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宁夏中卫市优秀生高考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平面设计是艺术发展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的文化支撑和灵感来源。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既是中国未来平面设计发展的关键,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现代平面设计中,需要设计师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恰当地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来,赋予平面设计更加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
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文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古至今,文字具有非常直观的传递信息的功能,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和情感。而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的作用不仅仅涉及内容方面,从视觉上来说,还具有美化的作用,甚至还起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而在传承文化方面,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无疑是书法。在当代电脑艺术发达的大环境下,电脑制成的美术字体过于统一、单调、乏味。而中国书法则显得独具魅力。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字体“中国银行”。是著名书法家郭沫若所题,四字极富变化,细笔不柔弱,刚劲似铁,粗笔不臃肿,坚实如柱。飞白恰到好处,有力重千钧之势,是书法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有机结合的典范。
从早期的甲骨文图形符号、陶文几何图案、青铜时期的器具纹样、壁画,民间各种装饰纹样到中国历代书法元素符号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图案艺术形式。图案传达信息的功能性很强,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超越文字,因此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如北京王府井饭店的标志以中国王府井大饭店“方胜盘长”吉祥图案为基本型,经变化成垂直和水平直线构成上下左右对称的正方形,有秩序地纵横交错,表现出王府井饭店的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含义。
色彩作为视觉要素,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现代平面设计中重要的视觉表现手段。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色彩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红色,它给人热烈、温暖的感觉。追溯到古代,周朝时期人们尤为喜爱红色。红色为祥瑞之色,是婚嫁或庆典的颜色,代表着吉祥、喜庆、热闹。经历了数代,这一观念一直传承延续至今。到了现代,红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成为革命、正义的标志。如中国国旗的底色就是红色,象征着中国人民团结、英勇抗战、不畏牺牲的伟大人民精神。红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色,完完全全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色,象征着团结、奋进热诚的民族品格,让人一看到红色就想到中国。以华为手机为例,其菊花标志采用红色,不仅体现出其团结、奋进、积极的企业精神,更意味着华为是“中国的”品牌。将中国传统色彩元素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赋予设计文化内涵,使现代平面设计在传承中进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一些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无疑造成了巨大冲击,我们只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才能够使现代平面设计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化道路。因此,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深入的研究,把握其深刻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赋予平面设计文化味道,使设计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
(摘编自张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赋予平面设计更加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从古到今在各方面影响着平面设计的发展。
B.文字具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C.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图案历史悠久,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传达信息的功能性甚至超越了文字。
D.只有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结合在一起,平面设计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基于现代平面设计产生过程,提出了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论点。
B.文章从传统文字、图案、色彩等方面入手,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通过郭沫若所题的“中国银行”来阐述书法在传承方面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
D.文章针对一些新的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影响的这一问题,以现代平面设计为例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例举电脑制成的美术字体和中国书法,意在说明在传承文化方面,书法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
B.北京王府井大饭店的标志基于“方胜盘长”吉祥图案来设计,图案线条纵横交错,寓意管理规范。
C.红色热烈、温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D.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利用传统文化元素使现代平面设计重焕生机,可应对一些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组卷:7引用:3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要求各行各业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C位”话题。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限制碳排放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对我国这样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减排压力更加严峻。中国只有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才能够实现“碳中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仅影响中国绿色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还将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以及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摘编自《科普刷屏热词“碳达峰”“碳中和”》,人民网2021年3月15日)
