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信阳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8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毛主席接着说:“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三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我们走过了闽、粤、湘、赣、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
毛主席这会儿打着手势,说道:“同志们,长征我们胜利了,但是损失也是巨大的,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时有十万人,现在大约只剩下一万人了。现在中央红军又与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在一起,担负着更艰巨的任务,我们今后要更好的团结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
听完毛主席的讲话,大家异常兴奋,纷纷表示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办。
(选自杨成武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话剧《英雄儿女》是根据作家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同名电影改编,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排。即便放在今天,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都是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中非常特别的存在,两部作品虽有激烈的战争场面刻画与英雄献身的描写,但更多的是着墨于两个上海家庭在战场寻亲团圆的故事。正是这样充满人文温度的视角,让宏大的战争叙事、英雄礼赞有了扎实的情感与现实依托。也正因如此,几代人记住了王成、王芳这样一对英雄兄妹,令王成喊出的那句中国军人最强音“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以及主题曲《英雄赞歌》,有了更深沉的情感依傍。
更值得一提的是,两部作品深刻展现出上海从工人阶级、地下工作者、志愿军战士、文工团战士等各方力量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贡献。这是巴金两次赴朝,冒着炮火与战士们吃住一道,用生命写就的。可以说,从《团圆》到《英雄儿女》,就是这座英雄城市在抗美援朝时期“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物资有物资,要什么有什么”非凡壮举的缩影。
那么,如何让新创内容能够延续两部经典的精神风貌?在保留经典场面的同时,喻荣军细细梳理小说中可以生发的线索,进而从历史文献与采风中寻找真实故事加以充实。比如新增人物志愿军战士“小四川”是上海地下工作者遗孤。而王文清的警卫员刘正伍则是上海吴淞人,与王芳互认老乡后“牵”出一首上海学堂童谣……
这样的创作手法,正是喻荣军从电影改编小说过程中获得的启示。影片中经典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并不来自于巴金的原著小说,而是导演武兆堤与编剧毛烽根据小说线索,翻阅志愿军战士日记找到的故事。正是这一忠实历史而又大胆改编的原创情节,使得原著中一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具象为银幕上鲜活的英雄形象。
舞台上立起的上海英雄群像,并非创作者的刻意为之,而是有真实历史事实可依的。比如“小四川”,喻荣军查阅资料发现上海解放后有一批孩子从孤儿院直接参军南下,后来又成为志愿军。他与王成身后,是1.8万多名上海青年参加志愿军、1683人牺牲在朝鲜的壮烈历史。
不过,身处和平年代太久,经典台词与歌曲之于年轻一代来说,似乎浓缩成了一段陌生又熟悉的符号。“那段记忆太遥远了!”这是记者采访青年演员时,听到最多的一句感慨。这句感慨也道出年轻一代出演红色经典的压力与担忧——身处和平年代,如何演好大无畏的英雄人物?进组短短一个月,经由军训、党课、导演胡宗琪讲戏抠戏、中心文工团老兵亲身回忆,他们一点点将记忆深处的英雄重新打捞、立于舞台,与此同时,自己的思想也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
王芳的饰演者、“90后”演员贺梦洁虽为文艺工作者,但文工团到底能在战场上发挥怎样的作用,她也感到困惑。直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离休干部、作为文工团战士赴朝的宋光华发来的一纸战场“合同”,才让她对剧中自己与哥哥王成结成“一对红”、签订“生死协议”的情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合同”中,文工团战士王晞与攻八六五高地的一区队一班二小组红旗手高志本约定,“只要高志本同志把红旗插上高地,我就要把整个英雄事迹宣扬出去……如果高志本同志万一挂花,或光荣牺牲时,一定要像黄继光英雄一样传播出去,教育所有的部队,名留于世。”这纸烽火“合同”谈的不是利益交换,而是一个人的生死,一支部队的荣光,一个民族的命运。由此也让“90后”文艺人懂得,文工团背负的,不只是在前线鼓舞士气,力所能及救助伤员、保证后勤的任务,更是用文艺作品让英雄与英雄精神永远长留人们心中的深重使命。幕后了解的真实故事,可都成为表演的依托——心里不空了,台上就有戏了。
(选自喻荣军《英雄,在我们致敬红色经典中再一次归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长征中的具体天数,说明红军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行军,紧扣“征”字,列举经过的省份、路程点明“长”字。
B.长征后,红军人数由十万骤减至一万,数字的对比突出长征之艰辛,战斗之惨烈,更让人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
C.与会同志听了毛主席的讲话之所以异常兴奋,不仅是因为长征取得了胜利,也是因为中国的革命就此翻开了新篇章。
D.小说《团圆》与电影《英雄儿女》两部艺术作品,因充满人文色彩和宏大的战争叙事而让礼赞英雄有了现实依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缺少对真实情景的直观感受或对历史文献、现实采风的捕捉,那么巴金创作的《团圆》也可能难以震撼人心。
B.电影《英雄儿女》的导演和编剧采用志愿军真实日记中的话语改编了小说中的直白陈述,成就了一段经典台词。
C.话剧《英雄儿女》遵循了依靠真实历史改编创作的原则,增添了诸如“小四川”等形象,塑造出上海英雄群像。
D.话剧《英雄儿女》演员经过了军训、党课,尤其是真实革命文物故事的精神洗礼后便能塑造好大无畏英雄人物。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文艺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为了演好电影《Hello!树先生》中树先生的形象,演员王宝强专门到老家体验生活,观察村里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B.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记者亲临首钢滑雪大跳台现场,为观众报道徐梦桃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夺冠的精彩瞬间。
C.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期间,除查阅大量县志等资料外,还经常下乡与长者攀谈,听他们讲白鹿原上的故事。
D.抗美援朝期间,作家魏巍前往战场阵地一线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实地采访,回国后创作了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4)材料二中话剧《英雄儿女》的创排过程,对红色经典改编有怎样的启示?
