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南省洛阳市新安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
-
1.阅读下面内容,完成问题。
近日,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此前还有机构调查发现,94.1%的人都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尤其在年轻人中更加明显。
提笔忘字,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常见的“失忆症”。最开始只是手和笔感觉陌生,笔和纸开始疏离,最后发展到岂止提笔忘字,关于表达匮乏的“荒漠困境”如同滚滚黄沙扑面而来。心中千言万语,提笔只余“呵呵”。想当初仓颉造字的时候,一定想不到“呵呵”会成为如今这个信息密集时代最为常用、意蕴最为丰富的表达。人们高兴时、郁闷时、谦逊时……都可以“呵呵”。至于这“呵呵”具体传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得依靠你自己依时依事详加揣摩。揣摩得恰到好处当然值得鼓掌,倘若揣摩得误会丛生……
大多数人已步入如此语言交流贫瘠的荒漠里。只怪时代发展飞速迅猛,来不及化解人们过多的细腻情绪。信息密集爆炸,相比以往,这个时代诞生的陌生词汇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匆匆袭来的潮流以更加匆匆的姿态飞速流逝,人们在随时会被潮流抛离的焦灼中发现:这早已不是一个适宜于大段抒情的年代。人们没有足够的耐心理解或者同情他人的情绪,正如下意识地麻木或者忽视自己的感受。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推崇深阅读、彰显传统文化之美的节目近年来在公共领域引发广泛关注。这证明了人们对文字之美、文学之美以及其间饱含的深层意蕴,有着发自天然的亲切,以及随之而来蓬勃旺盛的精神需求。作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载体,汉字所承载的浩瀚图卷,延绵浩荡地记录着大至社会变迁、小至个体的喜怒哀乐,无愧为中华文明星光璀璨的有机组成。毫不夸张地说,“汉字文化活着,历史才活着,民族才活着”。
而历史和社会进程永远是发展的、变化的、充满勃勃生机,包括网络用语等汉字容量库的增大,以及“麻婆豆腐”“功夫”等词汇强势入驻欧美语言体系,本身就反映着汉字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趋势。从某一层面来说,我们不应恐惧汉字在手机交流时代快速展示、由严肃到戏谑等多种语态丰富并行的发展态势;而如何传承汉字文化,我们应有的放矢,积极挖掘汉字独特的舒缓悠扬、意蕴丰富之美。近年来,成书于清代的声韵格律读物《声律启蒙》再度走红,接连登上了电视晚会,获得了不同年龄层受众的喜爱,这就是找准切入口、积极展示汉字魅力的有效典范。
同时,我们应注意“快浏览”和“深阅读”的相辅相成,在“快”和“慢”之间找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节奏。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在社会的快速变迁中,作为“人”这一个体的时代困惑需要意蕴深厚的“慢文化”来涤荡浮躁,抚慰焦灼。慢下来,再慢一点,让灵魂跟得上快速前进的脚步,让潦草的意识更加明晰,让单一的生活更为有趣。在过去和未来的顾盼之间,如何突破汉字的表达困境和延续困境,我们这一代人应有文化接续的意识和使命。
(摘自《南方日报》:提笔忘字背后的“失语”困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是互联网时代最为常见的“失忆症”,该症多发于青年,会导致语言表达匮乏。
B.作者认同“呵呵”一词成为如今这个信息密集时代最为常用、意蕴最为丰富的表达。
C.手机交流时代,汉字快速展示,由严肃语态发展到戏谑语态,对此我们不应恐惧。
D.“快浏览”和“深阅读”相辅相成,是我们把握时代文化节奏,传承汉字文化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简述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等机构对语言匮乏、提笔忘字现象的调查,引入论题。
B.本论部分采用因果论证,鞭辟入里地分析大多数人步入现代语言交流贫瘠荒漠的原因。
C.《朗读者》等节目引发广泛关注和《声律启蒙》再度走红的例子说明了展示汉字魅力的方法。
D.文章针砭时弊,层层深入,引发我们对汉字、汉语文化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如何传承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发展迅猛,人们下意识地麻木或者忽视自己的感受,因而也无耐心理解或者同情他人的情绪。
B.都德的《最后一课》表达了本民族文字文化之于民族之于历史的重要性,与本文理念是相通的。
C.汉字容量库的增大和某些汉语词汇强势入驻欧美语言体系是汉字发展与时俱进趋势的体现。
D.快时代,“人”这一个体困惑需要意蕴丰富、舒缓悠扬的汉字文化来涤荡浮躁,抚慰焦灼。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实用类
-
2.阅读下面内容,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慕课大会召开,让中国慕课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所谓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作为线上的学习平台,一头连着教育资源,一头连着无数学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拓展了学校的边界。通过慕课的线上平台,知识可以跨山越海,实现无远弗届的传播。
中国慕课建设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大带小、强带弱、同心同向、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慕课的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于世界第一。一道道教育“鸿沟”正在互联网上消弭,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中国慕课为学习型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学生获取知识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摘编自《中国慕课,促进“互联网+教育公平”》《人民日报》2019年4月22日)
材料二:
2019-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交易规模预测
材料三: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微课、慕课等迅速地发展起来,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教育这个被称为21世纪最保守的行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也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
但是“互联网+”为教育领域播撒的除了“红包”,也有“炮弹”。首先,碎片化学习方式更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有所下降,知识获得过于便利,思考和学习的过程被削弱,孩子专注度和深度学习的能力明显不足;其次,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剥夺,德育、美育、体育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流,学生难以体会教师在知识传递时所传递的情感。