材料二: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到2019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再到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此刻,中国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但也将迎来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碳中和”不只是环保、减排,而且是整体经济根本的结构性变化。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再造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一个以煤为基础的、能耗效率很低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一个以电为基础、能耗效率极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碳中和”目标激励下,一大批亟待产业化的新兴低碳能源技术,在未来十年可能加速发展。如高效光伏组件、固态电化学电池等处于产业化初期的技术,燃料电池、微型堆供暖等还在产业化准备阶段的技术,以及处于孵化之中绿氢及衍生技术等,预计都会获得加速发展机会。
(摘编自《“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能源网2020年11月10日)材料三:
北京日报:在国际气候议题的博弈中,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减碳责任,这与我们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
李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环境问题关乎全球人民的命运,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我国愿意与发达国家一样承担减排责任,而且不断提出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
二者关系并不相悖,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发达国家率先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恰恰体现了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各自能力原则”。
北京日报:中国目前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全球处在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李强:在向“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进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2019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都高居世界首位;“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蓄积量已达175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速最高的国家。
尽管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依然面临重重困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能源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碳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仍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占比高达85%,能源消费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用的是煤炭,多年来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同时,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到70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这意味着我国达峰之后平台期缓冲时间短。但是在实现“碳达峰”的道路上,中国不能“掉链子”。
(摘编自《北京日报》2021年3月16日)材料四: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表示:“全球工业体系在未来20--30年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建筑、钢铁、化工等产业体系,将在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上发生重大的变革。”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实则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加快构建中国零碳新工业体系。
以汽车生产为例,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企业,汽车生产涉及的钢铁、冶金、塑料等原材料行业,以及电子、电器等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大力减排之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但是低碳、零碳之路走得并不轻松。我国气候资金缺口较大,若想兑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国际承诺,每年资金需求约为3.1-3.6万亿元,而政府财政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制造摆脱碳约束“扼喉”命运的重要节点,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对于未来发展模式“不破不立”的决心,中国制造唯有自强才能不息。
(摘编自《“碳达峰”“碳中和”火爆背后:“世界工厂”的不破不立》,澎湃网2021年3月16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引发热议,做好这两项工作将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B.无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还是“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的明确,都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有力的证明。
C.虽然在向“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努力进程中,中国尚未取得重大成就,但凭借我们“不破不立”的决心,定能实现美好愿景。
D.对中国而言,“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而与此相关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减排压力十分严峻。但中国不会“掉链子”,只要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就能够实现“碳中和”。
B.“碳达峰”“碳中和”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限制碳排放很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C.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因为全球环境治理中有“各自能力原则”,所以发达国家率先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D.综合四则材料可以看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对中国来说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反映了我国国力之强大,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大国之担当。
