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内江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年春节,电影《你好,李焕英》以一个女儿版“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的故事,将爱的付出主题,从“为了孩子”转变为“为了母亲”,让我们看见女性身为“母亲”所承担的重量,从而感动了大批观众。影片别出心裁地让主人公穿越回自己出生前,来重新认识一个青春洋溢、光芒四射、完全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李焕英。在有了孩子以后,她成为一个无条件爱孩子的完美母亲,但就是因为孩子不省心,在与同事的较劲中,曾经的光芒式微了。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女性在为人母的过程中,作为个体身份的“自我”和作为关系身份的“母亲”之间的张力。
身为母亲,意味着其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空间被大幅压缩。影片中的母亲是50后一代,是完整地经历了巨大变迁的一代。她们在少年时没有接受足够教育的机会,有的经历了“上山下乡”,然后进入了单位,又在养育子女负担最重时经历国企改制,难以快速适应市场环境。随后,孩子就业、成家带来物质上的重重压力,当下又不得不被卷入在高度竞争环境下抚育孙辈们的工作。可以说,这代人并没有得到过太多为自己而活、成就自我的机会,这也加深了她们的人生被“母亲”角色定义的程度。
相比这一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女性是幸运的,她们得到了更好的教育,社会价值观也更多元了,为她们实现自我提供了更多可能。但这不意味着当她们成为母亲后,仍然可以拥有充足的个人空间。相比上一代,我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养育的责任被更多地退回至家庭,抚育要求却在消费主义的导向下层层加码;家内的性别分工也被更大劳动力市场强化,在“996”的工作压力和未彻底转变的社会观念之下,父亲常常缺席;女性本身的职场压力也在加剧……这些都使女性在“做母亲”和“做自己”之间感受到更大的冲突,也使“母亲”这个角色在当下附带着高昂的机会成本。
中国是全世界工作母亲比例最高的国家。现实中,我们看到女性竭力保全自己在母亲角色之外的自我实现。最常见的是代际支持,即上一代作出牺牲,保护夫妻二人作为家庭最重要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或是雇佣家政工人,以市场化的方式减轻照料负担;哪怕不得不退回家中做全职妈妈,很多女性也仍在寻求一种能兼顾家庭和孩子的就业方式,如微商、社区团购等。我们必须看到,这些方式基本局限于家庭内部。女性在成为母亲后的自我实现,或以牺牲家庭其他成员为代价,或以高度要求自己为代价,或以牺牲更低阶层的女性为代价,缺少来自外部的公共支持。
如何为身为母亲的女性留出更大的自我空间?这是全社会的问题。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对儿童和家庭更为友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需要我们将儿童视为全社会共同的财富,从而提供更具公共属性的抚育支持;这也需要我们对性别平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不是两性一模一样才是平等,而是要看差异,鼓励双方承担平等的家庭照料责任。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一种更具社会公共性的、扎根社区的、多主体合作的协力育儿体系,使更多人愿意、敢于当母亲,使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也使女性有更多元、更通达的自我实现途径。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焕英“曾经的光芒式微了”,是因为她被卷入了在高度竞争环境下抚育孙辈们的工作。
B.女子一旦结婚生子,“母亲”的身份就意味着需要压缩独立个体的自我空间,让渡全部自我。
C.相比于上一代,改革开放后的女性有了更多自我实现的可能,可拥有充足的个人空间。
D.改革开放后的女性比改革开放前的女性在“做母亲”和“做自己”之间更难寻找到平衡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影片《你好,李焕英》,是为了引入探讨女性作为母亲角色与自我角色之间存在冲突的问题。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突出当代女性与上一代女性相比,遇到了更为巨大的社会变化情况,所以,当代女性更难实现自我。
C.文章以代际支持、雇佣家政工人、微商等自我实现方式为例,是为了证明女性在成为母亲后的自我实现方式基本局限于家庭内部,缺少来自外部的公共支持。
D.文章从影片引入探讨的中心问题,再分析产生女性作为母亲角色与自我角色之间的矛盾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李焕英”们无法成就自我,她们对家庭的付出实在令人感动。
B.养育责任主要压在母亲身上,跟“男主外,女主内”等社会观念未彻底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C.许多家庭选择让爷爷、奶奶带孩子,是想让孩子的母亲获得更大的自我实现的空间。
D.作者可能会支持建立3岁前婴幼儿抚育社会支撑体系,从而提升育龄人群的生育意愿。组卷:9引用: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口,如何做好乡村振兴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的工作,本期节目特地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为您解读。
中国网:我们说到了乡村振兴,其实它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您认为这五个方面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朱启臻:总书记提出来要实现“五个振兴”,就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也好,“总目标”也好,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都是渗透在一起的。同样,我们讲“五大振兴”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比如说产业和人才的关系,没有产业就吸引不了人才;没有人才,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所以这“五大振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融合在一起的。
中国网:近些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特别是我国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大幅度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您的调研来看,我国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朱启臻: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我们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比如说村村通工程,我们不仅通了公路,还通了网络、水电,基础设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还有一个很积极的方面是我们为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找到了一个增收的途径。
但是也要看到另外一个方面的特点。比如说乡村的老龄化问题,有的乡村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可能都在50多岁,甚至60岁,老龄化非常严重。
