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实验学校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中国正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上演着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世界为之惊叹喝彩。讲故事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国际话语权,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发掘中国之美。“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当代中国喷涌着数不尽的故事源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中国梦征途的蹄疾步稳、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凝结成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就要善用生动精彩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创新表达方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好的表达,是真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陈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创新我们的表达,赢得世界的倾听,就要认真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当中国表达不断创新,坚持“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相结合,中国故事就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中国形象就能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外受众的脑海。
          汇聚各方力量。“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合唱比独唱更震撼更有气势,和声比单音更动听更有韵味。中国故事的“大合唱”,需要政府部门打好“拍子”、做好引领,统筹协调。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新闻发言人、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员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骨干。“领唱”不力则“合唱”不响,“各声部”无声则“和声”难鸣。惟有人人都是故事员,个个都做传播者,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气势磅礴,赢得世界更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取材于宣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二
          从传播学角度看,讲故事也属于一种传播行为,因此,它需要符合传播心理学规律。
          研究证明,在一个富余的信息场域中,受众的选择性很强。选择的范式,既有选择性重视,也有选择性忽视,还有选择性遗忘。故事如果讲得不好,故事中包含的很多信息,在产生传播效果前就已经被忽视、被遗忘了。
          在故事传播中,“人”应该始终占据中心位置。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群众,是各种故事的主人。故事当然要有情节,但更要聚焦人的心灵,人的甘苦冷暖。好的故事不是硬编出来的,而是真实的人生写照。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人的奋斗、人的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实践,这些实践都贯穿着人的情感。情感是流动的血脉,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更容易让读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在对外传播的大量实践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政治体制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习惯迥异的受众,在接受心理上却有着共同特征:听故事的人最在意,异国的故事与我的生存状态有什么关联?你讲的故事与我的关系体现在什么地方?你讲的故事对我的成长发展有精神上的帮助吗?生存、关系、成长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分别为E.R、G,把ERG组合起来并当作提示语,提醒自己在讲中国故事时要重视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
          新世界出版社印行了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小册子,书名叫《中国关键词》。这本小书帮助外国人从关键词的角度,理解中国故事中一些必不可少的概念。小时候听广播中的孙敬修讲故事,发现他很注意在讲的过程中,时时解释一些字词句的含义,照顾到小听众跟不上情节的情况。现在我们给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是不是也要学学孙敬修,从听众的认知基础入手,在细微处多下功夫,进而成就讲故事的大家风范?
    (取材于江作苏《探索表达规律,讲中国故事如何不事倍功半》)
    对外表达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形象和声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就将会“被别人表达”。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作为一股风潮席卷世界,“中国符号”成为世界的“商业利器”。比如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全球总票房高达3.043亿美元,《功夫熊猫》更以5.771亿美元的票房,创造了好莱坞动画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为什么同样的故事我们很难讲到国外去,别人来讲却可以风靡全球?区别在于我们讲花木兰的故事只突出了忠孝,而迪斯尼塑造的花木兰,则是一个追求实现自我和男女平等、具有丰富情感的女人。
          要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先要清楚应向世界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悉心研究和调整讲故事的策略,提高再创作故事的能力,采用能引起世界共鸣的方式讲述。
          2016年G20峰会上,《最忆是杭州》就是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讲述。
    《最忆是杭州》共有九个节目,其中《采茶舞曲》是由300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舞蹈演员集体演绎的,“采茶姑娘们”用优美的身姿尽情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和美丽。在《美好爱情故事》中,导演择取“伟大的爱情”这一视角来赞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坚贞爱情,通过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象表达了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茉莉花》作为最负盛名的中国民歌,其经典旋律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是极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东方音乐符号。此次晚会上的《难忘茉莉花》是基于《茉莉花》的一次再创作。这些表演,都恰当地使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并提取能与世界人民互通、互感的部分,用情感引起国外观众的共振,这就是“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
    《最忆是杭州》中来自外国艺术原型的节目也巧妙融入了中国符号。在世界知名的芭蕾舞《天鹅湖》中,导演将西湖的断桥融入其中;《月光》是法国钢琴家德彪西的传世之作,当承载着钢琴和演奏家的平台缓慢地在水面上移动时,背景仍然是断桥。整台晚会采用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将中国文化进行讲述、传播,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和中国文化的自信。
    (取材于郑英明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美之所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有独特悠久的文化传统
    B.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C.中国梦的步伐又快又稳
    D.善讲精彩生动的故事
    (2)下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最能直接体现“材料二”中画线句意思的一项是
     

