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三中艺术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3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
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变成角色,就是为了舞台逼真,让演员的表演更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
B.不同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
C.西方戏剧由于观众大多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所以没有回头客。
D.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与后来的西方戏剧理论一脉相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戏曲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观现实无关。
B.老练的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为了欣赏演员的演技。名演员的折子戏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
C.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布景,为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D.《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戏曲理论受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启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是
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B.数声唱出千秋事,双手招来百万兵。
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D.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德国戏剧改革家布莱希特在导演《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时,在舞台上表现随军女商贩大胆妈妈跟着大军转战欧洲,却让演员拉着小篷车只走了几圈。布莱希特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他的做法的理解。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⑪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⑫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捏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⑬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婆儿是一个说话唠叨但又重情重义的妇女形象,矛盾之后,她善于反省。
B.⑪段划线句子是老婆儿此刻的心理。由原来“老东西”到“我的老头”的称呼转变,巧妙地暗示了她由感到幸运后内心渐渐生发的温暖感。
C.这对夫妻经常吵架,关键是妻子过于强势,老头每次都被气得离家出走,即使回来,也只是无奈地“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D.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写作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歌颂了普通人普通生活中真挚感情的可贵。
(2)下列对小说相关的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⑨段,写到了楼上李老头的孤独,通过对比,突出老婆儿内心感受到拥有老头是幸运的心情。
B.“雪”的描写比较突出。“雪下得紧”,暗示老婆儿的心绪已彻底平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暗示老婆儿对老头的宽容理解。
C.老头话语不多,小说既借助老头的一连串动作正面描写,又通过老婆儿的回忆与心理侧面突出,使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D.小说的结尾有强烈的画面感、温馨感,虽然没有语言,却十分鲜明地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结构上,与题目、开头相照应;很好地揭示了主题。
(3)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第⑦段的作用。组卷:11引用:4难度:0.5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罗蒙德医生的一块祖传怀表丢失了。他吩咐【甲】司机路里在当地报纸的广告栏里登了一则寻找怀表的启示【乙】。它登在报纸的中缝,标题是“找到怀表者有赏”【丙】。全文如下:“怀表属祖传遗物,悬赏250美元,有消息请联系信箱LMD361。”第二天,路里正在花园里干活时,门铃响了,开门一看,外面站着一位陌生的绅士。绅士恭敬地说道:“我叫亨利,我是看了报纸的广告来的。怀表是你的吗?”罗蒙德想不到这还真管用。他激动地抓住亨利的手说:“是的,就是这块表。真是太感谢你了。你是在哪儿捡到的?能把具体详情告诉我吗?【丁】”亨利说:“这表不是捡到的,是我在车站看见一个小孩兜售这块表,就用5美元买了下来。今天,我从报纸上看了广告,马上就赶来了……”罗蒙德还没等亨利说完,便和路里将他扭送到了警察局。
(1)下列对语段中的说法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处的“吩咐”在这里的读音是fēn fù。
B.【乙】处的“启示”在这里应写成“启事”。
C.【丙】处的引号应改成书名号。
D.【丁】处的句子有重复赘余的语病。
(2)文中的语段隐藏了一个推理过程,请根据文中信息补充完整推理过程。
前提一:
推论一:仅看广告是不能马上赶到罗蒙德家门前的。
前提二:亨利马上找到罗蒙德家了。
推论二:
前提三:
推论三:亨利手里的这块手表是他从罗蒙德家里偷的。组卷:8引用:3难度:0.5
八、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中记载到子游曾公开批评老师孔子,而孔子公开及时向学生认错。孔子经常表扬那些好学的学生。如“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课上到最后,不偷懒的只有颜渊)同时也会批评懒惰的学生。学生不仅是孔子的朋友,也是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之人。有这样的学生,是老师的一种幸福;如何面对这样的学生,则是对老师的一种考验。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