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广东省梅州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11/23 9: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
    ——摘编自杨义《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时”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韩银燕、钱鑫《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图解】这,就是二十四节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月-日”“日-月-年”这两种不同的时间标示方式根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B.在中国远古时代,天道决定岁时,岁时反映天道,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测定岁时,指导劳作和生活。
    C.中国人表达时间常用模糊表达方式,与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有关,也与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示有关。
    D.材料一“以时间呼应天道”与材料二中“人与时的和谐”都体现了中国人天道、时间和人心融合的观念。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在逻辑上逐层递进。
    B.材料一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相关内容,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C.材料二以农历指导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的例子,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时间神秘感。
    D.两则材料均采用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了中西方时间观念存在差异性。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撑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的一项是
     

    A.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比较了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它们的论证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时间观念。

    组卷:43引用:3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鲤鱼巷
    冉正万
          老面店斜对面有一栋木瓦房,鲤鱼巷30号和32号。房子十一檩水步,屋顶上黑瓦只占一半,另一半是石棉瓦和铁皮,柱子和穿枋已经糟朽。墙壁上半截是木板,下半截是青砖刮灰。木瓦房确实太老,连野广告也没人往上面贴。
          这就是老柳的房子。老柳从公交公司退休后哪里也不去,要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要么在屋子里做菜。临街的一面其实是背面。三十年前,他把临街一面进行改造,弄出四个门面。前院成后院,屋后当街即鲤鱼巷。院子最初可达几百米之外贯城河,民国初年,市井逐渐繁华,院子缩小到只有一百八十余平。一次次改造重建之后,四周高楼像巨人一样站在一旁,院子小到只有五十余平。足可安慰的是白沙井还在。居委会不准饮用白沙井里的水,说这水比不得从前。老柳听话不用,但每年淘洗一次水井。井不深,三块高三尺宽三尺的石板框住三面,后壁是豹皮状石灰岩。泉水从底部正中间石缝往上冒,除了白沙,还有珍珠般气泡。老柳把四壁刷得干干净净,为此他买了一个小水泵,以便抽掉浑水。中午开始刷,傍晚抽水,如是者三,最后一晚把躺椅搬到水井边,惬意地看着水井慢慢变成一块绿宝石。想到小时候,淘洗水井至少得两个人,一个人刷井壁,一个人往外戽水。老柳七八岁时和另外几个孩子在院子里玩耍,有笑声落进白沙井,那时的水因此比现在甜。
          老柳家租客比较固定,修家电、卖米糕、卖爆米花、缝补店。四间冷冷清清的门店,与老柳的性格及陈旧的老房子很般配。他们也把这里当家,在小小的门面里生儿育女。人家房租涨了又涨,他能不涨就不涨,就是为了留住他们。
          老柳很少在鲤鱼巷闲走,但依然对鲤鱼巷了如指掌。巷子里有一棵皂角树,他像照顾老人一样照顾它,学会给它输液、除虫。
          就在老柳又一次淘洗白沙井后,井里出现一条鲤鱼。还没长大,柳树叶那么长,贴在石头上时不易发现。它似乎对井里没有食物并不在意,像捉迷藏的孩子一样喜欢小角落。井水与蓝天相接,小鲤鱼仿佛在天上游,没有翅膀,但可以像小鸟一样滑翔。老柳感到了水井的心跳、小鱼的心跳。鲤鱼巷在成为街市之前叫鲤鱼村。稻田里、水渠里、池塘里到处都能看到鲤鱼。把一只草鞋踢进稻田,草鞋很快不知去向,变成鱼似的溜走。
          老柳趴在井坎上,像看着老友一样看着小鲤鱼。当他看到它两根小小的触须像黑白电视机天线一样摇来摇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喜欢的频道时,他笑得肚子痛。慢慢地,他看出它一点也不傻,那不是天线,是一挡、二挡、三挡、空挡、倒挡,摇进掰出潇洒自如,老柳热泪盈眶,它不是它,我就是它。它不是我,我一定是它。它在水中的滑行路线就是自己开公交车的路线。老柳你没退休你只是变小了,你不用在路上开公交,你在水里开公交。老柳希望所有人都来看看小鲤鱼,但他做不到,恨自己口拙。其实不怪他,住在鲤鱼巷的人对鲤鱼村和小鲤鱼不感兴趣。老曹最终答应他来看看,当他放下起子和电烙铁来到白沙井,他说,哪里有哇,有个锤子。老柳怪他看得不认真,从屋里出来指给他看,老曹却回到修理店重新拿起电烙铁。老柳趴在井台上看了半天,小鲤鱼不见了,像来时一样神秘消失。
