合的方式结合为社会。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本质上都是一种以面对面接触为基础的在场整合,二者的差别在于,机械整合局限于身体可及范围内的面对面接触;有机整合表现为不同职业群体之间不断传递的面对面接触。尽管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塑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但是个体结合为社会的空间基础都是共同在场。然而,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时空结构和个体结合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整合状态,从宏观秩序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从由机械整合和有机整合构成的在场整合,进入以缺场为基本特征的虚拟整合,也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粘性或数字化机制,使虚拟空间中基于特定需求而发生的非面对面接触,形成一种稳定联系和团结状态。相对于在场整合而言,虚拟整合的革命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虚拟整合是一种建构性社会事实,按照涂尔干的理论逻辑,个体一旦结合起来,将会突生出某种超越个体层面的社会事实。在场整合所产生的超越性社会事实,就是一种内生性规范,也就是按照特定方式结合起来的个体,受“在场机制”的约束而生发出来的群体道德或社会规范,但是,个体在虚拟空间中的结合,由于缺乏“在场维持机制”对彼此的约束,本身无法产生内生性规范。虚拟空间的规范仅仅是一种网络空间的技术设定,也就是内嵌于代码的网络技术规则。这种虚拟空间中的技术设定或技术规则,并不是结合的产物,而是结合的前提。同时,来自现实世界的道德、习俗和法律被个体所内化之后,也会投射到网络空间,这种被个体携带进入的规范容易被误识为虚拟世界自身的规范。如果按照涂尔干的理论推演,虚拟整合同样会产生一种超越性社会事实,但这种超越性社会事实并不表现为一种规范性力量,而是一种建构性力量,一种跨越时空的建构性力量。
          其二,虚拟整合未能形成相应的道德匹配,在涂尔干的经典理论中,在场整合的两种方式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集体意识和道德形态。其中,机械整合的集体意识表现为至高无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从价值上抽象为一种维护共同生活的集体道德。面对集体至上的情感压力和精神氛围,个人完全被集体情感所支配,个体人格被塑造成一种激情四射和不计个人得失的集体人格,有机整合的集体情感是一种理性的职业共同体意识,它表现为职业共同体的制度化要求,并从价值上抽象化为一种维护独立生活的职业道德。职业共同体中的个体人格被职业道德塑造成由敬业主义和职业精神所表征的职业人格,总体上看,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都发展出一套与两种整合方式相匹配的道德形态。但是,在网络生活中,由于虚拟整合未能像在场整合一样创造规范,因而也不存在维持规范的集体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集体意识的社会,也就无法从价值上抽象出维护虚拟生活的道德形态。
          由于缺乏相应的道德匹配,虚拟整合中的实践关系只能依靠两种途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是虚拟空间的技术设定或技术规则;二是个体在线下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对于前者来说,技术设定确实能够发挥或替代社会规范的作用,但是,这些技术设定主要是由虚拟生活的操纵者(平台)所主导的技术规则,是一种不对称的技术设定,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倾向和道德属性,但是不对称的技术设定很容易在规则的掩盖下被操纵者变成服务于自我的技术设定,甚至充当其技术作恶的工具和渠道。对于后者来说,用户在线下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则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要么是与有机整合相匹配的职业道德,要么是与机械整合相匹配的集体道德,在道德属性上与虚拟整合并不匹配;二是由于在场机制缺失,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进入虚拟空间后将会弱化。虚拟空间这样一种非常态环境对(传统)道德规范效力的发挥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比如,在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进行的网络教学中,线下课堂上被高度规训的中小学生普遍变成了线上教学的“神兽”,就是这种弱化的具体表现。总之,虚拟整合惊人的技术建构力,在面对用户在线下实践所内化的道德规范时,要么因规范错位而互不相及,要么因规范弱化而无济于事。
    (摘编自张兆曙《虚拟整合与平台社会的来临》)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整合状态,人类社会进入虚拟整合阶段而不再采用在场整合方式。
    B.虚拟空间中个体之间的非面对面接触的特定需求,通过互联网的技术粘性或数字化机制得以实现。
    C.虚拟整合虽以内嵌于代码的网络技术规则为前提,但与在场整合一样会产生超越个体层面的社会事实。
    D.个体在线下所内化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面临着规范错位和规范弱化两个问题,后者的挑战更为严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世界的道德、习俗和法律不是虚拟世界自身的规范,但依然会在虚拟世界起调节和规范作用。
    B.虚拟整合未能形成与之相应的道德匹配,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社会是一个完全没有集体意识的社会。
    C.虚拟整合是一种建构性力量而并不是一种规范性力量,这意味着它将个体结合为社会的能力更强大。
    D.要防止技术设定被平台用于服务自我甚至技术作恶,就必须加强个体在线下实践中道德规范的内化。
    (3)下列各项中,所述网络行为属于虚拟整合中“技术作恶”的一项是
     

    A.网络商品经营者规定恕不退货或者退换货须向其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后方可接受退换货。
    B.网站和APP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强制捆绑、隐藏等方式将功能软件安装在用户系统中收集用户信息。
    C.移动应用商店、移动智能终端等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预置应用软件和内置信息内容服务首屏、推荐区。
    D.网络直播平台利用冬奥会的话题热度,未经许可将体育赛事节目中的片段以短视频形式播出。
    (4)请简要说明文章的论证方法。
    (5)在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进行的线上教学中,暴露出了不少的弊端,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的看法。

    组卷:11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l(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在困难的日子里(节选)
    路遥
          我终于上了高中。
          我意识到,这是我生活道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但是,很快我便知道了:我在这里所面临的困难,比我原来所预想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当然,饥饿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可严重的困难还不仅仅在此。
          在家里时,四舍八邻都不富裕,因此谁也不为自己的贫困而害臊,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对比,就明显地感到自己太凄惶了,我羡慕我的同班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运,但我并不妒忌他们,我只是为我自己的寒酸而难过。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过错——谁愿意过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呢?