(5)材料一是回忆录,与材料二提到的文学作品都写了战争,两者在叙事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7分)
-
2.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洼地上的“战役”(节选)
路 翎 二班长王顺,这个出色的侦察员,朝鲜战场上的一等功臣,在缴回了二连那倒霉的岗哨的一支步枪之后,下半夜又摸到九连的阵地上来了。从这岗哨的端着冲锋枪的紧张而又不正确的姿态,王顺看出来他是一个新战士,并且判断他最多不会站过两次哨。
这判断果然是正确的。新战士王应洪,这个十九岁的青年,从祖国参军来,分配到九连才一个星期。这是他第二次执行战士任职务,第一次是在连部的下面。王顺不久就发现这年轻人非常警惕,但这警惕并非由于战场上的沉着老练,而是由于激动,他在土坡上走来走去。
他看到这年轻人那么紧张地在捧着冲锋枪,并且显然地因这可爱的武器而激动,不时看看它,然后挺起胸膛。但随即王顺就注意到了,这冲锋枪的枪口布却是没有摘下的。
“真胡来呀,这怎么能行?”他想,决定警惕他一下,于是轻轻地咳嗽了一声。
那年轻人凝神地听着了,显然他的耳朵是极敏锐的,有一双侦察员的耳朵。但是他却是这么没经验。他正好经过王顺的身边,几乎要踩到了王顺的脚。王顺一动也不动,心里好笑。“这么没经验怎么行呀!”他想。
王顺没有能夺下他的枪。他像一头牛一样结实,一下子就翻转身来把王顺也抱住了,显然地,他已经好久地在准备着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搏斗了。……他的这炽热而无畏的仇恨的力量很使王顺感动。王顺就赶紧说:“自己人。”并且说出了口令。
他被新战士王应洪所“俘虏”,还缴了枪。这件事情不久也就在全团流传起来,以至于团的首长们也都对新战士王应洪怀着特别的兴趣了。
王应洪就到了侦察排,而且连里也把他分配到了二班——王顺所在的班。
……
这个青年就一点一滴地学习了起来,对班长充满了崇敬,爱上了这严格的军事生活。他想,他要发奋努力才能赶得上别人,才有资格在将来的战斗中要求任务。
班长王顺还代理着全排的职务,他的工作非常忙。但即使这样,这个在侦察员中间威信极高的班长还能不时地抽出时间来和王应洪谈一些话,告诉他战场上的事情,勇敢的侦察员,他的那些牺牲了或调走了的战友们,在这样或那样的情况下怎么做;但关于在部队里流传着他自己的许多故事,他却避免提到。有一天王应洪忍不住地问了:是不是有一次,在五次战役的时候,他一个人深入敌后三十里,缴获了文件还炸掉了敌人的一个营指挥所?他笑笑说:那不过是敌人太熊了。过去那些没啥,看将来的任务吧。
……
黄昏的时候,天气很晴朗,侦察排上阵地了。
按照原定计划,这个战斗早些天就要发起了,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但是因为没有能最后地弄清敌人的变化而暂时地搁置了下来。上级指挥机关迫切地需要一个俘虏,但师的侦察队出动了两次都没有结果;战争两年多,敌人变得胆小而狡猾,俘虏不是那么容易捉到的。因此,这次就把团的侦察排的最好的一个班拿出去,把本来预备作为重要的下级干部而提升起来的侦察功臣王顺拿出去,这样,就在全班唤起一种极其严肃的感情,大家都明白这是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这次出去,无论如何也要捉到一个俘虏。由于这种自觉的光荣意识,这个班里就升起了一股对敌人的傲气,在出动之前的紧张的准备工作里,他们的沉默的、严肃的、敏锐的神情和动作表示出来,无论是什么样的敌人,他们都要把他捏在手心里,只有他们先把敌人捏在手心里,全军才可以捏住前沿的山头,粉碎青石洞南山。
他们悄悄地、疾速地通过了敌人炮火封锁区,过了一条很浅的小河,顺着交通沟绕过一个山坡,潜伏着观察了一阵,就开始在黑暗中越过战线。
一个影子在天幕下出现了。这个敌人走得有些蹒跚,一面走一面自言自语,好像是喝醉了。这正是机会。
敌人狂叫起来向前逃跑,却被王应洪一下子奔出来抱住了。那敌人继续狂叫,王应洪恨透了这狂叫,用可怕的力量抱住他,几乎要一下子扭断他的筋骨,但这敌人却是意外的胆怯,在他的肩膀里好像是棉花团一样,顺着他的两臂的压力就抖索着对着他跪下来了。班长奔上来用一块布塞住了这敌人的嘴,这样他们就得到了一个俘虏。
他们迅速地在洼地里退走,但到了洼地的中央,就叫敌人机枪的火力拦住了去路。而敌人的那个排已经向他们采取了包围的形势。于是王顺命令他的班散开来停止不动。他仍然不还击。