          老柳的烦恼除了难堪,还有失望。他在屋子里哀叹鲤鱼村不可逆转,在街上做生意的人却一起造谣,说老柳这人看上去老实,说什么鲤鱼不过是为了多骗点拆迁费。老柳最后一个知道人们对他的编排。老柳顿悟一般责怪自己,小鲤鱼是来找你一个人的,你就不应该跑出去张扬。他拍着脑袋骂自己傻瓜。他趴在井台上向小鲤鱼默默道歉,请它回来,但这条娇气的鲤鱼已经伤透心,再也没有现身。
          老柳一病不起。儿子和老曹聊天时,得知父亲生病的原因,从不远处菜市买来几条鲤鱼,放到水井里后站在鲤鱼巷大声宣告:“哪个说白沙井没有鲤鱼,你们的眼睛瞎了吗?”巷子里的人听见也不在乎,或笑笑。
          只有老柳一个人认真。他佝偻着身体到井边看了看,一眼就认出这是池塘养出来的鲤鱼。他回到屋子,找了半天找出祖父用过的榆木拐杖,照着儿子的头打下去。老柳气喘吁吁地说:
    “滚,给我滚出去,不准回鲤鱼巷,再回来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
          老柳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肥壮的鲤鱼抓起来,把它们丢进垃圾箱。他宁愿接受小鲤鱼一去不复返,也不能接受欺哄世人的勾当。他什么也没说,只把水井又洗了一遍。
          原以为拆迁不过是说说,哪知老柳心情没平静多久,鲤鱼巷开始拆迁改造。改造结束后,王记烫菜、豆豉火锅等老店回迁,地形和建筑大不相同。同时还增加了海底捞、烧仙草等新店。老面店、电器修理等几家没有回迁。
          鲤鱼井保留了下来,扩成鱼塘,请书法家把水井名字写在石头上,池子里放养锦鲤和乌龟。锦鲤成群结队摇头摆尾接受观赏,乌龟则我行我素一如既往准备随时缩头。
          皂角树也保留了下来,安装了漂亮树围。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白沙井的描写很细腻,突出其洁净清澈,为小鱼的出现埋下伏笔。
    B.因为房子老旧,门店冷清,老柳的租金能不涨就不涨,以留住租户。
    C.老柳找出祖父用过的榆木拐杖打儿子,体现了老柳传统守旧的特点。
    D.改造后,鲤鱼巷的店铺有了新的变化,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了与鲤鱼巷相关的往事,使读者了解鲤鱼巷得名的由来及其历史变迁。
    B.对小鲤鱼的描写传神生动,小说运用形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一条颇具灵性的小鱼的形象。
    C.小说中老柳跟儿子、老曹、鲤鱼巷居民对小鲤鱼的态度形成了对比,突出了老柳不被理解的孤独。
    D.小说语言通俗质朴且耐人寻味,其中,人物语言口语化,贴合其身份特点,充满了市井生活气息。
    (3)小说中的小鲤鱼有哪些寓意?请作简要分析。
    (4)小说以改造后的鲤鱼井和皂角树作结,这样处理有何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20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春天到来,不少乔木需要靠风传播大量花粉进行授粉。这些风媒花粉通过空气传播,①        。正常人吸入风媒花粉并没有任何感知,但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来说,会产生强烈、过激的免疫反应。(  )。医学专家介绍,②        :一个与生活习惯有关,比如经常食用高热量、低纤维素的快餐,或者生活环境过分洁净;另外是有足够的过敏原,当过敏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那么过敏体质强弱不等的人群就陆续过敏了。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又到了踏青出游的好时节。但是,要警惕花粉过敏,特别是易敏人群,③        。如果一定要外出,易敏人群要注意戴上过滤密度较高的口罩,鼻腔局部涂抹花粉阻断剂。佩戴眼镜,穿戴长袖的衣物,减少接触花粉的几率。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比如或轻或重的炎症反应由于附着于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的花粉而被引发,进而使人出现过敏症状
    B.比如花粉附着于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引起或轻或重的炎症反应,进而使人出现过敏症状
    C.比如附着于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的花粉,引起或轻或重的炎症反应,进而使人出现过敏症状
    D.比如或轻或重的炎症反应由于花粉附着于呼吸道黏膜、眼结膜而被引发,进而使人出现过敏症状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长沮、桀溺二人隐在乡下耕田。孔子叫子路去向他们问路,他们听说是孔子,就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意思是,于今世道到处都是一般糟,谁能改变它呢?孔子听到这话叹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大意是,我们生而为人就应做人所应该做的事,如果世道不糟,我自然就用不着费力气去改变它。长沮、桀溺看天下无道,就退隐躬耕,是朝抵抗力小的路径走;孔子看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拼命去改变它,是朝抵抗力大的路径走。其实我们涉身处世,常面临两条路径,一是抵抗力小的,一是抵抗力大的。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9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