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山东省潍坊四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戏曲“现代化”的意涵中,要求戏曲强化“表现新时代的、新生活的现实”的能力,是戏改主导者最普遍的认识,而通过戏曲内容的变化定义“现代化”,似乎是一条捷径。张庚就指出,延安时期开始的新秧歌运动,其实际意义就是“把这种表现了我们古代生活的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戏剧、歌舞剧的形式拿来现代化,使它来表现现代的我们人民最光辉的生活”。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然一方面肯定戏曲“运用程式去反映生活的方法其基础仍然是现实主义的”,同时又指出,“生活是发展的。传统戏曲程式是在古代生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它们与今天的时代既有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所以,戏曲的程式应当有所发展”。可见在论述戏曲舞台表演领域推行“现实主义”原则的必要性时,传统戏曲缺乏“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亦成为其重要理由。
          20世纪50年代初,戏改主管部门曾经为解放区“反映现实生活”的“解放戏”一度走红而深受鼓舞,但是这样的喜悦并未维持多长时间。既不愿意公开承认戏曲表演的基本原则是非现实主义的,又不能公然接受戏曲演出和观众趣味依然高度集中于传统剧目的现状,这导致包括周扬在内的众多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在戏曲表演领域产生矛盾心态。正由于古代题材戏曲剧目始终得到普通观众最大程度的喜爱与关注,因此如何运用戏曲手段“反映现实生活”就成为戏改工作者的执念。
          实际上,戏曲“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双重含义,对当局而言是要借此鼓励甚至迫使戏曲艺术家创作和演出基于政治宣传目的的新剧目;对戏曲艺术家而言,是为了扩大戏曲的表现能力和新的人物塑形能力。在各类宣传剧受挫于演出市场的特殊背景下,戏改当局与戏曲界从业人员都似乎接受了传统戏曲不适宜于演出现实题材剧目的托辞,剧种“分工论”就是其典型的表达方式。然而“分工论”既没有让当局持续放过那些古老剧种,更无从解决传统戏曲提升跨题材的表现力这一焦点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主管部门反复推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都在强调“反映现实生活”是戏曲发展的关键。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在政治助力下,这一政策措施终于见到“成效”。不过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的拨乱反正,一旦失去了政治压力,传统剧目就迅速回归,再次成为戏曲演出市场中的主角。这场“大戏”并未就此完结,它再清楚不过地显现出了戏曲现代化的困境,但是艺术家的深度参与,说明“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并不只有政治内涵,它同时关乎艺术形态。
          如前所述,戏曲是否确实难以反映现实生活,古代和现实的题材差异是否与戏曲作品的现代性直接关联,都很难断然下定论;从戏曲内涵的全方位改造到仅仅关注新的题材,显然是呈退守而非进取之势。当“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和戏剧表演的“现实主义”原则相结合,戏曲面对的不仅是题材更新,更内在地蕴含了改变艺术形态的压力。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戏曲现代化”话题展开的剧烈而复杂的多元争论,涉及“现代戏”创作演出过程中,传统戏曲的行当、流派和程式化表现手法的艺术价值。然而话题一旦触及这一层面,在艺术形态争论的背后,就处处存在对戏曲现代化的公开或隐晦的质疑与抵抗。戏曲界人士、尤其是最具影响力的京剧等剧种的代表性表演艺术家,数十年来对现实题材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始终抱持的消极态度,内在地包含了对传统戏曲的艺术形态的坚守,同时还有艺术与政治的博弈。因为要求戏曲“反映现实生活”与其说是在推动戏曲现代化,还不如说是为了使之意识形态化,在本质上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戏曲塑造当代戏剧人物的能力是否可
          以用“现代性”形容,更难以论证。
    (摘编自《20世纪戏曲现代化》)材料二
          实际上,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属于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民间,因而可以称之为民间戏曲。这种民间戏曲具有质朴的、非艺术化的倾向,这种质朴而非艺术化的倾向,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参与和共融,而非纯艺术的审美咀嚼;另一种则属于艺术形态,是士夫文人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手段,使其更趋向雅致,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艺术。无疑,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摆脱这种困境、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文化,它的根、它的脉、它的代谢机制都在民间,戏曲艺术的每次发展、繁荣,民间大众都发挥了积极、能动的作用,是改革、创新的主体,是戏曲发展的推动力,是戏曲一次次转型和新旧代谢的资源库,每一次革新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反观当代有一种越来越不尊重和漠视民间的趋势,这不仅让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同时也破坏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让戏曲与广大民众愈来愈隔膜,这正是我们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失,也是学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摘编自刘桢《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作为戏曲改革主导者的张庚和周扬两人所持的观点虽然相反,但都认为戏曲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赞同戏曲“现代化”。
