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昭通一中教研联盟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4 2:0:8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文化意义
    莫砺锋
          中华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但是它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本精神,它始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的出发点的一种文化。在先秦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争鸣得很厉害,各种思想流派都提出了不同的观念,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就是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思考社会还是思考自然,他们的出发点在人,他们最后的落脚点也在人。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后来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可能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派虽然互相论争,看似水火不相容,但是它们都非常重视人。所不同的是,道家所重视的是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儒家所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儒家是在重视个体的基础上更重视群体,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与道家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是非常优越,所以对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太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的话,就不利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因此,以儒家的孔孟之道为代表的这种伦理观念、道德理想,就历史地被选择为我们这个文化的核心精神。也就是说,道家只是一种补充,儒家才是核心。
          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的内涵。儒家学说从本体上来说,它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非常重视人的行为、人的实践,强调的是人生中的行为,追求生前的功业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最好地体现了儒家精神。
          儒家重视仁政,重视仁爱思想。杜甫就用他的诗歌不遗余力地宣扬这种思想。儒家谴责贫富不均,认为贫富不均是国家最大的危害。杜甫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判,尽管历代揭露民生疾苦、揭露贫富不均的好作品相当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都认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这方面描写得最为惊心动魄的名句。再比如儒家强调夷夏之辨,强调我们要有民族的尊严,要维护民族的利益,在与外民族的交往中既要追求和平,也要反对侵略,维持我们民族、国家的独立性。这一方面杜甫也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九死一生地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当时其他人都没有这样的举动,只有杜甫这样做了。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是身体力行地体现着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展示着儒家的道德风范。
          另外,儒家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在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社会的基础应该是文明的个体,是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在这一点上,杜甫堪称典范。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不算少,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政治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唯独杜甫是个例外,他一生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展示了儒家所崇尚的人格典范,这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儒家本来是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杜甫就是平民中的一位圣人。
          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甚至使它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对儒学、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贡献。我们说杜甫有仁爱之心,说杜甫忧国忧民,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然而杜甫的仁爱之心还不止于此,他除了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朋友,爱自己的同胞之外,他的仁爱之心还推而广之,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比如说爱其他民族的人。唐帝国对南诏发动战争以后,多次失败,甚至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有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了一种错误的爱国热情,鼓吹要打南诏,要把它打败!这些诗歌的作者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他们都写诗歌讨伐南诏。唯独杜甫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清醒地看到了那场战争给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了巨大破坏。所以他写了《兵车行》。《兵车行》这样的诗当时其他诗人都写不出来,只有杜甫能写,原因就在于杜甫具有特别深厚的仁爱精神,他把仁爱之心一直推广到外民族的人民去了。
          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本来是孟子提出来的。但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他关注的对象仅仅是人。而杜甫的关注却推广到所有的生命,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杜甫的有些作品在描写生物的时候,可能有一种隐喻或者象征意义在内。但是杜甫还有很多诗歌并没有这样一种隐喻意义,他关注的就是那些细小的生命本身。有一次他坐船从一条河上经过,看见船前有一群小鹅游过,他对这群小鹅非常喜爱,担心它们体小力弱,担心他们被狐狸抓去。他说:“翅开遭宿雨,力小困沧波。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诗中对于弱小生命的深切同情,对小鹅的那份呵护之意,令人感动。
    (节选自《杜甫十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9月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为本、以人为一切价值判断出发点的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特征。
    B.与道家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相比,儒家更重视的是群体利益,对个体是忽略的。
    C.儒和道是中华文化主流的两派,其中儒家是核心,这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D.儒家注重个人修身养性,有道德自觉的无数个体才能构建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说是一种实践哲学,它重视人的行为和实践,不重视思想和理论阐述。
    B.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揭露民生疾苦和贫富不均现象的最好作品。
    C.杜甫以平民身份而注重修身养性,展示儒家典范人格,这更显得难能可贵。
    D.“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委婉地表现了杜甫客居漂泊的艰难与不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支持杜甫“体现了儒家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B.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C.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九首•其六》)
    D.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4)本文在论述过程中多处将杜甫与其他人进行对比,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儒家提倡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莫砺锋为什么说“杜甫不仅用实践体现着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他的行为丰富了这种观念的内涵”?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分析其依据。

    组卷:22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揣羊羔的老人
    李娟
          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
          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
          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
          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斜着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
          我们都笑了,这个又高又壮的老太太我们都认识,她常去我们家小店买东西。是这附近唯一的维族。“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
          回过头来,天色已很暗了,依稀可见老人家的粉红色碎花长裙在深深草丛中晃动。而她绿色的头巾已完全成为黑色。
          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是橡胶奶嘴。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探出一颗小脑袋。
          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
          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是谁?”却又不答。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熟门熟路走进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
          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
          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
          有时候,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就抱回家养一养,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
          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
          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
          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
          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等着瞧,总有一天我非吃了你不可!”
          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
          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
          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
          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
          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
          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
          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的……我所能感觉到的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
    (选自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牧区人民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
    B.文中描绘的两位老人以及“我”的母亲,都表现出对小羊的呵护和喜爱,都不仅仅是把小羊当做牲畜来看待。
    C.我妈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是指责小羊太贪吃,可又舍不得饿着它,只好往它的小食盆里添苞谷豆儿。
    D.文章结尾处,表现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十分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并且不希望这种生活方式被改变。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讲述第一位老人的故事时,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好奇。
    B.写我们家养过一只羊时,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
    C.文章构思十分巧妙,两位怀揣小羊羔的老人形象,一起一止,贯穿全文,深化主题。
    D.作者对第二位老人怀抱小羊形象的描写,看似冷静,实则对比强烈,充满艺术张力。
    (3)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说“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你如何理解?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41引用:8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2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22年除夕春晚,一幅《千里江山图》、一段《只此青绿》舞,留下了一抹别具底蕴的文化亮色,成为整台节目的爆款。
          对于《只此青绿》的观感,很多观众虽然没有专业点评的力道,但也直白而热烈:“虽然短短几分钟,但只此一眼,念念不忘。”这深刻反映出美学表达是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广袖高髻、“有棱角感”的舞姿渲染中,中国文化古韵流长而奔涌不息的文化传承,让人们看到了;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由“千里江山”而“人物风流”的叙事转化;中国文化由“青绿笔绘”在当下升华为“声光舞美”,让人们看到了。
          “国潮”是近几年兴起的一股文创风气,其以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催化”,用当下传播进行流量“置顶”,(  )。这足以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股高山流水,且可以解当下人们的“文化饥渴”。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而让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进入现代生活场景,成为国风十足、“一眼千年”的时尚。
    B.更多传统文化元素进入现代生活场景,从而成为国风十足、“一眼千年”的时尚。
    C.让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国风十足、“一眼千年”的时尚,从而进入现代生活场景。
    D.从而让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国风十足、“一眼千年”的时尚,进入现代生活场景。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文化饥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
    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C.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D.书桌上那个小小的“早”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3)把文中画横线的散句改为整句。要求: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组卷:13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革命先驱李大钊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从公而忘私的“最美奋斗者”雷锋到坚守初心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从最美逆行者坚定的转身到“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一个又一个“好故事”展现着时代潮流的变迁,也铭记着个人的奋斗和奉献。在“好故事”周围有聆听者,欣赏其意义与价值;有传播者,弘扬其传统与精神;有创作者,践行奋斗,书写续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会在“好故事”中承担起怎样的角色?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17引用:9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