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上有棵玉米树刘帆 包裹到了我的雅居。收到包裹的那一刻我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上面的寄件地址我知道。——老游来信了。看到邮路把我和老游的距离缩短,情感不自觉地又回到如歌岁月。
老游给我寄了什么东西?我竟然忘了第一时间拆开。我点支烟,踱步到阳台上,望着西南方出神:这个时候的乌蒙山会是什么样子?
是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玉米种在山上?如果没有去过那里,怎么会知道抬头就是山,刀耕火种的山区生活是何等的艰难?
5年前,老游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对口扶贫,而且态度坚决。领导禁不住他软磨硬泡,又看他思想正,肯干工作,就同意他了。
老游到山区后来信一再说山区孩子缺书,缺好书,他说第一件事要文化扶贫。于是,我和单位同事,带着一批书、写字本和文具,到了老游所在的扶贫点一乌蒙山区一个叫“乌峰山”的地方。别看此地不咋的,却有一个叫“柳林春雨”的景胜处。满天的乌云,细密的雨丝,穹宇之下,潺潺流水滋润心灵。当然,这些优美的描述是老游在主持赠书仪式后,一些学生写给我们的话。
老游说他所在的扶贫村子有两个为红军做好事的乡亲的后代,因为住得偏僻,太贫困没有读什么书。老游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应该多帮助他们。当老游把我们捐赠的书、课本和纸笔送给两个孩子后,我们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脸。
尽管在乌峰山里穿行攀爬了几十里山路,那一刻忽然觉得很值得。
我们走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从老游那里回到单位后,一忙,时间一眨眼就溜过去一年了。
当我差点忘了老游的时候,没想到老游寄来包裹了。我忽然想,是不是老游扶贫报喜来了?一想到这,就觉得快看看包裹吧,包裹有点大,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呢?
我打开封口,剪掉外包装,挺沉的一袋东西,真让我好奇。上次带回来的玉米棒子、甜高粱、马铃薯,大家都说好吃。我说,那是,那里空气好,没有污染,绝对的健康食品。
在乌蒙山工作之余,他曾带我们去过一个地方,他说跟当地学会了用土法酿酒,他的土酒绵软,不上头,我们喝过,比茅台酒不差。他自己掏的钱,喝了确实舒坦。
想到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幻影,看见老游在穿过一片玉米地,慢慢地,影儿不见了,阳光下,一棵挺拔的玉米秆在眼里晃动。老游就那样站在地里,朝我微笑。
今年是第六个年头了!老游应该要回来了!难道他要给我一个归乡的惊喜?在我还没有正式打开里面的包装之前,我想老游的秘密或许是一个调动的报告,几年没有回来原单位,大伙儿都有点想他了。
包裹里面有包裹,而且包得有点严实。我小心翼翼打开,不觉大吃一惊。打开前左猜右猜,竟然没猜准。
老游寄的压根不是土特产之类的,而是一堆作业本。在作业本。上面他写了一段话,他说记得我是语文老师出身,水平高,帮孩子们改改作业吧,看看这几年孩子们进步没有?
我的鼻子一酸,老游还记得我是个语文老师,可是我每天在单位里面不是报告啊就是文件,都快忘记自己是“语文老师”了。
老游心细,作业本码得工工整整,有十多本,看得出,这是课外作业,不像是课堂作业。老游搞什么鬼?批改作业也轮不到我啊!老游的信,还得继续往下看,看着看着,玉米秆子又在眼前晃动了。那是老游!
老游说,孩子们想着你,念着你,每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做了这些作业,是向你汇报呢。我翻开一本本子,第一页就说,刘老师……
多好的孩子啊!我扪心自问:老游你都扎根成山上挺拔的玉米树了,面对你,我还是老师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05,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到包裹后,“我”产生了久违的亲切感,这暗示了“我”对老游扶贫工作的熟知、理解,以及与老游的深厚友谊。
B.特别说明对“柳林春雨”的描述文字是学生们写给“我们”的,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我们”捐赠书本的扶贫行动对孩子们心灵的润泽。
C.扶贫对象中有两个孩子是为红军做好事的乡亲的后代,这说明了当地政府对革命老区群众生活的漠视,更突出了扶贫工作的深刻意义。
D.看到老游说“我”是语文老师时“鼻子一酸”,一方面是感念老游对“我”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失去“老师”这一生命价值的感伤。
(2)文中关于“作业本”的情节设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捐赠书籍、作业本等,是文化扶贫的具体措施,也是“我”对老游扶贫工作的支持。
B.老游将作业本寄给我批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乌蒙山区严重缺乏师资的现状。
C.老游寄来作业本,除了感谢,也想借孩子们的进步向“我”展示文化扶贫的成果。
D.相较于“我”的各种猜测,寄来这堆作业本,体现了老游执着于扶贫工作的可贵精神。
(3)“我”这一人物的设置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塑造了老游这位扶贫先进的形象,并充分展现了老游这一人物的性格。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