    B.虽然观众的趣味高度集中于传统剧目,但“解放戏”的成功还是让戏改工作者对戏曲“反映现实生活”推行充满信心。
    C.由于涉及不同层面,以及实践中的复杂性,戏曲“反映现实生活”难以形成共识,实践中也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
    D.虽然士夫文人对戏曲艺术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戏曲毕竟是大众艺术,实现戏曲的现代转型应让它回归民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戏曲工作者能够在现代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创造出新的戏曲程式,戏曲或许就不缺乏“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
    B.普通观众对传统剧目的喜爱与关注之所以难以改变,主要与他们身处社会下层的审美习惯密切相关。
    C.在“戏曲现代化”艺术与政治的博弈中,虽然涉及诸多环节,但其中最关键的环节还是观众能否接受。
    D.戏曲的根在民间,“戏曲现代化”的话题光靠形而上的理论探索是难有定论的,只有回归民间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回答。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戏曲程式是在古代生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它们与今天的时代既有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
    B.“古代题材戏曲剧目始终得到普通观众最大程度的喜爱与关注。”
    C.“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在政治助力下,这一政策措施终于见到‘成效’。”
    D.“一旦失去了政治压力,传统剧目就迅速回归,再次成为戏曲演出市场中的主角。”
    (4)什么是戏曲“现代化”?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14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戒指
    周立波
          我听到了好多的人,谈论和称赞侦察员张海。有的说他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有的说他枪法如神,能百步穿杨。他的妻子张叔贤是一个劳动英雄。她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了一个金戒指,新婚之夜戴在了张海的无名指上。从此以后,金戒指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手。
          我们的支队进到山西平遥县境内,为了通过敌人一条宽阔、复杂和危险的封锁线,要派一个胆大、精细和忠纯的侦察员去侦察沿途的敌情。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路程是来回两百四十里,赶路,侦察,休息,又赶路,两天一夜。
          第二天清早,雪花没天盖地地飘落着,山野全白了。带着湿味的初冬的雪片飘积在道边群树上。有好几处,发脆的杨木的枝桠被雪压断了。寻食的鸦雀在树木之间展翅,跳跃,振落着树枝上的积雪。远近的几个萧索的山村,全埋在雪里。远处的群峰,在弥漫的雪的烟雾里,变成了灰色,再远的,溶入迷蒙的空际。在山路上,有一个穿着旧的青布棉袄的农民,冒着风雪,正在急急忙忙地赶路。在日落以前,这个人走到了离敌人碉堡只有两里半路的汾河大桥旁,他在桥上来回地走了一次,又横走了一次,用脚步计量了桥的长和宽。在桥的两端,他看了地形,于是,走远一点,蹲在河沿上,从衣兜里掏出本子来,用铅笔把地形做了一些粗略地图书。这时候,一声枪响,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飘过,接着又是一枪。他离开了桥旁,取道另一条山路,往回赶路了。这个赶路的农民,就是张海。
          前面是一座松树林子。靠近林旁,张海瞧见了一座村庄,他突然感到了疲倦,他已经走了一百四十里路了。走进村落,看见有一家门外挂着“骡马大店”的木牌,他迈步走进。对这种荒村野店,张海本来是有戒心的。
          女人点起蜡油灯,昏黄的灯光中,隐约可以看见壁泥驳落的窑壁和火焰熏黑的窑顶。女人走到炕头的灶下,生起火来,烧炕兼烧水,通红的灶火的光焰,照着肥胖的脸面,蓬乱的头发。水热了,她打一盆水给客人洗脸。绞手巾时,张海露出了他的黄腾腾的金戒指,那女人瞟了一眼,便装做没有看见,卷起一床被,搬到隔壁窑洞里去了。
          约莫是半夜,仿佛有人用铁丝把门从外边轻轻地拨开,门轻轻地开了,月光涌进门里来。从门外跳进一个黑色的人,提一把短刀,向炕上扑去,月的光亮里,刀光一闪,刀锋剁在炕砖上,冒出了火花。炕上是空的,凶手着了慌,转身要跑,刚奔到门边,听到有人笑。
    “饶了我,让我走吧。都是我的掌柜叫我干的。看见了你的金戒指,”她伏到他的肩上,呜咽起来,“我就见财起意。饶了我,让我走吧。”张海心里想:“混蛋,去你的吧,你刚才还要杀我哩。”虽说这样想,张海还是被她的眼泪打动了。张海是一个硬汉,但他怕眼泪,他把她轻轻地但是坚决地推开,把枪倒插在胸前,走出门去。他要在天黑以前,赶回司令部。
          走不到半里,他摸摸口袋,吃了一惊,他的记事本子失掉了,凭着侦察员特有的推断力和联想力,他知道是店里那女人扑在他的身上呜咽的时候偷去的。他跑回了店里。
