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12/15 7: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清人看来,明代诗学出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求真不得反成伪,遂使伪诗大行其道。面对此一诗道之厄运,清初诗学界掀起了一场关于“真诗”问题的大讨论,力图廓清明代“真诗”思潮中的种种流弊,从而建立新的诗学规范。在此一挽“真诗”之狂澜于既倒的过程中,清代的解《诗》学又贡献了哪些值得关注的观点呢?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诗中须有“真我”。这个“真我”的要义,就表现为“我”之真诚无欺的情志在诗中的自然流露。李柏《襄平张少文诗集序》中说《三百篇》之作乃“率于性者也”,正因其“悉出于天机自然”,故而成为“天下万世诗祖”,确立起后代诗歌创作的楷模与评判的价值尺度。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明代的“真诗观”也是强调“真我”的,如王世贞明确说“有真我而后有真诗”,但问题是,他们所追求的“真我”却误入或以模拟复古为真(如七子派)、或以俚语童言为真(如公安派)、或以幽情单绪为真(如竟陵派)的歧途,结果就表现为以某种预先设定的面目遮蔽了“我”的真性情,这个“真我”也就成了“伪我”,所作之诗自然就是“伪诗”。
“真”须受“正”的制约。既然“真我”的要义在于情志的真诚无欺,那么是不是抒写了真诚无欺之情志的诗歌就可以被称为“真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真诚无欺”既可用来描述带原始感性意味的自然情感,也可用来描述符合道德理性的社会情感,二者在正统儒家文艺思想中的价值有着天壤之别。杜濬《奚苏岭诗序》中辨析说:“夫诗至于真,难矣!然吾里自一二狂士以空疏游戏为真,而诗道遂亡。真岂如是之谓耶?夫真者必归于正,故曰正《风》正《雅》,又曰变而不失其正。”庞垲《诗义固说》中解释“正变”之内涵曰:“合于礼义者,为得性情之正,于诗为正《风》正《雅》;不合礼义者,即非性情之正,于诗为变《风》变《雅》。”这显然是以《诗》之“正”作为规范,来对“真”进行制约,让其回归儒学“以礼节情”的文化传统,从而让诗更好地发挥对民众进行“温柔敦厚”之良好德性的教化功用。
“真诗”须具有“美”的艺术形式。在保证了诗歌所抒写之情志既“真”且“正”的前提下,如何将其完美地传达出来,就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冯武《二冯先生评阅<才调集>•凡例》中指出:“盖诗之为道,固所以言志,然必有美辞秀致而后其意始出。”这就明确说明了艺术传达的美感对所传达之内容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有既“真”又“正”且“美”的诗歌,方“不失《三百篇》遗意”,才是真正的“真诗”。
总之,清代解《诗》学对明代“真诗观”的反思,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诸如诗的本质属性、诗应当表现何种性情、诗的美学品质如何保证以及诗之审美与道德之关系等诸多问题的认识,集中体现出中国古典诗学在这些问题上的真知灼见,值得当代诗学认真倾听。
(摘编自孙兴义《清代解<诗>学对古典诗学体系的拓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诗学出现了“求真不得反成伪,遂使伪诗大行其道”的问题,为此,清初诗学界掀起了关于“真诗”问题的大讨论。
B.在李柏看来,《三百篇》全都出于“天机自然”,因此成为“天下万世诗祖”,确立后代诗歌创作的楷模与评判的价值尺度。
C.为了让诗更好地发挥对民众温柔敦厚的教化功用,要让《诗》之“正”对“真”进行制约,使其回归儒学“以礼节情”的文化传统。
D.当代诗学应倾听中国古典诗学对诗的本质属性、诗应当表现何种性情、诗的美学品质如何保证以及诗之审美与道德之关系等问题的真知灼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真”“正”“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清代解《诗》学对明代“真诗观”的反思,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将“描述带原始感性意味的自然情感”与“用来描述符合道德理性的社会情感”作对比,论证了“真”须受“正”的制约这一观点。
C.文章论据翔实,论证充分,除了引用论证外,还使用了举例论证,如第三段杜濬《奚苏岭诗序》的内容就使用了举例论证。
D.文章从清初诗学界掀起了一场“真诗”大讨论谈起,归纳了清代的解《诗》学的部分观点,但作者未提及清代解《诗》学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观点与本文中清代解《诗》学观点一致的是
A.“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真诗要模拟古人,表现古人之格调,严格遵守古之法式,不可以意逆格。
B.“诗贵自然”,真诗追求原始、自然,强调自然真美,语言平易近人,不用典故,不求外美,宁今宁俗。
