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制度史是我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制度史,历代史学家都十分关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制度史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见物不见人”。许多历史研究工作者习惯于罗列各种典章制度,忽视了制度背后人的能动作用。作为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纠偏,一些研究者更为关注制度背后的人,但他们的一些研究又滑向另一个极端——“见人不见物”,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强大制约作用。
    “见人”,要求在制度史研究中关注制度背后的人、制度与人的关系。制度是用来规范社会关系的,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历史发展中,正是具体的人主导着制度的建构与发展。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背后都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是人基于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形成的制度选择。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史研究要见人,还必须牢牢坚持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制度构建与发展中的作用。一些制度史研究成果并非不关注人,但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制定制度、执行制度的少数统治者身上,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则常常被忽视。在有的研究者看来,人民群众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适应制度,而统治者在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则是主动的、决定性的,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在唯物史观看来,仅仅从统治者的角度考察制度,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对历史上制度的演化、发展就难以有深刻的认识。
    “见物”,就要研究制度构建与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研究制度超越于人的主观意愿所具有的客观性。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构建与发展必定受经济基础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有机统一的结果。历史上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于不断发展演化之中,制度内部是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这在许多时候体现的就是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制约之间的矛盾与张力。因此,研究制度史需要看到制度构建与发展背后的各种客观制约因素,不能将制度想象为人的任意创造。人们在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制度的构建与发展也是如此。
          既要见物,又要见人,这要求史学家研究制度史时必须拓宽视野,将制度放在更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制度史研究中的制度不是孤立、封闭的,需要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与人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样的全面考察必然要求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只有拓宽视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反映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摘编自周阳《以宏阔视野研究制度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制度史研究因为对政治制度史的极度关注一度走入误区,所以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B.研究制度史既要关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也要关注制度的接受者,这是符合唯物史观的。
    C.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制度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D.在进行制度史研究时,运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就能发现制度构建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列举制度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前,先肯定了史学家在制度史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B.文章论述“见人”时,先论述了人在制度中的作用,又论述了“见人”存在的误区。
    C.文章第三段的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既强调了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又强调了人的活动的影响。
    D.文章末段指出制度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的现实意义,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把制度史研究放到更加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唯有如此才能使研究更加完整。
    B.研究制度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把握人民群众的作用,将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人民群众身上。
    C.当人的主观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出现矛盾时,就有可能产生制度上的变化。
    D.研究历史制度,不能只停留在对制度条文的分析上,还要深入研究当时的经济活动。

    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记者:在你被译成中文的作品中,我先读了《南京安瑰曲》,之后就是这部《通天之路:李白传》。虽然两部作品属于不同体裁,但都涉及对大量材料的处理。当然,同样是处理材料,你的取舍,还有使用的方法,很可能是不同的。就这部传记而言,以我看,最是与众不同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你详细地写了有些传记作者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的李白在老家江油当小吏的经历;二是你只在序里谈到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在正文中就很少提及,更没做什么渲染,而是偏重分析与李白生平遭际、日常行止相关的诗歌。你在写作时一般怎么处理材料?
