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内蒙古包头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代李汉在为老师韩愈所写的《昌黎先生集序》中指出:“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李汉以“五经”进行佐证,指出文章是承载道的工具和手段;尊道而非浮饰的文辞,才能成就传世经典。这是对韩愈文学思想的概括,乃中唐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之一。“安史之乱”以后,亟待恢复社会秩序,收拾人心,重整纲常。在这一背景下,韩愈发起古文运动,重视传承儒家道统,反对六朝至初唐文学忽视内容、单纯追求辞藻的绮靡文风。
          文的原始意义当为一种带有强烈社会意义的身体修饰,其线条、图案作何种文饰,是由种族、成年、图腾等观念决定的。这使文的内涵从其发韧之初就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古人以文命名的事物,既包含着秩序井然、文采绚烂这样一种理想世界,同时也具有社会的规范性与艺术的审美性双重的内在规定。周代社会以行为艺术化、规范化统一的“礼乐”著称,后世常冠之以文的称谓。中国最早一批典籍如“六经”之类,恰恰产生在周代这样一个文风浓郁的时期。孔子把它们称为“文献”,是既关乎伦理品格规范性又关乎艺术水准审美性的一种高度评定。如果说道这一词语由最早的“道路”进而引中出“规律”“方法”“秩序”的话,那么中国古代关于文的命名已经把这种象征规范性的道包含其中。文对道的这种内在要求,整体上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论。
    “文以贯道”是我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文论”的最高标准。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论述以及“志于道”的理想,较早为儒家主导下的文论标准奠定了基石。先秦儒道把道看作客观事物规律,又把“圣贤”作为道的体现者,显现出制文以明道的理念。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指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韩愈之后,北宋理学家周救颐首次明确“文所以载道也”的主张。朱兼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程颐提出“作文害道”“为文亦玩物也”,这些话虽然说得重了一些,但无非仍在强调道的分量:我们不能理解为完全否定文的价值,否则就很难解释二程亦有文作传于后世了。
    从哲学上看,载道之道不能单方面地解释为具体的“政治主张”或“政治举措”,毋宁说它是政治的根本、蓝图与灵魂,近于今人之“政治哲学”,且富有批判性的功能。它要求文学以自己的方式阐发与呈现道的真义,并没有否定“制文”“作文”甚至“能文”的必要性。韩愈曾说:“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韩愈评判创作的“能者”标准,其实就是同样要“重文”。他本人倡导“道统”的同时,在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朱熹既有“言以明道”的主张,又有“文与道俱”的评判,强调文与道要始终相统一。20世纪初,新文学对“文以载道”观的批判,其实质是为了肃清传统文学里旧的思想,使之摆脱约束,真正地解放出来,载之于新道。
          总之,“明”“贯”“载”含义虽略有不同,道的内涵与外延亦因时或人而有所改变,但大都表现出文道结合、以道为主的价值取向。新时代,文之“贯通”,集中体现为“弘业、培元、立心、铸魂”:以文弘业,弘的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以文培元,培的是文化建设基础;以文立心,立的是一颗为民之心;以文铸魂,铸的是时代之魂。坚持“以文贯道”,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是造就文艺大师、铸就文艺高峰的根本途径。
    (节选自朱康有《文者,贯道之器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汉根据《五经》指出文章是用来承载道的,只有尊道而非浮饰的文辞才能成就传世经典。
    B.古文运动重视传承儒家道统,反对六朝至初唐文学忽视内容、单纯追求辞藻的绮靡文风。
    C.孔子认为“六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是因为它们都是产生在周代这样文风浓郁的时期。
    D.朱熹等人虽然特别强调道的分量,但二程都有文作传于后世,说明其并未完全否定文的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之一”“整体上”“大都”等说法,体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严谨。
    B.文章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多角度论述了“文以贯道”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文论的最高标准。
    C.文章结尾论证了“文以贯道”的根本途径是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