    A.翠翠(《边城》)
    B.狂人(《呐喊•狂人日记》)
    C.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D.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符合“传播心理学规律”的一项是
     

    A.故事中没有多余信息
    B.讲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
    C.重视受众的心理特征
    D.从听众的认知基础入手
    (4)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最忆是杭州》表演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A.情感共振的故事讲述
    B.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C.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D.中西合璧的叙事视角
    (5)下面文字选自我国领导人“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该演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并结合下面文字,分析该演讲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的共有禀赋。中国和法国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古老国度。以黄河长江和卢瓦尔-罗讷水系为母亲河的两个伟大民族,都曾经长期引领各自所在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声名远扬的法国思想家们为全人类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进入近现代,两国都经历了民族苦难、战火洗礼和对发展模式的艰辛探索,走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法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随波逐流,不随风起舞,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组卷:16引用:2难度:0.6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夫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所听必矣。何以知其然耶?
    《吕氏春秋》云:邾之故,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若以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组何伤?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不察。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文侯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其谁不食?”乐羊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杯则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卫公子开方、吴起、乐羊三人是也。若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则忘其身”。穰苴杀庄贾是也。故《传》曰:“欲加之罪,能无辞乎?”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节选自《反经•忠疑》)【注】①邾,古国名。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誉是非不可定矣 销骨
    B.多有所尤,所听必 并行不
    C.乐羊中山 罢休
    D.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时度势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息忌令其家皆为组 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B.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公息忌虽多组何伤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D.杯则亏,面形不变 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息忌建议用丝带连缀铠甲,邾君听说他家以前是这么做的后,就下令禁止了。
    B.乐羊为魏国而放弃私情,魏文侯先对其赞赏,听了别人的话后,又怀疑他残忍。
    C.在盘子和杯子里放水看面影,脸形未变而面影不同,原因是所用的工具有差别。
    D.作者在文章结尾举很多例子,意在说明受命为国,忘记小家的人,不应被责备。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②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5)本文对“听言”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章,联系实际,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带给你的启示。

    组卷:16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列《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③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④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⑤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在古文阅读中,结合语境,合理推断很关键。语录③中“富之”意思是“使百姓富足”,“教之”意思是“使百姓受到教化”,由此可推断加点的“庶”的意思是
     
    ;语录④中“二”意思是“收十分之二的税”,由此可推断加点“彻”的意思是
     

    (2)①②两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政之道,请结合这两则语录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
    (3)以上几则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哪些为民思想?请分条概括,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组卷:10引用:3难度:0.6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1】荒,画眉人【2】远,燕子楼【3】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1】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2】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妾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3】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和柳永的《望海潮》首句有同样的效果。
    B.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
    D.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自然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2)萨词中写到的“禾黍”和姜词序中写到的“黍离”是同一典故,出自《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请根据词的内容,分析这一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
    (3)毛泽东评价萨都剌的这首词“初看低沉,实则深沉”,请结合《木兰花慢•彭城怀古》中的相关意象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32引用:2难度:0.6

七.作文

  • 13.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课堂上,同学们读了梁遇春的散文《途中》,老师说:“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们总是在途中。你们对‘在途中’有哪些思考呢?”
          一个学生说:“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那些额外之得。”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骛,才不会误入歧途。”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
          ……
          你是怎样看待或面对“在途中”呢?请以“也说‘在途中’”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要局限于梁遇春散文的内容或套作梁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46引用:5难度:0.7
  • 14.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有一首歌唱道:
    “微微晨光点亮这喧嚣世界/微微温暖融化昨夜的冰雪/就像是每一秒都称为岁月……”
    “微微”是谁?“微微”是什么?
    “‘微微’代表渺小,但所有的伟大都是由渺小构成的。对于世界来说,我们虽然渺小,但是并不弱小。”歌手这样回答导师的提问。
    “微微”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16引用:2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