          哈金:我处理材料的基本原则是有趣。一开始出版社就强调不要学术著作。如果大量分析李白的诗歌,就可能使叙述松弛下来,对多数读者来说会显得乏味。但传记的核心人物是伟大的诗人,所以我必须解读他的部分诗歌。这本传记主要是给英语世界中的诗歌爱好者读的。把人物故事讲好,主要还是靠细节,特别是新鲜有趣的细节,同时对这些细节要有自己的看法。
          记者:你在写李杜相遇,还有李白与孟浩然交往等细节时,显然融入了合理的想象。而《南京安魂曲》虽然是小说,但因为高度依托史料,也必然包含某些非虚构的部分。很多人认为,既然是非虚构就得写眼见的真实,融入想象会让写作偏离真实。以我看,写作者对真实的理解,本身就需要在想象中展开,所以想象不可避免,没有想象也写不出深度的真实。
          哈金:英语世界中有“创意非虚构”之说,我倒并不刻意追求非虚构的写作手法。这部传记中有些地方,不进行适当的虚构,故事就会出现漏洞。比如李杜相会,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几笔带过,一定要写得丰富些,所以我就根据已有的诗文资料做了一些推想。这样做是为了把故事讲好,在现在的非虚构的写法中并不出格。
          记者:基于材料之于这部传记和《南京安魂曲》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你看来,材料之于写作,尤其是小说写作,有何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家写作如果过多依赖材料,会更多地产生以分析性见长的匠人的形象,就好像他的写作在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上是打了折扣的。
          哈金:材料当然重要,就像厨师没有食材,就无法做饭,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不一样。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怎样组织运用材料,当然小说可以大量发挥想象力,特别是在没有多少原始材料的情况下。但《南京安魂曲》的情况比较特殊:资料太多,太杂乱,不好整理出一条清晰的叙述线路。英语文学理论传统中,从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开始就强调想象力的核心是综合能力。降低姿态是写作的一种正确态度,很多作家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有种优越感,比如鲁迅写《阿Q正传》就是这样。俄国大文学家果戈理就遵从一种谦卑的创作态度,鲁迅非常崇拜果戈理,却没像他那样谦卑地写作。
    (摘编自《哈金:我写的不是文化想象中的李白,而是真实生活中的他》,《文学报》2020年7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通天之路:李白传》的传主是伟大的诗人,所以传记中必须解读李白的部分诗歌,但又不能大量分析,以免叙述松弛下来。
    B.在谈到对《通天之路:李白传》相关材料的处理时,哈金表示他不是要写学术著作,而意在通过新鲜有趣的细节,讲好李白的故事。
    C.在不同的文学体裁创作方面,记者发现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是虚构中有真实,《通天之路:李白传》是真实中有虚构。
    D.对用英文写作的创作者哈金的这篇专访,不仅涉及《通天之路:李白传》的具体创作经历,也有对哈金写作观念的细微呈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者作为采访者,提问主要围绕哈金在创作时怎样组织运用材料展开,并认为在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想象,才可能写出深度的真实。
    B.哈金作为创作者,主张根据创作原则对材料进行取舍,可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采取不同的材料处理方法,作家还应该降低姿态面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
    C.在谈到想象与虚构的问题时,哈金借助了英语世界中“创意非虚构”的说法,而且记者和哈金对此的看法与很多人的看法也是大致相同。
    D.记者和哈金都认为材料之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记者强调写作不能过多依赖材料,哈金更注重对材料的组织运用。
    (3)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认为这篇访谈中记者访谈的技巧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组卷:6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吉喜到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甲渔村在每年初雪降临的黄昏捕捞泪鱼,是为了消灾祈福。人们在寒冷的夜晚安慰了一条条悲伤的鱼,便也得到了内心的安宁。
    B.胡会告诉吉喜:“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这是吉喜古稀之年仍然单身的直接原因,而根源却在于吉喜保守落后。
    C.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D.作者描绘的一条神秘的河流--逝川,它会发出呜咽之声,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见证了世间的欢乐悲苦。
    (2)请简要分析吉喜这一人物形象。
    (3)“泪鱼”是“逝川”里的精灵,它富有某些象征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10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你是否羡慕过苏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仕宦南北,赏赤壁风月,啖岭南荔枝,活得多么多姿多彩!
    材料:
    陶渊明  辛弃疾  杜甫
    看琅琊山色  品乡间淡酒  忆铁马秋风  望西岭雪山
    观风中寒菊  历扬州烽火  栖成都草堂  梦吹角连营
    归隐田园  沉浮宦海  漂泊东西  执着坚忍  潇洒自在  失落无奈

    组卷:9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有专家预测,2030年中国将成为一个知识创造的中心。那时,长征九号发射,中国成功载人登月,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载人登月的国家。
          ②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③英国石油公司预测,受新兴经济体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的推动,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近40%。
          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出地球供应能力的一半,《地球生命力报告》称,如果人类继续以这种方式消耗资源,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其需求。
          2021年是中国建党100周年,纵观中国发展大势,这一年将是伟大而又转折的一年。青年人是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综合上述材料,以“立足本国,关怀世界”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并体现你对世界下一个十年的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3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