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发布:2024/11/16 12: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选本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所谓选本,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一代或数代文学作品的精华,有选择性地汇为一集。《诗经》《楚辞》是我国最早的选本,《昭明文选》则更是对中国文学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仅唐诗选本就有六七百种之多。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极高,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现存的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才得以留存至今。如刘眘虚、陶翰、沈千运等。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有的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一个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当然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选《唐贤三昧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萧统、殷璠、姚铉、高㨀、钟惺、谭元春等人的观点,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各种不可抗拒的原因,古代唐宋诗文选本亡佚者过半,但这些选本的序言往往被保存在作家的文集中,从这些文章可以窥见亡佚选本的大致情况。当代学者有人做了这方面的工作,如李定广、陈伯海《唐诗总集纂要》,即为130余种有代表性的唐诗总集(主要是选本)纂写提要,并将相关唐诗选本之序跋置于其下,达六七百篇,每篇均注明版本,既有学术含量,又便于使用,虽然偶有疏漏,但为唐诗选本研究切实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其中戴表元《唐诗含弘序》、李存《唐人五言排律选序》等都是较为珍贵的材料。这种做法可谓创举,可惜在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方面,尚无同类的著作问世。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由中华书局出版。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仅有少数校点本面世,恐不到存世选本的十分之一,有许多还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故应加大力度,使这些宝藏尽快得见天日。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如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该书有较高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现在看来有些作品不宜入选,有些注释及题解应当修订等,且选诗数量偏少;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理想的做法是有大、中、小三类唐诗选本,或可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需要。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了选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更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唐文选、宋文选则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亦流行不广。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及著名诗人个人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选本指按照一定标准,将作品有选择性地汇为一集,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因而能引导文学的发展走向。
B.选本可以起到保存文献的作用,有一些作品因选本才得以流传至今,而选本中的异文也是学术研究重要参考。
C.选本往往有序言或者是跋文,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得以从中产生。
D.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价值,但其在当下的境遇不尽人意,这一状况的改变是必要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选本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主要是针对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等八类选本而言的。
B.尽管唐宋诗文选本亡佚过半,但这些选本的序言还大多被保存在作家的文集中,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这些选本的大致情况。
C.在论述选本的文化价值时,文章认为宋代至清代的选本,仅有少数校点本面世,故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
D.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唐诗宋文的的热切需求,作者建议把好的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是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极高,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还有相当大的开拓空间。
B.清人王士祯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使得清空淡远的诗歌成为诗坛主流,可见,一个时代流行哪种诗风,有一定的主观性。
C.《唐诗总集纂要》一书收录了六七百篇序跋,为唐诗选本研究切实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其中的一些篇目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D.选本一方面应体现较高的学术性,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可将选本分为不同的层次,也许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5月25日消息,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程红25日在政协大会发言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情况突出。我国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体质监测和干预体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她建议,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和升学测试中的占比。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普及教育。建立科学的督查抽查和公告制度,将青少年体质问题纳入绩效考核,实施必要的行政问责。定期公布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和排名。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吴志明领衔提交为中小学生减负的提案,建议重新梳理制定国家教育评价体系,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并给予语文、数学等主科一样的考分权重,激发学校、家长、学生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
(摘编自《两会热点:青少年体质连续20多年下降 委员建议提高体育成绩占比》,人民网2020年5月25日)材料二:
2019年以来,围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政策陆续出台。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成为15项行动之一。而在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更是把“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写入战略目标。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增强青少年体质,开齐开足体育课是硬性要求,也是有效途径。过去,在学业压力下,体育课改成文化课、自习课的现象时而发生,害怕学生受伤而减少体育课的情况也时有耳闻。体育课课时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青少年体质的下降。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超重肥胖率则为16%。
开齐开足体育课,不仅需要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实际行动的支撑。当下,不少地区和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缺口,培养更多更专业的体育教师是当务之急。而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还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增设运动项目,让青少年能够拥有更多的个性选择。毕竟,体育教育不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而是要把运动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帮助他们养成适合自己又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
