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北票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3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的衰落可以追溯到近代。从1840年到1949年,在这100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文化掠夺从未间断,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使得乡村文化遭受了无数次的劫难,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被抢、被偷、被烧、被毁,损失之惨重实属罕见。打倒“孔家店”,立“西学”之新、破“中学”之旧,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乡村文化的严重贬值。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曾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提出并实验了“乡农学校”“博士下乡”“文艺教育治愚”等诸多方案,但终因没有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政府,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生动写照。
          而同样在这100年里,与中国农村文化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较早地开启了乡村文化的振兴之路。据统计,1848年时,中国、美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10.9%、10.6%,而到1949年时,中国的城市化率仍然是10%左右,美国已接近70%.发达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造、空间规划,特别是乡村文化得到城市文化的直接反哺和辐射。美国的乡村“巧发展”战略、日本的“一村一品”农村振兴运动,使得乡村经济和文化一起得以重构和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我国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以致城乡文化差距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断拉大。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近60%,乡村文化早已走出衰落的低谷,经历1949年到1978年的复苏期、1978年到2017年的建设期,具备了开启文化振兴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是对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理想的再实践、再创造,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大历史责任,是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王磊《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材料二: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各个地区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的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当地的村史、村情,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古村落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保护古村落,要处理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尽可能地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特色,传承好文化根脉。古村落、文化名镇的开发要杜绝“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要在以保护文化和生态的前提下,适度控制开发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分门别类,将列入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资料逐一进行数字化采录、存储,以便长期保存。通过调查、采访,将各类非遗项目以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的形式记录下来。
    (摘编自李长庚《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材料三:
          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新乡贤既包括传统村落精英、返乡创业者和退休还乡者等“本土化”社会群体,也涵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村官等“非本土化”社会群体。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
          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是传统村落的“筋骨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等进行普查、整理,认识到传统村落是迥异于城市聚落形态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居形态,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雨需要新乡贤指导村落民众修复传统村落中的山水、田园、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
          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恢复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生活,复苏传统村落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才能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魅力。
          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推动村落民众把村落传统礼治秩序与现代村民自治有机结合,提升传统村落的治理能力与水平,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
    (摘编自王院成《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有删改)(1)下列对“我国乡村文化衰落”的原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列强接连不断地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和文化掠夺使我国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损失惨重。
    B.打倒“孔家店”等文化运动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这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乡村文化严重贬值。
    C.解放初期,我国为了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导致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
    D.新时期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较新中国成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国乡村文化日渐衰落。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村文化走向衰落是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生动写照。
    B.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是中国人民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C.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保护文化和生态为前提,适度控制开发规模,既要体现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又要融入现代文化气息。
    D.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从而使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建设更有文化特色,更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
    (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A.广东省汕头市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专项规划,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环境宜居的古村落。
    B.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村民们纷纷收集使用过的老物件,用集中陈列的方式展示其生活生产、民风民俗、乡村变迁等内容。
    C.江苏省连云港市区专门下发文件,深入开展新乡贤文化建设,为乡村治理、农村发展、文明乡风注入新活力。
    D.山西省晋中市广泛发动群众发掘梳理本乡本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地方”“老物件”老传统”“老故事”“好习惯”,形成完整准确的文字记录和清晰翔实的影像资料。
    (4)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
    (5)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23引用:9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夜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坊罢?”
          “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湖丝烟管,不说什么。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坊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天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坊;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剂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番了……所以提到碾坊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
          “茂儿,这个好呢。”
          “我不要。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儿……”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
          “你也是吃饱了!不要,就送我罢。”
          “真的,不要就送你姑妈。我帮你泡汤吃。”五婶说。
          茂儿把鸡肚子一扔丢到碧霞碗里去。他五婶却从他手里抢过碗去倒了大半碗鸡汤。但到后依然还是他姨婆为他把剩下的半碗饭吃完。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其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淡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
          “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
          “不,我不胀!姨婆。”
          “你看你那样子。……不好好推一下,会伤食。”
          “不得。(他又轻轻的挨五叔)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
          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坊……”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
          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
          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飔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
          “五叔,路上莫有蛇罢?”
          “你怕,我就背你走罢。”
          他又伏在他五叔背上了。然而夜枭的喊声,时时像一个人在他背后咳嗽,依然使他不安。
          “五叔,我来拿麻藁。你一只手背我;一只手又要打火把,实在不大方便。”他想若是拿着火把,则可高高举着,照烛一切。
          “你莫拿,快要到了!”
          耳朵中已听到碾坊附近那个小水车咿咿呀呀的喊叫了。
          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么冒失慌张呢?”“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罶罢。”
          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1)下列对小说中相关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饭桌上的菜,突出了菜丰富而且品质高,这桌菜是茂林家丰收的体现。
    B.小说通过描写星月、稻草、虫声,表现了茂儿的所见所闻,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
    C.“沿溪有无数萤火般的小火星在闪动”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火把,表现夜渔者众多。
    D.小说通过描写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让一个立体的湘西小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描写了茂林家一天吃晚饭时的情形,交代了人物,为后文叙事张本。
    B.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给茂儿摩肚子……可见姨婆非常疼爱茂儿。
    C.小说开头描写茂儿的爹,所用不足30个字,却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
    D.小说以茂儿为线索人物,描绘了若干生活画面,展现出一个自然质朴的湘西世界。
    (3)小说中的茂儿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画横线段落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宁波人有喝早酒的习惯,有时是老酒,早餐铺子里老板用开水壶热好,论杯卖,顾客都是老头儿。①            ?他们会告诉你,大清早在家喝酒,老婆子要骂的。年轻人为什么晚上喜欢去酒馆喝一杯,老头儿就为什么喜欢早上去早餐铺子喝一杯。喝完早酒,②             ,菜场的人流和早餐店的人流算是相互成就。
          喝早酒,跟苦力活儿多少有点关系。早年,宁波菜市场周围总需要一些人力的,拉货、搬货、运货,男人起大早干完活儿,那么一定要喝点早酒。企图御寒也好,增强体力也好,这种清晨清冽而热气氤氲的气氛里,可以拥有心无旁骛地放松一刻。早酒是部分老宁波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平民文化,但是请牢记小饮酌情,③                  
    (1)下列句子中的“企图”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企图”,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火眼金睛,一眼识破了商贩以次充好的企图。
    B.科技与科幻跨界交融,企图打破AI技术的创新边界。
    C.他企图用叠床架屋的方法,来掩饰自己立论空洞的毛病。
    D.犯罪分子携款外逃的企图最终都不会得逞。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1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也容易使人与人的交流因习惯用表情符号变得程式化;高铁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夸张想象变成现实,方便了人们的来往,也容易使人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
          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请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