C.明代袁宗道有诗云:“蔬果宜胃肠,此味真可缺。”俚语童言中充满了生活的乐趣,彰显了“真我”,可谓真诗。
D.“状事言物天机自动,任性而发”,真诗既要符合儒家礼仪文化的社会道德,真诚无欺,又通过艺术形式传达美感。组卷:5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陨铁是坠星的另一种,是来自地球之外的“客人”。含石量大的陨星被称为陨石,含铁量大的陨星被称为陨铁。
根据陨石本身所含化学成分的不同,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铁陨石、石铁陨石、石陨石。铁陨石,也叫陨铁,它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镍,镍的含量一般在4%~20%之间,地球上没有哪种矿石能够直接通过熔炼得到含量这么高而且成分均匀的镍。石铁陨石,也叫陨铁石,这类陨石较少,其中铁镍合金与硅酸盐大致各占一半。石陨石,也叫陨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其中金属铁镍含量低于30%,这种陨石的数目最多。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铁陨石由于其主要成分为铁和镍而得名。铁陨石主要包含铁纹石和镍纹石两种矿物,内部会形成许多自然的奇妙花纹,花纹形态各异,不规则排列,根据花纹的特征和铁陨石的构成,可以再对铁陨石进行细分。
第一种是根据魏德曼花纹细分,首先用酸对铁陨石进行蚀刻后抛光,在抛光的表面会呈现出许多交叉条纹,观察是否出现魏德曼花纹,结合镍成分百分比后可以划分为六面体陨铁、八面体陨铁、无纹陨铁这三类。其中无纹陨铁是最为罕见的,由于其镍含量很高,所以没有魏德曼花纹。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新的化学分类法,通过分析铁陨石内部的镓、镉和铟等元素的含量和其所对应的不同的小行星母体来分类。元素不同会用不同的字母进行组合搭配,从而形成特定的类型,但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不能够进行分析的陨石,这部分陨石数量很多,比较混杂,有些来自不同性质的母体行星,数量甚至超过了50个,这种铁陨石是无法分类的,会被单独划分出来。
(摘编自《铁陨石内部花纹形成的秘密》)材料三:
1808年,维也纳的阿洛伊斯•魏德曼施泰登在工厂进行工作时发现了铁陨石内的花纹,他发现在不同温度下,铁陨石的色泽不同,花纹像是被东西切割出来的,一条一条大多像系带一样相互交错,颜色基本上是灰色与银白色,在光的照耀下,铁陨石表面反射出的光泽非常美丽,具有这种花纹的铁陨石被称作八面体铁陨石。
不过想要人工制造出这样的花纹是非常困难的。首先,如果人们想要通过人工雕刻来仿照这种图案,虽然是可行的,但是有很强的人工气息。哪些地方刻了图案都是人们想出来的,而天然的铁陨石花纹没有明显的人为痕迹。除了雕刻方面的困难,人们想更自然地创造这种花纹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低镍含量的锥纹石在固体金属内扩散的温度介于450℃至700℃,需要通过冷却才能形成这样的花纹。自然界大约每百万年降低1℃至100℃,降温速度极其缓慢,需要经历2000万年至2亿年。
因此铁陨石完全是一个宇宙造物,在地球上是很难形成的,铁陨石在宇宙中经过漫长的漂流后,才形成如此美丽的花纹。具有魏德曼花纹的铁陨石可以被称为一件艺术品,而艺术的创作者便是奇妙的宇宙,这些陨石落入地球之后给人类的心灵带来美的体验。
(摘编自《铁陨石内部花纹形成的秘密》)(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陨石内部形成具有形态各异不规则排列特点的自然奇妙的花纹。
B.铁陨石依据花纹特征和铁陨石构成细分为铁纹石和镍纹石两种。
C.用酸蚀刻铁陨石后再抛光,呈现出许多交叉条纹,但无纹陨铁没有。
D.分析铁陨石内部元素含量和对应的不同小行星母体,可分出不同类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铁陨石的镍含量之高和成分之均匀是其他矿物难以相比的,通过分析镍的含量,很容易鉴别出铁陨石的种类。
B.各类陨石的数量差距大,铁镍合金与硅酸盐大致各占一半的石铁陨石较少,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的石陨石最多。
C.很多铁陨石难以从花纹和构成的角度进行细分而被划入某种具体的类型,因此它们只能被单独划分出来。
D.铁陨石的色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花纹颜色主要以灰色与银白色为主,花纹之间大多相互交错。
(3)人工制造魏德曼花纹有哪些困难?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组卷:2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康家戏匣
相裕亭 康家是盐区的大户,鼎盛时期,有着“驴驮钥匙马驮锁”之说。可见当初康家的庭院有多大,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了得!
