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四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8/14 4: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一个民族在失去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就等于失去了它的灵魂。
    C.“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与危害性。
    B.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C.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D.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物质商品和文化产品是“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和危害性的体现。
    D.若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则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组卷:6引用:6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科学家泰勒斯就在观察中发现,琥珀经过毛皮、丝绸摩擦后可吸引一些轻小物体。泰勒斯认为,琥珀之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是因为摩擦使它具有了和天然磁石一样的“磁性”。尽管后来科学家证实了琥珀的这种性质和天然磁石的磁性截然不同,但人们还是将泰勒斯视为有历史记载的静电实验第一人。
          我国西晋时期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道:“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意即当人梳头或脱衣时,会由于摩擦产生小火星,同时还伴有轻微的响声,这在当时可谓是对静电现象最详尽的描述了。
    (摘编自科学网《静电的发现者们》)材料二:
          在对电现象的早期研究中,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首推英国医生威廉•吉尔伯特,他在文章中说:“随便用一种金属制成一个指示器……在这个指示器的另一端,移近一个轻轻摩擦过的琥珀或者是光滑的磨擦过的宝石,这指示器就会立即转动。”他通过大量的实验驳斥了许多关于电的迷信说法,并且发现不仅摩擦过的琥珀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且其它物质如金刚石、水晶、硫磺、硬树脂、明矾等也有这种性质,他把这种性质称为电性。1660年,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物体,用干燥的手掌摩擦干燥的球体使之停止可获得电。盖利克的摩擦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在静电实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材料三:
          凡容易得失电子且电阻率很高的材料都容易产生和积累静电。如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过程;大面积的摩擦;在压力下接触而后分离;在挤出、过滤时与管道、过滤器等发生摩擦;在混合器中搅拌各种高电阻率物质;高电阻率液体在管道中流动且流速超过1m/s,液体喷出管口或注入容器发生冲击、冲刷或飞溅时;液化气体、压缩气体、高压蒸汽在管道中流动和由管口喷出等。任何物体所带的静电若没有外来补充,总是会消散的。改变外部条件可以影响静电消散的速度。静电消散有两种方式——中和、泄漏,前者主要是通过空气消散,后者主要是经过带电体自身消散。
    (摘编自吕俊霞胡雪梅《静电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泰勒斯发现琥珀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这与天然磁石具有磁性是一样的。但后来经科学家证实,这种观点是违背科学事实的。
    B.关于物体摩擦产生火星和响声这一静电现象,《博物志》“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是最详尽的描述。
    C.吉尔伯特发现,摩擦后的金刚石、水晶、硫磺、硬树脂和明矾等具有与琥珀同样的电性,这些物质都能在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
    D.在吉尔伯特对电现象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盖利克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物体来获得电,并由此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
    (2)下列选项中,属于从源头做起预防静电的一项是
     

    A.面粉厂在研磨面粉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此时可利用静电除尘装置及时消除悬浮在空气中的可燃粉尘。
    B.车辆行驶时,轮胎和地面摩擦产生静电,若在制造轮胎的橡胶中添加导电材料可及时将产生的静电导走。
    C.使用刚出厂的新纸印刷,可将铁丝的一头捆在吸纸护栏上,另一头接地,也可以采用在压印滚筒上擦水的方法。
    D.加油站储油时,为避免液体在容器内喷射和冲击,将油管延伸至容器底部或接近底部,并将流速限制在1m/s以下。
    (3)静电实验为科学研究工作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
    组卷:0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崩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河垃崩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拾,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哪嚷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描写到秋阳,表现天气炎热,推动情节发展,烘托爹的形象,同时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
    B.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重复使用,意蕴深刻。
    C.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2)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期,以杂技文化为代表,诸多专业类文化节目陆续进入大众视野,赢得观众_____。由于这些文化艺术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构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画怎讲》选材于中国美术史上巅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画,以“古画活起来”的形式,用画中人物的口吻,为观众普及名画鉴赏知识。《技惊四座》则聚焦很多国人_____的杂技文化,为观众呈现近60场代表世界超高水准的杂技盛宴,诠释中国传统杂技的“惊、险、奇、美、情”。
          这些专业类文化节目_____,将细分领域的典型内容通俗呈现,将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_____,让传统与新潮相遇,让古老与青春携手,让经典与流行碰撞。它们在带给观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新活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交口称赞 不以为然 浅显易懂 娓娓道来
    B.赞誉有加 不以为然 深入浅出 侃侃而谈
    C.交口称赞 不以为意 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D.赞誉有加 不以为意 浅显易懂 侃侃而谈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这些文化艺术昔日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创新表达和自身魅力见诸主流媒体,成为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B.昔日这些文化艺术由于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构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C.这些文化艺术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成为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D.这些昔日被归为小众、冷门的文化艺术,如今却逐渐依靠自身魅力和创新表达见诸主流媒体,形成了文化节目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组卷:1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道德经》里说,若要去除人生的是非烦恼,其根本就是要无身无我。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
          曾国藩多次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意思是面对世间一切,我必须投身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自己该担的责任。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这两段话一定能引发你的联想,尤其是在了解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后。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  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4.8.2  |  隐私协议      第三方SDK     用户服务条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