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发布:2024/5/6 8:0:9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通常状况下,颜色呈紫红色的固体是( )
组卷:60引用:3难度:0.7 -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组卷:30引用:2难度:0.9 -
3.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组卷:37引用:3难度:0.8 -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组卷:33引用:5难度:0.7 -
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钬是稀土的一种,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些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卷:83引用:8难度:0.9 -
6.下列食物的近似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组卷:61引用:3难度:0.6 -
7.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回收废旧金属有利于节约资源
②减少燃煤发电,有利于治理雾霾
③禁止使用化肥农药有利于保护水资源
④用聚氯乙烯塑料包装食品有利于节约纸张组卷:36引用:2难度:0.8
四、(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
20.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H、C、O、Na、Cl、Ca、Cu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其中A、C、G含有一种相同的金属元素,A和G为常用的干燥剂,E中含有两种元素且质量比为4:1,F是人体胃液中帮助消化的酸。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C
(2)写出E→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I和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组卷:168引用:2难度:0.3
五、(本题包括1小题,共14分)
-
21.我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备、吸收和释放作了以下探究。
【二氧化碳的制备】
(1)装置H可用于实验室制CO2,此装置在操作上的优点是可控制加入液体速率,得到平稳气流。在装置A—G中选择
(2)用足量的大理石与10%的稀盐酸制取4.4g二氧化碳,至少需要该稀盐酸的质量是多少?(在答题纸上写出计算过程)
【二氧化碳的吸收】
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图1装置探究水、饱和石灰水(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165%)、0.165%的氢氧化钠稀溶液,40%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对250mLCO2的吸收情况。在4个各盛有250mLCO2气体的烧瓶上连接压强传感器,待瓶内气压平稳后分别迅速注入60mL上述四种不同液体,记录数据如表。(稀溶液的密度近似为1g/cm3)液体 反应前压强(kPa) 反应后压强(kPa) 水 102.45 98.5 0.165%的饱和石灰水 101.66 90.13 0.165%的氢氧化钠稀溶液 102.24 90.08 40%的氢氧化钠浓溶液 102.85 4.87
(4)注入饱和石灰水的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在实验室里,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二氧化碳常用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理由是
【二氧化碳的释放】
学习小组的同学通过图2装置,在温度为20℃,压强为101kPa下,模拟了二氧化碳被吸收和释放的过程,用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如图3。
具体操作如下:
i.在三颈瓶内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将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注射器和盛有足量稀盐酸的注射器固定在三颈瓶上,并安装压强传感器。
ii.关闭弹簧夹2,打开弹簧夹1,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注入三颈瓶中,充分反应直至压强不再改变为止。
iii.关闭弹簧夹1,打开弹簧夹2,将稀盐酸全部快速压进三颈瓶中,再关闭弹簧夹2,充分反应直至压强不再改变。
iv.打开两个弹簧夹,将两个注射器的活塞都拉回原位,再关闭两个弹簧夹,继续测量压强变化。
(6)写出⑤—⑥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⑥—⑦段压强大于起始值的可能原因是
(8)最终装置内压强低于起始值的可能原因
A.装置漏气
B.水吸收了部分CO2
C.部分CO2与氢氧化钠反应组卷:234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