    D.文章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从文学和哲学方面深入论证,最后总结并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的内涵在其发轫之初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意义,是由种族、成年、图腾等具有伦理倾向的身体文饰决定的。
    B.中国古代关于文的命名已经把象征规范性的道包含其中,整体上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文论。
    C.载道之道要求文学以自己的方式阐发与呈现道的真义,并没有否定“制文”“作文”甚至“能文”的必要性。
    D.强调文与道要始终相统一,韩愈倡导的“道统”与“重文”和朱熹“言以明道”“文与道俱”的观点一脉相承。

    组卷:8引用:2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社会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包括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七个单册遗产报告。北京冬奥会带动了北京、延庆、张家口等主办城市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冰雪运动全面普及推广,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升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奥林匹克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冰雪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冰雪旅游和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持续稳步增长,冰雪旅游市场潜能进一步激发,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2016-2017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1.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2700亿元;2018-2019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均消费1734元,是国内旅游人均消费的1.87倍,冰雪旅游收入3860亿元;2019-2020雪季受疫情影响,冰雪旅游人数仅为0.94亿人次,收入为1460亿元;2020-2021年雪季冰雪旅游人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900亿元。
          北京市残联积极组织残疾人参与冰雪活动,其中2015-2016年北京市参与各项冰雪活动的残疾人为0.5万人次,到2018-2019年提升至3万人次,2019-2020年,受疫情影响,残疾人冰雪参与人数下降,但仍有上万余人次走出家门参与活动。

    (摘编自《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材料二:
          1月20日,首钢园区上演了一场绚烂璀璨的灯光秀,在8分钟的表演中,冬奥冰雪、城市景观、新春佳节等元素一一呈现,流光溢彩。
          首钢于1919年建厂,以钢铁制造闻名,后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厂址搬迁。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首钢园区迎来了旧貌换新颜的机会,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称赞。
          首钢因区变迁的背后,折射了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今,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为引领,冬奥筹办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北京市充分利用奥运遗产,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延庆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向着建设“最美冬奥城”迈进;张家口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正逐步建设成为全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和闻名遐迩的“体育之城”。
          冬奥筹办6年多来,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北京、张家口两地推出滑雪亲子、森林探险、民宿年味、世园灯会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涵盖了两地70余种优质冰雪资源;延庆构筑以“春骑行、夏露营、秋路跑、冬冰雪”为特色的四季生态体育旅游线路,形成全季候、全区域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以“体育+”的方式改善区域面貌,让当地居民获得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从冬奥筹办中实实在在受益,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202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材料三:
          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年2月7日至23日在俄罗斯南部城市索契举办,俄罗斯花费超1.5万亿卢布(约合500亿美元),试图打造一场政治、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体育盛会,被称为“史上最贵冬奥会”。虽然财务收益覆盖不了办会成本,但专家认为,对索契冬奥会投资回报的最佳评估不应只是数字,更重要的是其为俄罗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带来的“有形”和“无形”效益。
          367公里新路桥、22条隧道、201公里铁路、96.7万平方米路面和人行道、550公里高压电线、40家新建酒店……俄罗斯重金打造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索契这个位于黑海之滨的度假小城面目一新。在阿德勒尔建造的新火车站成为连接海、陆、空三条线路的大型交通枢纽,于2012年开始投入运营的索契新国际机场则成为俄南部联邦区最大的航空枢纽。
          另一方面,带动旅游业发展、改变城市和地区定位被视为俄举办冬奥会带来的重要社会经济成果之一。得益于冬奥会的举办,如今索契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全年候度假胜地。官方数据显示,仅2014年就有超过500万人到访这座有着“黑海明珠”美誉的城市。2016年,这一数字大幅提升至650万人次。
          此外,被视为俄国家项目和经济潜力发展风向标以及展示俄各联邦主体投资机会重要平台的“俄罗斯投资论坛”每年都在索契举办,2014年后更是迎来参会国家和代表人数高峰。
          许多俄罗斯专家认为,索契冬奥会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也对俄罗斯经济整体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办会不仅使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同时也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有形”和“无形”的双重效益。
    (摘编自2022年1月24日《经济参考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家口2015-2019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保持住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
    B.除2019-2020雪季外,我国近五年各雪季冰雪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
    C.张家口近五年旅行社、星级宾馆、A级风景区等旅游企业数量均逐年持续稳定增长。
    D.在残联的积极组织下,虽受疫情影响,但总体上北京市残疾人仍积极参与冰雪运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钢园区工业遗存与冬奥文化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折射出城市发展与办奥理念的高度契合。
    B.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以“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C.第22届冬奥会在俄罗斯索契举行,俄罗斯不但收回了办会成本,而且还给索契带来了交通、旅游、国际地位的提升。
    D.索契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增加了俄民众对本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有形”和“无形”的双重效益。
    (3)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冬奥会”展开的,但侧重点明显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7引用:8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纸的胜利
    (俄)柳德米拉•乌里茨卡娅
          根尼亚•皮拉普廖特奇科夫来到院子里透透气。
          他的双腿天生就有毛病,因而他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很是奇怪。
          他的鼻子总是不通气,他只能靠嘴呼吸。他的嘴唇总是干千的,所以他不得不常用舌头将其舔湿。
          此外,他没有父亲。在这里,半数孩子没有父亲。但和其他孩子不同的是,根尼亚没法像他们那样说自己的父亲战死了,因为他压根儿就不曾见过自己的父亲。凡此种种,让根尼亚成了一个非常不幸的孩子。
          他刚刚从冬春季节的病势中复原,因而出门时戴着毛皮滑雷帽,帽子里裹着头巾,脖子上缠着一条长长的绿围巾。
