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五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4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2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某甲已上了年纪,抽大烟。长子为了全家的经济,很反对他父亲有这嗜好,但也不便干涉。次子不务正业,偷偷抽大烟,时常怂恿老父亲抽大烟,他可以分润一些。有一次给长子看见了,就痛打他的弟弟,这弟弟赖在老父身上。长子一时火起,骂了父亲。家里大闹起来,被人拉到乡公所来评理。那位乡绅,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是败类,最不好,应当赶出村子。大儿子骂了父亲,该罚。老父亲不知道管教儿子,还要抽大烟,受了一顿教训。这样,大家认了罚回家。那位乡绅回头和我发了一阵牢骚: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当时体会到了孔子说这话时的神气了。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材料二:
嘉兴11月4日电“39”“25”“11”——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新埭镇星光村,村书记许强自豪地向记者举出三个数字:2017年星光村在平湖市法院涉诉纠纷39起,2018年下降到25起,2019年至今只有11起。
星光村涉诉纠纷走起了“下坡路”,靠的正是平湖近年来探索推广的“无讼”工作——调和息讼,就地化解矛盾。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不仅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矛盾纠纷产生,更推动了传统无讼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融合。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浙江平湖“息事无讼”:擦亮基层社会治理“无讼”品牌》)材料三:
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各类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各种社会纠纷也大量增加,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然而,司法资源相对有限,司法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强调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这一模式与传统的“无讼”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
当然,我们对“无讼”理念的借鉴,不能简单照搬历史上的某些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纠纷的内容及复杂程度远异于前,而司法与其他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的配合已有较好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条件。我国正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解纷手段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努力使大量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
与此同时,要强化司法对于社会纠纷解决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通过司法案例明确司法对于各种社会行为的判断,引导当事人对纠纷解决结果形成合理预期,为非诉化解纠纷提供示范。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推动人们对诉讼形成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抑制滥用诉讼权利、浪费司法资源的行为,让“无讼”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顾培东《认识传统社会“无讼”理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需要人们服膺传统规则,做人必须遵循传统的“规矩”,即“礼”。
B.乡土社会非常注重教化,如果有人越出规矩,会被认为教化不够;如果有人打官司,也会被认为教化不够。
C.每个人都自动守规矩的情形只能出现在有理想礼治秩序的社会,所以孔子的“无讼”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现实。
D.乡土社会中人的利益关系相对简单,人们的权利意识也不够强,教化更多的是“以儆效尤”而不是获得规则。
(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觉得,听讼的过程就是自己在被批评教化的过程,十分难受,所以他认为让诉讼行为不发生才是重要的。
B.浙江平湖“息事无讼”的成功做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形式。
C.推行现代司法制度,能帮助人们树立法治思想、权利意识,改变其诉讼观念,因而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纠纷。
D.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不断健全,各种非诉解纷手段充分发挥作用,让一些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成为可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与“无讼”无关的一项是
A.孔子指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德政使人们富足,用礼教使人们知耻,人们就会自我约束,走上善道。
B.卷入党派政治斗争的苏轼,被迫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从而平息事端,苏轼最终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C.《儒林外史》中“族长严振生,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乡约,即乡中小吏,主要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等。
D.《阿Q正传》中,阿Q调戏吴妈,被地保教训一通后,答应了地保所提出的包括到赵府赔罪在内的五项条件。
(4)材料一运用了多种与鲁迅《拿来主义》相同的论证方法,请分别指出并简要说明。
(5)你认为“无讼”文化在现代法治社会还有无必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21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20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渡记(节选)
宗璞 孟弗之永不会忘七月二十九日①清晨北平城内的凄凉。
他因半夜未睡,早上起身晚了,正在穿衣。“三姑父,”吕贵堂在外间叫,接着冲进内室,扑咚一声跪在地下,抱住弗之双腿。“怎么?什么事?”
“完了!全完了!”吕贵堂抬起头,满脸泪痕,“咱们的兵撒了。北平丢了!”
昨夜兵车之声果然是撤退!弗之长叹,扶起吕贵堂来。妻子碧初闻声过来,眼泪扑簌簌落下来。“南边的工事都拆了,昨天还严严整整,今天躺在那儿,死了一样。三姑父,您说怎么办哪!?”吕贵堂呜咽着。
“我出去看看。”这些天虽有战事,北城一带铺面大都照常开。而这时所有的铺面都上着门板,街心空荡荡,没有人出来洒扫。绚丽的朝阳照着这一片寂静。
地安门依旧站着,三个门洞,如同哑巴一样,只有沉默。地安门南有一个巡警阁子,阁子里没有人。再往南有一个修自行车小铺,门开着。弗之走过去,见一个人蹲着摆弄自行车,这人抬头说:“我打门缝里瞧着了,难道咱们真不能打!”他们并不认识,可在这空荡荡的街上,他们觉得很贴近。
弗之摇摇手,转身回去。到家后,碧初泪盈盈地说了一句:“往后日子怎么过啊!”弗之没有应声。
下午,弗之坐老宋的车出城。街上还是冷冷清清。只有很少几家小门面开门。车到校门,校警照例举手致敬礼。弗之命停车,问有无惊扰。回答说前几天日本飞机在清河扔炸弹,听说伤亡不大,校内还平静。他说完这些,问道:“听说宋哲元军队撤走了?您说这是真的?”弗之点头。校警忽然哇地哭起来。老宋愣在那里,半天不开车。
弗之去庄卣辰家。从两扇红门进去,阒无一人,满院荒草,侵上台阶。听差出来说庄先生在实验室,好几天没回家,饭都是送去吃。
弗之回到方壶。淡黄色的纱帘依旧,房中摆设依旧,弗之却觉得一切都大变样了。他一个个房间走过去,都开开门看看,只觉得空落落的,还有些陌生。他慢慢走到书房,看见乱堆着的高高的一摞摞书和横七竖八的文稿,心里安定了许多。他在桌前站了一会儿,抚摸着压在文稿上的水晶镇纸。他不能坐下来。他得马上和秦校长联系。
电话不通,飞机仍在头顶,他觉得不能在家里,必须往秦家去商量办法。他正要往外走,卣辰来了。“实验快完了,只要再有三天时间。”卣辰不等问便说。然后歉然微笑:“我就知道实验室!”弗之说:“学校是要南迁的,这种局面维持不了多久。”卣辰说:“你们书籍装箱迁起来容易,我们的实验室怎么办?一年半载盖不起来。一个好学校的条件是师资和设备。”
“一切都会有的,只要人不死!”正说着,门铃声响,秦校长来了!
