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
“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结果,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组卷:63引用:13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 祭
陈 敏 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坡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
“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
金帝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
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找到了一位在江边渡船的老艄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不行,夜里是从来不过渡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没有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
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分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分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血在乌江翻卷、吟唱,一直吟唱了一千年。临江而立,已经没有人能体味这首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歌,唯有她能够听懂。
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处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借着灯光,李清照可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这是个很小的庙宇,面对着江水,耸立在一块凸起的岩石上,庙的四面长满了丛生的灌木。多年战乱,小庙早已断了香火,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蛛丝。借着残光,李清照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一组霸王别姬的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独特的“双瞳”炯炯闪亮,虽然穷途末路,却依然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入死的乌骓马,右边是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
虞姬的雕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愁,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
李清照的眼睛湿润了。在仔细端详中,她觉得自己是那样地熟悉她,好像是千万次地见过她。她忽然发现这个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大王意气尽,贱妾奈何生!”李清照听到这首柔肠寸断的歌。
黑暗越来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发出震天的嘶鸣。
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王身上的每一片甲胄。黑暗中,她觉得自己是在触摸一团火——这是黑暗中陡然迸发起来的一团火,就是这团火,曾经从江东一直熊熊燃烧到阿房宫。
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
想到此时此刻西子湖畔依然笙歌画舫、灯火明灭,临安王朝的酣梦残酒使李清照炽热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起来,化作一股透骨的冰凉。
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一路飘零的金石拓片纷纷扬;生灵涂炭似金人铁蹄下乌黑的烂泥。飞鸟群袭而自毁良弓,狡兔作祟而诛杀忠臣良将,大厦将倾啊,谁人独撑?
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尖厉的笑声划破黑幕,惊得庙宇下蛰居的蝙蝠扑棱着翅膀一阵乱撞。
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气势北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除强虏,救民生于水火之中。
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
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殷红的血迹凝成一首千古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
自此,乌江水浪为之平息,渡口开始日日渡人。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立足垓下古战场,以难民奔逃的场景描写开篇,营造出一种混乱凄清的氛围,且由面到点,为下文李清照巧遇霸王祠做铺垫。
B.金人入侵、山河破碎的现实让李清照从“浓睡”与“闲愁”的诗情画意中清醒过来,这也反映出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是败乱的原因之一。
C.乌江渡口夜里不好渡船,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老艄公认为江水似乎从来不平息是楚霸王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
D.祠堂里霸王和虞姬的塑像触动了李清照的情怀,在她眼中,人间至情超越成败得失,慷慨赴死促成生命伟岸,她对人物评价的角度独具特色。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雕像的甲胄是冰冷的,李清照却仿佛摸到了一团火,这样的触觉反差带有夸张,却显示出非同寻常的语言张力,魅力横生。
B.“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借虞姬对项王的忠贞表达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彻骨思念和自己南渡的羞耻感。
C.“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这句话化抽象为具体,极言项王气势之盛,便于和下文形成对比。
D.李清照狂笑,一个笑字蕴含丰富:金人猖狂嚣张,侵我河山;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无为;百姓流离失所,度日艰难;奸贼作祟,祸乱朝堂。
(3)小说以“乌江江面风浪滔天,无法渡船”始,到“江水浪平,日日渡人”终,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4)有人评论本小说“这是当代女作家与一千年前的女词人的灵魂交流和追索解读,它提供的是凌空高蹈、诗意沛然的精神境界,构建了一个虚拟而现实的情感时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12引用:5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谷雨一到,好像宣布了花朵们回家的日期,几天前还繁密灿烂的樱花坠落了一地。樱花真的如【甲】一般,开时风情繁密,落时也热烈决绝。我边走边想,这樱花果然是不凡,开时虽然繁密灿烂,但毫无香味儿,好像生来无意于爱情生育,只是为了美。①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乙】不开门一事,错疑在【丙】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试想【丁】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是啊,造化之内,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填上《红楼梦》中四位人物的名字。组卷:15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习惯过节。节者,接也。节是一个运动着的概念。
岁月轮回有节。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制定出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每月两个节气,节节递进,一年就这样走过。
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一棵竹子,如果一直到顶,没有节,就不能成材,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就在玉米地旁听吧。劈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生长的交响曲。
人的成长其实也有节。这节中蕴含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记载着我们的成败得失,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动态过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人生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