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 赤壁赋》2022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12/17 22:30:2
一、选择题
-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8引用:5难度:0.9 -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大门通向公园深处,尽植芙蓉。____________饱赏着多姿多彩的芙蓉花,我不禁联想到:芙蓉花傲霜而开,体现的正是她敢于抗争的勇气;而不吝美艳,彰显的则是她无私奉献的精神。
①远远望去,似绿云接天,如彩练当空。
②置身花丛,但见“大红芙蓉”花大质丽,灼灼照人,时而薄雾笼罩,若隐若
现,犹如戴上面纱的少女,别有一番情致。
③只见坡上坡下,花连花,树挨树,层层叠叠,红绿交替,使人仿佛身临千年前那遍植芙蓉、高下相照的古“锦城”。
④当秋阳普照,寒霜下的“醉芙蓉”闪闪烁烁,似朗星点点,色泽由白色渐渐变成粉红,进而转为大红,奇趣无穷。组卷:13引用:3难度:0.7 -
3.徐志摩《再别康桥》“夏虫也为我沉默”中的“夏虫”原本只是“无声”,却被诗人说成“为我沉默”,是因为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夏虫。下列歌词,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两项是( )
组卷:9引用:2难度:0.7 -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组卷:337引用:5难度:0.7 -
5.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75引用:6难度:0.9 -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21引用:3难度:0.9 -
7.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7引用:9难度:0.7 -
8.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组卷:23引用:12难度:0.7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其远古刻尽漫失组卷:22引用:6难度:0.9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 ③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 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蜡烛) ⑤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组卷:46引用:4难度:0.5 -
1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顺流而东也 ②扣舷而歌之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组卷:9引用:2难度:0.9 -
12.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66引用:6难度:0.8 -
1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8引用:2难度:0.9 -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78引用:7难度:0.7 -
15.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7引用:6难度:0.7 -
16.下列括号中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6引用:5难度:0.7 -
17.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组卷:78引用:6难度:0.7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20引用:7难度:0.7
二、文言文阅读
-
5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①,而愿得出守汉嘉②,以为凌云③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
【注】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③凌云:指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非山水之能娱人 娱:
②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寓:
③延请工画事者 工:
④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 其: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②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
(3)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组卷:8引用:2难度:0.6 -
5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湾,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谤,吾顾不能为湾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势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碘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份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奋铺以出,筑东南长堤,雨口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口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只能与名的意思一致或相关。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合称“五经”。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组卷:12引用:5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