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至今,盐河两岸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提起当年康家戏匣,还禁不住连连咋舌:那玩意,奇了!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
现在想来,那就是一台东洋人玩的留声机。不过,在那个连电灯尚不知何物的年代里,康家老爷子能整来那么个手摇式的戏匣,不亚于当今哪位款爷购来一架私人直升飞机。为此,康家老爷子爱如珍宝,专门请来苏州匠人,做了一个颜色与之匹配的黄花梨木的戏匣子。
庚子事变时,康家老爷子死于战乱。饱受炮火洗礼的康家大院,落到大少爷康少千的手上时,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改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起了坐享其成的招数——卖家产。
康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无人估得清、说得透!只见康家大少爷一件一件掂当着卖,先珠宝、后字画。后期,康大少爷染上了鸦片,一发不可收!家中的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也往外搬。等到康大少爷把老爷子传给他的那台留声机也搬进盐河码头的容古斋时,容古斋的老板就猜到康家的家底子,大概是到了水干拿鱼的时候了。
果然,没过两年,康家大院被人抵了债。不过,那时间,康家大少爷已经死了,临到康家第三代长孙康小米来收拾残局,他领着一家老小搬出祖宅,稀松可怜地跑到盐河口盐工们“滚地笼”的地段儿租房子住。可想而知,康家到了什么地步。
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康家老爷子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轮到康家大少爷持家时,他便换了一种逍遥自在的活法,将康家的老底子翻弄个底朝天。赶到康家穷途末路了,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当家理财时,他做梦都想让康家东山再起。
然而,时局不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豪门的时候,此地已经解放了。所幸,那时间康家没了庄园、没了盐田,无须政府将他们康家扫地出门,他们康家先行一步,跨入贫民行列,反倒落了个无财一身轻。但,康家的祖宅还在,康家的诸多珠宝、古玩字画,还在世间广为流传。只可惜,康家的后人已无力追回了。
七十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康小米,听说省城拍卖行,要拍卖他们康家那件红极一时的戏匣子,康小米动员康家老少几代人,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他想去赎回那件标志着他们康家辉煌的玩意儿。以警示后人,铭记他们康家的过去。
没料到,此时那戏匣的身价,已不再是那台留声机。而是装留声机的那个黄花梨木做的戏匣子。玩古董的人都知道,上等的黄花梨木有着寸木寸金之说。而康家老爷子做那个戏匣子时,正是康家如日中天的时候,所选用的木料自然都是上乘的黄花梨木。
拍卖会上,那个头戴博士帽的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拍卖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那个戏匣子的来历,随之,单臂一伸,报出了起拍价——两千块钱人民币。
这在那个吃饭、穿衣还很困难的年代,两千块已经是天价了。而对于早已“贫民化”的康小米来说,更是无缘与之叫板了!当天,他只带来八百块钱。就那,还是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在康小米看来,当时收音机已经普及了,那台老式的留声机或许值不了几个钱了。但他没有料到,拍卖师报出起拍价之后,要价却一路攀升,从两千二百块,到两千四、两千八……
眼看就要往三千块钱上攀升时,康小米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大喊一声:“三千!”康小米的那一声呼喊,是放开喉咙、用足了力气,大声喊出来的,刹那间,震撼了整个拍卖现场。但,无济于事。他要的那个“三千”,只停留了短短的几秒钟,很快,就被后面的“三千五”“四千”所淹没了。
尽管如此,康小米还是暗自欣慰。