          阳光暖和得出奇,不管是空气还是大地,一切都显得鼓胀而饱满,尤其是那些裸露的树干,眼看就要迸发出细小的、幸福的叶芽。根尼亚站在院子中央,愕然请听着远处天空的隆隆声。此时,一只肥猫小心翼翼地用脚掌轻触湿润的地面,准备斜穿过庭院。
          第一团泥巴正巧落在猫和男孩的正中间。肥猫弓起身于向后跳去,根尼亚一哆味,飞溅的污泥“啪”的一声重重地打在他脸上。第二团泥巴落在他的背上,未等第三团泥巴砸下来,他就急忙拔腿连蹦带跳地向自家门口奔去。紧跟着,一句杜撰的打油诗像一被响亮的飞像一样穿过:“瘸腿根尼亚,鼻涕流成河!”
          根尼亚望了望四周:科利卡•克柳充温正跑来跑去,小女孩们尖叫着,而在他们身后,站着那个他们为之卖力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机灵鬼热尼卡•艾特尔,所有没给他当过小跟班的孩子都是他的敌人。
          根尼亚向自家门口奔去。
          天黑了,根尼亚在绿屏风后面酣然入睡,不时地轻声打呼噜,母亲和外婆在来旁坐了好一会儿。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总是欺负他?”外婆悲苦地喃喃道。
    “我想,应该请他们来家里做客,给根尼亚过个生日。”母亲答道。
    “你疯了吗?”外婆吓了一跳,“那些人可不是一般小孩,分明是一仗强盗。”
    “我也想不出别的法子,”母亲愁客满面地应道,“应该烤点儿馅饼,做一桌好菜招待他们,总之,得给孩子们举办一场热热闹闹的生日活动。”
    “那可是一伙强盗啊,他们会把整座屋子都搬走的。”外婆反对道。
    “你有什么可偷的吗?”母亲冷冷地问道。
          老太太不作声了。
          生日前夜,母亲告诉根尼亚,要为他举办一场真正的生日会。
    “叫上你们班里和院子里你想请的孩子。”她提议道。
    “我谁也不想请。妈妈,不要。”根尼亚恳求道。
    “要。”母亲简短地回答。看她眉毛抖动的样子,他明白自己没法透避了。
          傍晚,母亲来到院子里,亲自邀请孩子们第二天来家里玩。她一下子邀请了所有人,并没有挑桃拣拣,但热尼卡是她单独去找的:“还有你,热尼卡,你也过来吧。”
          他眼神冷漠而成熟地看了看地,看得她有些发窘。
    “我会来的。”热尼卡平静地回答。
          将近四点钟,大桌上已经摆好了一个大大的汤盆,配上切得细细的杂拌菜,还有搭配鲱鱼的烤面包、馅饼和米饭。
          根尼亚坐在窗边,背朝着餐桌,竭力不去想那群吵吵嚷嚷、快活无比却又和他水火不容的敌人马上就要阔进他家的样子……看上去他正在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用报纸折一艘带帆的小船。
          他们来的时候刚好四点整,是结伴一起来的。一对肤色白皙的小姐妹在这些客人中年龄最小,她们带来了一大来黄灿灿的蒲公英花,而别的孩子都没带礼物。
          大家彬彬有礼地围着桌子坐下,母亲给每个人的杯子倒上自制的气泡饮料,加入酱色的樱桃,然后说道:“让我们为根尼亚干杯——今天是他的生日。”
          所有人都举杯庆祝,妈妈则抽出一把方形椅子,坐到钢琴前,弹奏起《土耳其进行曲》。音乐停止了,余音轻快地飞出窗外,只有些许沉沉的低音在天花板下方适留,稍做延宕,便随着其他的音符飘然隐没。
          母亲端来甜馅饼,又给每个茶杯都倒满了茶。圆圆的高脚盘中盛放着各式各样的糖果,有小枕头形状的,有夹心的,还有用糖纸包着的。科利卡一边贪婪地嚼着糖果,一边恬不知耻地往衣服口袋里一通猛塞。小姐妹俩把枕头形状的糖含在嘴里,朝前倾着身子,想着接下来要吃哪一块。瓦莉卡•博布罗姓把银箔纸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仔细压平。热尼卡则用最不知羞的目光把整个房间上上下下审视了一遍。在把所有东西都打量了一番之后,他终于指着那个面具问道:“穆西阿姨!这是谁啊?普希金吗?”
          母亲微笑着,温柔地答道:“热尼卡,这是贝多芬,一位德国作曲家。他是个聋人,但写出了许多美妙的乐曲。”
    “德国人?”热尼卡警惕地反问道。
          母亲连忙替贝多芬洗脱嫌疑:“他去世很久很久了,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法西斯诞生之前很久。”
    “你们想听我弹贝多芬的曲子吗?”母亲问道。
    “请吧。”热尼卡表示同意。然后母亲再次把凳子抽出来,开始弹奏根尼亚最喜欢的曲子《土拨鼠》——不知为何,他总是觉得土被鼠十分可怜。
          所有人都静静地坐着,没有流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色,尽管糖果早就被他们消灭了。根尼亚始终处于一种可怕的紧绷状态,但此时某种类似于骄傲的情绪第一次在他心头闪过;这个弹奏贝多芬乐曲的人是他的妈妈,没有人嘲笑她,所有人都在仔细听着,看着那双让人眼花缭乱的有力的手。母亲停止了弹奏。
    “好了,音乐到此为止。我们来玩点几什么吧。你们喜欢玩什么呢?”
    “可以玩牌。”科柳尼亚憨芯地说。
    “我们玩方特游戏吧。”母亲提议道。
          没有人知道这个游戏是怎样玩的。热尼卡在窗台旁摆弄着那只还未做好的小船。母亲向大家解释游戏怎么玩,不过看样子谁都没带方特。辫子编得很复杂的小姑娘莉莉卡总是在口爱里装着一把梳子,但地拿不定主意是否要把梳子交出来——万一不小心弄丢了呢?热尼卡把小船放到桌子上,说:“这就是我的方特了。”
    “根尼亚,给女孩子们做几个方特吧。”母亲请求道,同时把报纸和两页厚实的纸张放到来子上。根尼亚拿起纸来,思考片刻,就折出了一个纵向的弯裙……男孩们剃得光光的小脑袋和女孩们被辫子斕得紧紧的小脑袋齐齐地向桌子这边凑了过来。小船、杯子、盐瓶、面包篮、衬衫……他每完成最后一步,做好的小东西马上就被等待已久的手一把夺走。
    “还有我,给我也做一个!”
    “他已经给你做了一个,真不害臊!该轮到我啦!”
