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021年同步练习卷(2)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知识
-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12引用:1难度:0.6 -
2.与“夫子何晒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20引用:2难度:0.9 -
3.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组卷:157引用:16难度:0.7
二、阅读理解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注,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子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昊,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主,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有删改)注: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B.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C.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D.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是古代官职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B.“万乘”是万辆兵车的古文写法。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C.“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D.“列传”是中国编年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是首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B.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②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表达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①,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③。
①
②
③组卷:42引用:15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