(3)中国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机遇与挑战并存,请结合材料对此分析。组卷:7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鸡鸭名家
汪曾祺 那两个老人是谁呢?父亲跟他们打招呼,就在江边的沙滩上。沙滩上有人在分鸭子。四个男子汉站在一个大鸭圈里,在熙熙攘攘的鸭群里,一只一只,提着鸭脖子,看一看,分别丢在四边几个较小的圈里。他们看什么?--四个人都一色是短棉袄,下面皆系青布鱼裙。这一带,江南江北,依水而住,靠水吃水的人,卖鱼的,贩卖菱藕、芡实、芦柴、茭草的,都有这样一条裙子。沙滩上安静极了,江流浩浩。东北风。交过小雪了,真的入了冬了。可是江南地暖,不很肃杀,天气微阴,空气里潮润润的。新麦、旧柳,抽了卷须的豌豆苗,散过了絮的蒲公英,全都欣然接受这点水气。鸭子似乎也很满意这样的天气,显得比平常安静得多。看什么呢?哦,鸭嘴上有点东西,有一道一道印子,是刻出来的。这是记号!这一群鸭子不是一家养的。主人相熟,搭伙运过江来了,混在一起,搅乱了,现在再分开,以便各自出卖。
“那两个老人是谁?”
“一个是余老五。”
“另一个呢?”
“陆长庚。”
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他虽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余老五成天没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逛来逛去,到哪里都提了他那把奇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声音奇大。这条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他一年闲到头,吃、喝、穿、用全不缺。余大房养他。只有每年春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清明前后,正是炕鸡的时候。
所谓“炕”,是一口一口缸,里头糊着泥和草,下面点着稻草和谷糠,不断用火烘着。火是微火,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什么时候加一点草、糠,什么时候撤掉一点,这是余老五的职份。他整天不离一步。他话很少,说话声音也是轻轻的。他的神情很奇怪,总像在谛听着什么似的,怕自己轻轻咳嗽也会惊散这点声音似的。他聚精会神,身体各部全在一种沉湎,一种兴奋,一种极度的敏感之中。炕房里暗暗的,暖洋洋的,潮濡濡的,笼罩着一种暧昧、缠绵的含情怀春似的异样感觉。余老五身上也有着一种“母性”。
刚刚出炕的小鸡照理是一般大小,但是看上去,余老五的小鸡要大一圈!怎么能大一圈呢?他让小鸡的绒毛都出足了。别的师傅都不敢等到最后的限度,生怕火功水气错一点,一炕蛋整个的废了。余老五总要多等一个半个时辰。这一个半个时辰是最吃紧的时候,半个多月的功夫就要在这一会见分晓。余老五也疲倦到了极点,然而他比平常更警醒,更敏锐。他完全变了一个人。脾气也大了,动不动就恼怒,简直碰他不得,专断极了,顽固极了。很奇怪,他这时倒不走近火炕一步,只是半倚半靠在小床上抽烟,一句话也不说。小徒弟不放心,轻轻来问一句:“起了吧?”摇摇头。--“起了罢?”还是摇摇头,只管抽他的烟。这一会正是小鸡放绒毛的时候。这是神圣的一刻。忽而作然而起:“起!”徒弟们赶紧一窝蜂似的取出来,简直是才放下手,小鸡就啾啾啾啾纷纷出来了。
余老五高高大大,方肩膀,方下巴,到处方。陆长庚瘦瘦小小,小头,小脸。他不像余老五那样有酒有饭,他是个倒霉的人。他放过多年鸭,到头来连本钱都蚀光了。鸭瘟。好几次,一趟鸭子放到荡里,回来时只剩自己一个人了。看着死,毫无办法。他发誓,从此不再养鸭。
这一带多河沟港汉,出细鱼细虾,是个适于养鸭的地方。这块地上的老佃户叫倪二,前两天说要把鸭子赶去卖了。父亲问他要不要请一个赶过鸭的行家帮一帮,怕他一个人应付不了。运鸭,不像运鸡。鸡是装了笼的。运鸭,鸭在水,人在船,一路迤迤逦逦地走。鸭子路上要吃活食,小鱼小虾,运到了,才不落膘掉斤两。指挥鸭阵,划撑小船,全凭一根篙子。一程十天半月。经过长江大浪,也只是一根竹篙。
不要!
他怕父亲再建议他请人帮忙,偷偷地一早把鸭赶过荡,准备过白莲湖,沿漕河,过江。
倪二在白莲湖里。一趟鸭子全散了!散了,就是鸭子不服从指挥,四散逃窜,钻进芦丛里去了,而且再也不出来。
怎么办呢?
围着的人都说:去找陆长庚,他有法子。陆长庚在哪里?多半在桥头茶馆。
桥头有个茶馆,照例又是闲散无事人聚赌耍钱的地方。常在后面抖着头看人赌钱的,就是陆长庚,这一带放鸭的第一把手,诨号陆鸭,他跟鸭子能通话,他自己就是一只成了精的老鸭。
说了半天,讲定了,十块钱。他不慌不忙,看一家地杠通吃,红了一庄,方去。
这十块钱赚得太不费力了!拈起那根篙子,把船撑到湖心,人仆在船上,把篙子平着,在水上扑打了一气,嘴里啧啧啧咕咕咕不知道叫点什么,赫!都来了!鸭子四面八方,从芦苇缝里,好像来争抢什么东西似的,拼命地拍着翅膀,挺着脖子一起奔向他那只小船的四周来。看看差不多到齐了,篙子一抬,嘴里曼声唱着,鸭子马上又安静了,文文雅雅,摆摆摇摇,向岸边游来,舒闲整齐有致这个人真是有点魔法。
当然,第二天大早来时他仍是一个陆长庚:一夜七戳五在手,输得光光的。
这两个老人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呢?他们的光景过得怎么样了呢?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老五只是余大房手下的炕鸡师傅,却衣食无忧,整日拿着紫砂茶壶到处闲逛闲聊,小说在此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急切期待和热切关注的阅读心理。
B.本文运用传统小说、评书等常用的叙事方法“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分别讲述了两位乡间巧人的故事,情节更加集中清楚,体现了作品的传统性、文化性。
C.小说在叙事上短句居多,简洁灵动,没有较为完整的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更没有任何曲折的情节,体现了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D.小说语言质朴清淡,就连人物苦难的命运、艰难的境遇都“寡味儿”了许多,但读者仍可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和人生悲欢的思考。
(2)对比手法的大量使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请列举其中四处,并简析其作用。
(3)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尾一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文本分析。组卷:8引用:2难度:0.5
-
9.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5个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词语,语句要连贯。
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那首震撼和打动了千百万“后来人”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狱中诗,以一名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诠释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组卷:52引用:11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参加会议的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他们当中30岁以下的有9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共有58人,其中35人是19世纪的“90后”,5人是20世纪的“00后”。正是这么一群敢作敢为的年轻人改变了国家的面貌。
材料二:2021年2月19日,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现场视频公开,戍边战士们面对数倍于己的外军奋不顾身,无畏向前。在这场人数悬殊的抗击中,四位官兵英勇牺牲,最大的33岁,最小的仅19岁。“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材料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凝炼出了许多可贵的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中国精神”。
读了上述材料,身为“00后”的你有何感想?你将来会为自己选择一份怎样的职业?你打算如何在职业生涯中践行“中国精神”呢?请以“职业选择•中国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