任何网上活动均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作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经验的分享,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交融,人格的感召,网络技术再发达也不能够取代这种本质要求,只能是服务于这种本质要求。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更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人的心灵唤醒、灵魂塑造和人格形成。
(摘编自《“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吉林日报》2018年6月29日)
材料四:
互联网给教育生态圈带来种种利好,但在这种强有力的冲击下,教育自身也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面对“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冷静应对。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学校要始终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因此,学校要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指导原则,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不能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变革作用。政府要及时通过健全法律、加强监管等方式净化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教育所用。
新兴互联网教育企业是“互联网+”时代改革教育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尊重并保护其自主地位,要避免从政策层面对其进行多重限制,从而束缚这一新生力量的发挥。同时,为了避免互联网企业、高校、中小学进行重复的低水平建设,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也不可少。
“互联网+”教育既是大势所趋,也是逐渐变革的过程。总之,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教育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育在“互联网+”的“风口”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摘编自《“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新华日报》2018年8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教育模式得到极大的转变,过去因区域、城乡、校际以及师资而导致的差距逐步缩小。
B.材料二显示,2012至2018年间,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市场交易规模和同比增长率总体而言均呈上升态势,其中2016至2018年急剧上升。
C.教育是情感的交流、交融以及人格的感召,网络技术要服务于这种本质要求,任何网上活动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D.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种种利好,但也导致教育自身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冷静应对,从教育实际需求出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在我国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实现教育均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B.由图表可知,预计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在未来三年内仍将维持增长的态势,但市场节奏会逐步放缓,呈现出平稳理性发展的局面。
C.“互联网+”使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碎片化学习方式成为主导,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有所下降,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也被削弱。
D.学校应客观认识互联网对教育技术的辅助功能,了解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互联网。
(3)实现“互联网+”与教育深度结合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组卷:1引用:1难度:0.7
(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非攻
鲁迅“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墨子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钓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钓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
C.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
D.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2)《非攻》表达了中国人民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的。
(3)作品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组卷:12引用:5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
-
9.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题目。
你不知道故乡有一个可爱的湖,常年总有半边青天浸在湖水里……
--闻一多《故乡》
这首诗引发你无限的想象,请以“湖”为话题,描述湖及周围的美景。
【要求】:①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②情景交融;③50-65字。组卷:6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
-
10.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根据要求作文。
看了这幅漫画,你有什么感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的感想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17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