在康小米看来,他们康家戏匣子,在他康小米这一代,总算是又回来了。虽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秒钟……
文本二
《盐河旧事》表明,相裕亭的“现代转换”并没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而是熔铸了“工匠精神”,用心雕琢成篇,让技巧溶解于生活,就像让水消失于水中。传统小说中的蓄势、悬念、误导和反转,他常使用:误会、巧合、伏笔和照应,他也不拒绝:写形与写神、虚实与对比、叙述与描写,以及正叙、倒叙、插叙、追叙、补叙、轮叙等叙事手法,他运用得更是娴熟。但倘使你将这些技巧离析出来,又会觉得是在胶柱鼓瑟,欲辩忘言。因为作家的目的不是让你看见技法,而是要让你看见那些富有张力的情节对人性的深刻揭示,那些出人意料的反转对生活的发现,那些揭谜式的布局昭示的生存智慧。相裕亭在《盐河旧事》对传统叙事艺术所作的“现代转换”,对于当代微型小说的发展而言,启示是丰富而有益的。
摘编自李惊涛《传统叙事艺术的“现代转换”》(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夸张的言辞写出康家的富有,不尽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康小米带着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钱去参加拍卖会,体现了戏匣对康家人的重要性以及康小米的决心。
C.小说叙述了康家祖孙三代发家、败家、再努力起家的过程,折射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生活的变迁。
D.相裕亭将其创作技巧溶于对康家祖孙三代人的故事讲述和人物塑造中,展示了他对世事的关注与思考。
(2)优秀的微型小说追求“方寸之间见天地”的奇效,文本一在情节设置上即体现了这一特点,请具体分析。
(3)文本二中李惊涛评论相裕亭的小说创作并未抛弃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技法的精髓,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加以具体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曾经是农民农耕劳作时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雨具。
手工制作蓑衣产品以做工精致、经久耐磨、透气性好、行动方便、不渗水等特点而闻名。制作蓑衣的主要原料是棕片(丝),常用制作工具为棕锄、扁针、领头针、蓑衣针、剪刀线车、领头板、五凿扎等。制作蓑衣前先用棕锄把棕拉出成丝,理整齐;接着纺线。① :一种是要用线车纺的内面线,另一种是手搓的外面线。制作蓑衣时一般先打领子,领头线较粗,做时把棕片铺在板上,用领头针固定,再用蓑衣针将棕线和棕片制作领子,接着再一针一线向领外接出。蓑衣分为两层,外层和内层,外层针脚细密,内层针脚可大一些。中间夹棕渣,以免漏水。一件蓑衣制作一般要 3—4 天时间。里外缝制时人趴在板上,缝数千针,活越细,针脚越小,② 。蓑衣还得包边,缀上扣子。在袖子和下摆的棕毛底,也用线给锁上边后,一件蓑衣才算完成,③ 。
蓑衣是七八十年代农民干活必不可少的雨具之一。乡民穿着蓑衣犁着田已一去不复返。但蓑衣制作技艺,成为一项传统技艺,需要有人传承、保护才能延续。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表达准确严谨,每处最多不超过12个字。
(2)蓑衣,曾经是农民农耕劳作时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雨具。在《红楼梦》第45回中,宝玉冒雨去看望黛玉时,也穿着蓑衣斗笠(北静王送的),还因其实用又精巧引发他一番感慨。蓑衣的选材、制作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请选取生活中一个类似的事物,并做简要说明。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8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万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东晋•葛洪)
欲求新,则求变;欲求完美,则求常变。(英国 温斯顿•丘吉尔)
以上材料告诉我们要认清变化、应对变化和主动求变,引人思考。置身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身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