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3课 百合花》2021年同步练习卷(1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59引用:12难度:0.9 -
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那确实令人 ,但我巧妙地避开了家里人的嘲笑和奚落。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 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组卷:13引用:4难度:0.7 -
3.某同学从自己所读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谁能够筑墙垣,围住杜鹃》《现实世界你也可以很诗意》
《万人如海一身藏》《关起门来做皇帝》
第二组:《长城修缮别成破坏》《“破四旧”中的文化看客心理》
《远去的吴侬软语--打破方言差异之我见》《胡同文化》
第三组:《林青霞:狂飙时代的一抹青春乡愁》《那湖•那塔--燕园留念》
《怀念长发飘飘的时代》《万岁,高三(二)》组卷:54引用:7难度:0.7 -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305引用:11难度:0.6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组卷:47引用:6难度:0.8 -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为队中的明星级球员,C罗对自己求全责备,不允许自己在场上有丝毫的懈怠和些微的失误,正是这让他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
②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就住房、医疗、教育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开言路,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强烈的参政议政热情。
③处在三省交界处的这个小镇,是个典型的“三不管”地带,这里五方杂处,良莠不齐,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
④赵教授告诫自己的学生,即使未来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即使在科研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也千万不要师心自用,忘乎所以。
⑤在生命中最困难的那几年,各种打击和挫折总是如期而至,让他难以应付,他甚至想到过放弃,但终究是坚持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⑥近几日,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广州恒大预备队的两名球员在联赛对阵山东鲁能队时激烈互殴的新闻,该薪闻迅速引起了各方关注。组卷:38引用:8难度:0.7 -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116引用:15难度:0.9 -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历史剧往往注重剧情和史实的吻合。郭沫若却独辟蹊径,超越了史实的限制,借此来实现自己借古讽今的目的,如历史剧《屈原》。
②龙是中国的标志,然而,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一些不可理喻的联想。
③最近几年来,许多中国人对食用野生动物极度狂热,尤其对珍贵的飞禽情有独钟,这导致国内哀鸿遍野。
④王立群教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汉初历史,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⑤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⑥闻立鹏教授是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他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父亲一生危言危行,对自己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组卷:188引用:18难度:0.7 -
9.阅读下面这段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于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于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
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________组卷:119引用:34难度:0.9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组卷:65引用:11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
我问清了卫生员,原来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待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
(后文中,小通讯员在战争中为救伤员和担架员而英勇牺牲。)
(1)新媳妇“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请根据上下文分析她可能在笑什么。
(2)简析选文中“小通讯员借被子被拒”这一情节的作用。
(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试探究文中作者安排“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的意图。组卷:14引用:7难度:0.5
三、现代文阅读
-
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一曼女士
阿 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组卷:239引用:3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