(摘编自《体育强国,从开足体育课始》)材料三:
昨天,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意见》在“总体要求”第一条写道:“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在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席徐阿根看来,体教融合改革的目标是全体学生,学校体育将对促进青少年健康起基础性作用;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上海市体育特级教师、市东实验学校校长沈洪说:“《意见》的出台,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之前,体育可能会被弱化和忽视,但体育始终是教育的一部分,如今各类措施的出台,从外部表现上看是两部门的资源整合,从内涵发展来看是强调关注每个孩子的健康,注重‘人’的发展。”
(摘编自《促进体教融合,开齐开足体育课》,《解放日报》2020年9月2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堪忧。全国政协委员程红指出,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
B.数据显示,我国有33%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总体近视率高达53.6%,这都是中小学体育课课时不足的直接后果。
C.我国过去存在体育课课时被削减的现象,这既有学业压力下体育课给文化课让位的考虑,也有害怕学生在体育课上容易受伤的考虑。
D.青少年的体质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国家围绕青少年的体育教育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甚至将改善青少年健康状况列为战略目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政协委员程红认为,我国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体质监测和干预体系,需建立科学的督查抽查和公告制度以及必要的问责制度。
B.由材料一可知,若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就能激发学校、家长、学生的动力,促使学生重视体育,并真正实现教育的“减负”。
C.重视体育课,不仅要改变旧观念,还要加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及体育设施建设,增设运动项目,让青少年能够拥有更多的个性选择。
D.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的《意见》,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3)促进体教改革的意义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
周立波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澎湃之声的黄河。
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音。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兵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日本兵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日本兵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每船水手十一人,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喊。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呼吼。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
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堵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小声地对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界。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路,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一路上,我们赞赏着村民组织的严密,有着这样的人民组织的地方,敌人是不容易逞凶的。
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战士,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他母亲听说儿子要经过家门,就拄着一根拐杖,来到黄河边上,等了三天,真就看见儿子了。她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儿,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兵,打那些反动派,是大事。娘,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摘编自《南下记》,有删改)文本二:
小品文很小,人家或以为它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一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世间有不少长篇大论,因其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近来常见一些小品文,其开张白往往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不过经济之极,也足以使小品文丧失其文章之“文”。小品文毕竟是“文”章。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
(摘编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水浪奔流、阳光灿烂、冰雪团块明亮,这些景物烘托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表现了对抗战英雄的热烈歌颂。
B.“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但船上的水手们“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滴落”,对比中生动地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艰难。
C.提大手榴弹的民兵说:“咱们的人。”这简短而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显示出充分的信任,反映了八路军与农民的亲密关系。
D.文章以“黄河”为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确实发生在黄河边,另一方面是把黄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等民族精神。
(2)文本一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赏析。
(3)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做简要赏析。组卷:7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0.下面的文字多处有问题,请依次找出来并改正。
关于征集农家乐徽标的启示各位网友和游客:
本农家乐是一家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规模型连锁企业,为响应国家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提升档次,做强企业,造福一方,现决定面向社会征集徽标。
要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①背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②民族特色:农庄木屋结构、大红灯笼;③象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④构图简洁、色彩鲜明、和谐。
徽标一旦选中,重酬,过时不候!
欢迎垂询!
绿水青山农家乐
2020年元旦①“
②“
③“
④“
⑤“
⑥“组卷:7引用: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来,从中美战略高层对话,到新疆棉花“保卫战”,到应对七国集团对香港选举制度的无理干预,再到对新冠病毒溯源报告质疑的几番坚决回应……中国“外交天团”实力圈粉,用最硬核、最精彩的言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表明中国态度。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国家赋予他们充足的底气。
材料二:120年前的1901辛丑年,实力孱弱的清政府在谈判桌上毫无底气,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材料三:“人无底气,生无根据。”财富、学识、专项技能、人脉等体现人的实力,会成为人的根基,并产生底气。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请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生活,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4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