          那女人要求用金成指换本子,张海犹豫了一下,果断地从手上取下戒指,扔到了炕上。女人把戒指戴在手上,立马翻脸不认账了。正在这时,张海一眼瞥见了瓦盆底下露出的本子的一角,他连忙拿起来,走到了门边,心里想着:“留了这女人,是一个祸害。她又看见了本子,可能猜着我军的企图了。”他向着那女人扳一下枪械,头也不回地走了。尖锐的枪声,划破了黎明的山野的沉寂。
          他幌荡幌荡地走出村外才清醒。过度紧张之后的过度疲劳,使他昏昏欲睡了。走到松林边,脚踢着一棵松树的盘根,他吃一惊,才清醒了,他摸了摸怀里的本子,忽然想起来,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他要回去取,刚走两步,只听见从东方,从店的近侧,打了一枪。紧接着又是一枪。以后是大枪和小枪的乱放。这一定是听到打那女人的枪声,出来救援的敌特。
          敌人报复的射击暴雨一般地足足持续一刻钟。有一颗子弹打在他头顶的松枝上,蹦下一块冰块,正打着张海的后脑。
          张海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炕上。“我被俘了。”他想着,立即跳下炕来,往外就跑,在场院里,他碰到了两个司令部的骑兵侦察员。他们把他扶到了炕上,把他昏倒以后的一切情形都告诉了他。
          他们奉命来接应张海。走到这近边的店里,发现一个女人,胸部中一弹,躺在地上,但还没有死。她把他们当做她一伙的人,要他们快去追捕一个八路军探子。地说,她已经通知了五个人去追赶他了。她又说,起始,她看见他穿着庄稼人衣服,却又带了一个金戒指。她疑心他。他们给了她一刀,取下了戴在她手上的金戒指。
          他们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午夜,我们的支队开过汾河桥。在前行部队的三个尖兵的前面,有一个穿便衣的小伙子跟着一个向导并排走着,谈谈笑笑,十分潇洒。这个小伙子就是侦察员张海,用我们的司令员的话来说,就是“跳皮鬼”张海。
    1947年5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既说明张海的能力,也暗示他将轻松完成任务。
    B.张海对“骡马大店”保持戒心,体现了一个侦察员对敌情的敏锐和对危险的预判。
    C.小说取材于战争年代的故事,张海、张叔贤是真实人物,但女人和敌特是虚构的。
    D.过汾河桥时,穿便衣的小伙走在支队前面谈谈笑笑,十分潇洒,真是一个跳皮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侦察员张海的传说开头,借鉴了中国民间传说写人的手法,有虚有实,虚实相间,故事惊险奇特又富有生活气息,耐人寻味。
    B.小说善于用拟声、状貌类词语来营造氛围,如“嗖嗖地”“冒出了火花”“尖锐的”“暴雨一般地”,强化了形势的紧迫感。
    C.小说采用通过人物自身行动显示人物的表现手法,如张海的英勇机智在行动中自显,具有传奇色彩,但也重蹈人物模式化的窠臼。
    D.小说充分发挥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对冬晨雪景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北方风景的独特,另一方面用抒情的笔调推动叙事的进程。
    (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小说为什么要以“金戒指”为题?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23引用:6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生活中,人们发现荷花生长在污泥中,荷叶却能保持清洁。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表明,在荷叶表面,分布着大量微米级的乳突,每一个乳突上又分布着大量纳米级的细枝状结构。这些乳突和突起在荷叶表面汇聚成一个挨一个隆起的“小山包”。(  )水滴的最小直径为1—2毫米,比荷叶表面上的乳突要大得多,因此①           被空气层阻隔,只能同叶面上“小山包”的顶端形成几个点的接触,并不能真正浸润叶面。水滴在自身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体,水球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②           。这种自洁叶面的现象被称作“荷叶效应”。
          但与“荷叶效应”不同,玫瑰花瓣上的小水珠 ③           。科学家发现,玫瑰花瓣表面由微米尺度的乳突组成,而在乳突的尖端则是许多纳米尺度的折叠结构,而这种结构正是导致玫瑰花瓣高黏附特性的关键因素。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使得“小山包”之间充满空气。
    B.“小山包”之间充满空气,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形成。
    C.“小山包”之间充满空气,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就形成了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
    D.于是在紧贴叶面的上方,一层极薄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在“小山包”之间形成。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0引用:4难度:0.7

四、作文

  • 8.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明清之际一批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解决社会问题;李白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名句。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现代学者认为:“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对于“有用”与“无用”的内涵与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40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