    “根尼亚,请给我做一个杯子!”
    “小人儿,根尼亚,给我做一个小人儿!”
          所有人都忘了方特游戏。根尼亚麻利地折起纸,把接缝处压平整,再次折起,弯出折角。小人儿、衬衫、小狗……孩子们朝他伸出手,他给大家分发那些纸做的稀罕玩意儿,所有人都笑着,所有人都向他道谢。他不自觉地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了擦鼻子,但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的举动,就连他自己也没察觉。
          这种感受他只在梦中体验过。他是幸福的。他没有感受到任何恐惧,任何厌恶,任何敌意。他一点儿也不比他们差。甚至,他们还赞赏了他那不值一提的天赋,而他自己从未觉得这天赋有何意义。他似乎生平第一次真正看清了他们的面孔,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凶神恶煞。热尼卡在窗台上摆弄一张报纸,他把小船展开,然后试着重新折一遍,但怎么也折不好,于是他走到根尼亚面前,碰了碰他的肩膀,生平第一次叫了他的名字,请求道:“根尼亚,帮我看看吧,下一步怎么折……”
          正在擦拭餐具的母亲微笑着,泪水滴落在肥皂水中。
    (选自《世界文学》2021年第3期,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一些孩子因为战争而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还有些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B.背朝着餐桌专心折纸的根尼亚对妈妈请自己的敌人来家这事是非常不愿意的。
    C.小说用“贪婪”“恬不知耻”等词语来形容孩子们,表达出的是根尼亚对他们的敌意与厌恶。
    D.小说结尾写母亲看到孩子们对待根尼亚的态度转变以后,擦拭餐具时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2)小说以“纸的胜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母亲是怎样帮助儿子取得“胜利”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11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潮间带上经常上演鹬蚌之间的斗争。在全球分布广泛的蛎鹬,是一种大型涉水禽,细长的双腿便于蛎鹬在海浪中移动,长长的喙则是蛎鹋撬开牡蛎硬壳和挖掘沙滩中蠕虫的利器。每天下午,蛎鹬会成群站在海岸边的岩石顶部,等待潮水退去后露出的湿润沙滩,那里藏着它们最爱吃的软体动物。
          按照打开牡蛎硬壳的方法,①          。一派的做法是用喙敲击牡蛎平坦的一面,因为这个部分最容易被击破。经过一番用力敲击,②          ,蛎鹬便能用自己的喙叼出牡蛎肉并吞下。另一派则会用巧劲儿撬开牡蛎。首先,蛎鹬会将从潮间带捕获的牡蛎竖直插在沙滩上,使牡蛎的开口朝向正上方,然后,蛎鹬精准地将喙的尖端插入牡蛎开口,③          。只需如此攻击十多下,牡蛎就会因闭壳肌被撕裂而张开紧闭的壳,从而成为蛎鹬的盘中餐。这两类蛎鹬不仅嗦的形状有些许不同,而且各自挑选的牡蛎也不相同。
          潮间带的土壤盐度极高,并不适合木本植物生长,但红树林植物逐渐适应了在高盐度环境生活。某些红树林植物甚至能在两倍于平均海水盐度的土壤中生长。一些红树林植物能形成盐屏障,从而让海水中90%的盐无法进入红树的维管系统。还有一些红树林植物虽然没有盐屏障,但能将体内过多的盐分通过特殊的毛孔排出。在这些植物的叶子表面,能够看到水蒸发后析出的方方正正的盐晶体。也有的红树林植物会将盐分储存在叶片细胞的液泡中,在渗透压作用下,这些叶片会变得非常肥厚。最终,红树林植物通过脱落叶片,从而排出多余的盐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组卷:8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发挥以美育人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现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复兴中学将举办第27届艺术节。活动内容包括诗文朗诵,美术展,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节是学校的传统活动,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同学们的欢迎。不过也有同学认为“人无德不立,学无‘分’不行,只要品德好、成绩好,未来就会很美好,风花雪月又不当饭吃”;还有些同学认为艺术修养要看考级成绩,拿到证书才有用,其他都是浪费功夫。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