这老侦察员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危急的处境。他轻视这些敌人,他冷静地观察着情况,决心要把他的班,连同那个重要的俘虏,都带出去。洼地草丛里的这种寂静使敌人不安了——到底这些人是怎么回事呢?敌人不敢近来,只是架起了机枪朝这里那里地射击着,而右边山头上的那挺敌人的机枪,原来是胡打着的,这时反而向这挺机枪开火了。敌人里面发出了几声嚎叫,显然是被自己的火力打倒了几个。但后来就升起了一颗绿色的信号弹,山头上的火力停止了。
这时候王顺已经把他的班撤到一条干涸的沟里,占据了比较有利的地形。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五日,北京
(选文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顺在深夜分别潜入二连和九连的阵地,并非为了“俘虏”战友,而是借此机会检测一下站岗放哨的战士们是否具备足够的警惕心。
B.通过站岗战士走路动作、略带紧张的神情和枪口未取的布,王顺就判断出他是新兵,表现出出色的侦察力,也为他“轻敌”埋下伏笔。
C.王应洪之所以能够俘虏经验丰富的老侦察员王顺,除了他有强壮的体魄外,与他内心深处对敌人炽热而无畏的仇恨的力量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D.王顺凭借英勇无畏的战斗事迹在侦察排树立了极高威信,却尽量避免谈及自己的英雄事迹,因为在他看来消灭太熊的敌人不值得炫耀。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执行抓俘虏任务的前夕,侦察班里弥漫着严肃沉默的气氛并非由于战士害怕,而是集体荣誉感和对顺利完成任务的强烈渴望使然。
B.上级机关迫切需要一个俘虏,师侦察队出动了两次都没有结果,一方面显示了任务的艰巨,同时为王顺和王应洪临危受命做铺垫。
C.洼地抓获俘虏的情节扣人心弦,王顺因早知道敌人虚张声势未发现他们而命令不准还击,观察战场局势突围,可见他战斗经验丰富。
D.小说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新兵站岗放哨及参与一次抓捕俘虏的小型战斗场景,表现出志愿军战士警觉且英勇无畏的形象特点。
(3)小说开头写出色的侦察员、一等功臣王顺被新战士王应洪俘虏这一情节,用意何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所选文段出现了两个人物:王顺、王应洪,你认为哪一个是本文的主人公?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无菌鸡蛋”,①_____?事实上,无菌蛋是经巴氏杀菌法消毒后的鸡蛋,该杀菌工艺以降低鸡蛋外表面微生物含量为目的,最大程度上避免鸡蛋污染沙门氏菌的风险,因此所含有害细菌很少。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所有细菌都被杀灭掉了,有些细菌并不能由巴氏杀菌法杀灭,②_____,只是相对于普通蛋来说细菌较少罢了。
无菌蛋的价格通常高出普通鸡蛋几倍,主要是因为其品质相对更高,且对饲养环境要求十分严格,从源头上减少母鸡携带病菌的可能。那么,③_____ 一般而言,达标的无菌蛋可以生食。但是,无菌蛋只是最大程度降低了鸡蛋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并不代表风险绝对不存在。就营养价值而言,生吃鸡蛋的吸收蛋白质率为55%左右,而煮熟后再吃的蛋白质吸收率至少91%以上。此外还要注意“最佳食用日期”,一般生食无菌蛋的期限是7~10天,如超过期限,加热后方可食用。
无菌蛋的出现,并非为了倡导生食理念,而是让人们能品尝更卫生、安全、营养的鸡蛋。但部分商家出于自身利益而夸大宣传,对此,消费者还需擦亮眼睛,按个人需求购买合适的蛋类食品。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语段结尾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并非……而是……但……”的句式,请结合语境,简述这一句式的表达效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组卷:0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并有所思辨,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积极追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