此外,我们看到一些地区的乡村还在继续衰败。跟老龄化这个现象相一致,有的地方出现了空壳村,有的房屋没人住了,院子里面长满了草,房倒屋塌,农村人口过疏化的现象也正在出现。
中国网:近看“十四五”时期,远看2035年远景目标,您认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是什么?比如,从哪些重点领域推进?如何推进?
朱启臻:不同地区,不同乡村,有不同的需求,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村制宜,因村施策。
就全国总体来讲,我们认为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这两个方面就总体而言还是有短板的。第一是产业发展很不平衡。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能让乡村的老百姓稳定增收的产业,乡村才能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方面,我们乡村环境的变化,也是发展不平衡的。乡村环境治理好了,就可以吸引人来到乡村。过去我们叫“二元制”的结构,农村人进城受到严格的限制,今天我们也没有打破这种限制。现在我们鼓励农村人进城,但同时限制了城市人下乡。我们大城市周边的乡村为什么还在衰败,限制城市人下乡就是原因之一。
中国网:下一步在进一步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以及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上,您有哪些感受或者建议?
朱启臻:在未来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这些年我们很多地方之所以走了弯路,或者是建设失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排斥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在进行乡村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满足农民的需要,由农民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
(摘编自《如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农问题专家划重点》,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就是为了巩固其成果而被提出的。
B.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战的延续,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村人民是否能过上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
C.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非常严重,跟现在我们鼓励农村人进城,但同时限制了城市人下乡有关系。
D.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我们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振兴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要靠“五大振兴”来实现,“五大振兴”又必须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总目标。
B.尽管产业发展不平衡是乡村振兴的短板,但是,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产业依然是不应选择的策略。
C.有的地方出现了空壳村,导致农村正在出现人口过疏化的现象,这是振兴乡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D.过去,有些乡村的产业发展或环境变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整体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朱启臻认为应该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组卷:8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夜的老人
叶骑 雪花平平仄仄落下来,打在我的脸上,像一根针,刺入肌肤,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全换成了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竟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
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遍体鳞伤、声泪俱下,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
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是他无声的陪伴?
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
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
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
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我坐过的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向我微微颔首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
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
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风雪愈紧了。
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有利于展现“我”的心理活动,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表现了“我”性格中有开朗、旷达的一面,为后文做了有力的铺垫。
C.小说用对老人的误会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能有效地激起读者的兴趣,给人一波三折之感。
D.小说先写不能给父母打电话,结尾又写给母亲打电话,就是因为老人给了“我”暗示。
(2)小说中对雪花的描写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有人认为,应该在小说中加入老人安慰“我”、关心“我”的情节,你怎么看?请明确看法,并说明理由。组卷:8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产生不同的看法。请仿照例句形式,另选一种事物,从不同角度各写一句话。要求:语言精练,对比鲜明,富含哲理。
例如:
星星
角度1:尽管光芒微弱,也要倾心奉献。
角度2:悬得越高,越显渺小。组卷:6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柏拉图
②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苏格拉底
③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古德里安
④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面对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佚名
⑤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却极少有人想改造自己。--托尔斯泰
读了上述五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利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