“飞机过了我出来看看。”秦校长声音低沉,说话很慢,好像常在推敲自己的话。
“学校怎么办?”卣辰问。
“南迁。弗之回来很好,今晚开校务会议,讨论怎样准备南迁。”
当晚校务会议开过以后,接连几天,作为教务长的弗之上午都在办公室照料遣散学生,每人发二十元旅费。能组织到一起的,便三三两两结伴往长沙。下午他大都到图书馆照看整理书籍。书库里很乱,一箱箱的书堆得很高,书架上的书有的歪着有的倒着,有些善本书就拥在肮脏的地板上。那地板是厚玻璃的,平常总是擦得纤尘不染。从下层往上看是迷朦着云雾的乳白色的天,从上层往下看是一片半透明的湖水。多少卓伟之才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弗之爱这书库,甚至也爱这玻璃地板。他不止一次从地板上拾起一本书,用袖子擦去书上的浮尘,还用袖子擦擦地板。
“孟先生!我们收拾了有什么用!现在还能运出去?等于给日本人整理。”一个图书馆职员抱着一摞书,看见弗之的举动,苦笑道。
弗之一怔,也许真的运不走了。但是他必须说一句话,这句话似乎在他身里长大着。
“我们会回来!”他几乎在嚷。收拾书的人抬头看他,有人用沾满灰尘的手擦眼睛。
“我们会回来!”有人应声说。弗之从图书馆回家,见如血夕阳沉落,简直想对着整个校园大声喊:“我们会回来!”
(有删改)[注]①指1937年的7月29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弗之对中国军队的撤退早有怀疑和预料,说明他对国家抵抗日军的侵略从不抱希望。
B.弗之和修车师傅两个人“觉得很贴近”,是因为他们在空荡荡的街上都感到十分孤独。
C.整理图书馆的书籍情景,既表现弗之对书籍爱惜,更突出战事突然和北平城的混乱。
D.庄卣辰对弗之歉然微笑:“我就知道实验室!”表现了他沉浸于学术,完全不问国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三个门洞,如同哑巴一样,只有沉默。”运用比拟手法,写出地安门一带的寂静,突出北平沦陷后的空荡冷清、了无生机。
B.弗之回书房后的一系列动作和心理,如“站”“抚摸”“不能坐”“得马上和秦校长联系”等,透露出形势的紧张和人物心情的复杂。
C.小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绚丽的朝阳、荒草遍布的庭院、空落落的房间、如血的夕阳等环境,它们无一例外都烘托了人物的心境。
D.小说主要根据弗之的行踪展开情节,依次写了弗之去街头、回书房、与人会面、前往图书馆等场景,脉络清晰,叙事井然。
(3)“我们会回来”这句话在小说结尾部分反复出现三次,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4)本文涉及的人物众多,各具面目,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下面三类人的形象特点。
①以孟弗之为代表的:
②以吕贵堂为代表的:
③以修车师傅为代表的:组卷:1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言之变,过去主要来自知识阶层有意识的书写与提炼,这些在现在的网络语言中也有体现,不过更多则是① 。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但② ,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一下便刷新了文化景观。网络语言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在于,很多用语的文化意蕴比较单薄,它们被经典化的概率很低。不过,记录网络用语依然是有意义的,它是网络世界曾经“活过”的证据。将这些词语“打捞”出来,( )。
孔子曾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文献不足,让孔子苦于难以捕捉历史真实。今天我们记录下网络语言,③ 。千百年后的人,如果想知道我们当今的生活点滴、心曲衷肠,网络语言,或许会提供一个极好的视角。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就是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
B.也就是勾勒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记录普通民众的日常
C.也就是普通民众的日常被记录,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被勾勒
D.也就是时代宏大背景之下的细节被勾勒,普通民众的日常被记录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16引用:4难度:0.5
四、整本书阅读(10分)
-
8.依据《乡土中国》,判断对错,对的选A,错的选B。
①乡土社会里的权利结构,名义上是“专制”“独裁”,但是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②“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民父母”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政以德”是爸爸式权力。
③在乡土社会的权利结构中,在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长老统治是更好的说法。
④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血缘是地缘的投影,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⑤地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血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有信用,有法律,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这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⑥从地缘结合转变到血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⑦长老权力中没有“反对”,而横暴权力中既有“反抗”,又有“反对”。
⑧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在同意权力中才发生,因为同意权力建立在契约上。
⑨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激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争斗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
⑩乡土社会人靠“需要”行事,现代社会靠“欲望”从而靠“计划”行事。组卷:14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