          但是,我也担心往后有人会因为我的贫穷而欺负我,所以心情一直很沉重。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久,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尤其是班上那个恶作剧的文体干事周文明——看来这是一个对人毫无怜悯心的家伙,而不幸我却和他坐了同桌。
          每当下午自习时,我就饿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咽着口水,而我的同桌偏偏就在这时,拿出混合面做的烤馍片或者菜包子,在我旁边大嚼大咽起来,还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对我说:“马建强,你个子这么高,一定要参加咱班上的篮球队!”
          这个恶劣的家伙!他知道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利索了,却叫我去打篮球!有一天,我们全班在校园后边的山上劳动,他竟然当着周围几个女同学的面,把他啃了一口的一个混合面馒头硬往我手里塞,那神情就像一个阔佬耍弄一个叫花子。
          这侮辱太放肆了,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来,我沉默地接过这块肮脏的施舍品,一下把它远远地甩在了一个臭水坑里!周文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绺浅黄的头发披散在额前,手足无措地立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告诉他:他如果要是再公开拿我的贫穷开心,我决不会对他客气的,我的同桌从此便很恨我,但他是再不敢在公众面前侮辱我了,可过了不久,更叫人难以忍受的事又发生了。
          有一天,我们宿舍一位同学放在饭碗里的一个玉米面馍突然丢了,那个同学很快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事情很快就传开来,说我们宿舍出了“贼娃子”。不用说,怀疑的目光又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鄙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使得我神情沮丧,连抬脚动手都变得不自在起来。
          人们开始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我,而背后我又成了他们谈话的中心,后来,连外班的同学也在指指划划了。每天晚上,我都半夜睡不着觉,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此刻,我真想和什么人狠狠地打一架,好把我满心的愤懑排解一下!而我自己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人却突然给班主任报告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玉米馍渣子!
          班主任听到反映后,乘我不在的时候,带领几个班干部很快去查看了“现场”,据说,我的枕头底下的确有玉米面馍渣子,可是同时,有人也发现,我枕头底下还有一些荞麦皮,大家再仔细一检查,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
          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是可恶的老鼠把那个玉米面馍拉在这里吃了,并且还捎带着咬破了我的枕头,真他妈的!人倒霉了,连老鼠也来糟践!事情到此实际还没有完。外班一些不明真相人听到的还是当初的传说,他们对这号事又没追根刨底的兴趣,所以我的“贼名”还继续在他们中间传播着。
          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个困难的岁月,
          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而对我来说则是双重的。
          我常常呆呆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望着一群一伙的同学们从学校的大门里涌出来,一路上互相热烈地交谈着,亲切地说笑着,有的甚至友好地手臂相攀,向灯火通明的街道走去。我真想大哭一场!我在心中默默地向他们呼喊: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
    文本二:
    这束淡弱的折光(节选)
    路遥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当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克服这种不幸的现象,那么我们就很难完成一切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由不得记起了三年困难时期的生活。那时,人们虽然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在生活中却表现出了顽强地战胜困难的精神;表现出了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因此,写过去的这段生活,并不是纯粹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而是想用一种折光来投射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束折光也许太淡弱了,但我仍然想让它闪射。我并没有回避那些日子里贫困生活的不幸情况。我觉得,对于小说来说,重要的是用艺术手法真实地表现出生活来,只要做到这一点,读者也自然会在美学欣赏的过程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我”在上高中之后,很快发现有比饥饿更严重的困难,既点明人物的身份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B.“我”羡慕同班同学的幸运生活,但并不妒忌他们,这种矛盾的心理恰好表现了“我”因极度贫困而产的自卑以及强烈的自尊与骨气。
    C.文章细节描写生动,如写周文明在“我”旁边“大嚼大咽”“故意吧咂着嘴”,用余光扫视“我”的喉骨眼,形象地写出了周文明为富不仁的特点。
    D.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对友情的渴望和对平等的期待,表明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青年人所面临的困难,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2)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小说主人公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但身上闪射出来的极为可贵品质,能给人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
    B.文本二表明,作者对拜金主义充斥我们的现实生活感到特别失望,因此他希望用文学的方式让读者在美的欣赏中,获得认识方面的价值。
    C.文本一中的“我”不仅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评论者,“我”常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在贫困处境中的凄惶心境。
    D.路遥的许多作品都再现了过去那些特殊日子里的贫困生活,从创作角度来看,真实表现人们在困境中的痛苦与不幸,是路遥作品的主题。
    (3)“周文明”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如欲为路遥作品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组卷:14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1(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量”本是物理学专业名词,并无褒贬之分。进入移动互联同时代,在资本驱动、平台共谋、粉丝狂欢的共同作用下,①______,直至“唯流量论”的出现使其走入死胡同。
    “唯流量”说到底是资本游戏的道具和手段,在此游戏中,偶像成为资本套现的符号性“商品”。越是“顶流”偶像,②______,因此,偶像被千方百计打造成各种“全玉其外”的“人设”,成为充满魔力的“商品”,高居“注意力经济”顶端,带来巨大的套现能力。一部好的作品,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前者必须服从后者。因此这种将经济标准置于首位,轻视甚至忽视思想艺术的做法,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③_______,它从数据层面反映了市场对文艺作品的认可程度;但当带着价值观扭曲、思想贫困、道德缺失、技术作弊等症候的巨大流量奔涌而来时,那么其“流速”越大,“浪头”越高,危害也就越大。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被动句,请将其改写成主动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3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7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