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邢台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
          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
          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
          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
          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
    (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
          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
          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锷,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
          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
    (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
    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
    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
    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
    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
    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
    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
    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
    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4)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
    (5)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8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台
    刘洪文
          村委会的门前搭起了舞台。
          所谓的舞台,不过是破解放车的车厢加几个空柴油桶,上面支了木板。戏台的天棚是用黑塑料布搭的,既可遮阳又可防雨,戏台的前面用于演出,后面供演员换服装和道具。
          这次请的是潘大立。潘大立本来就是我们村的,他可是个名角,各村闻名。他有个小剧团,演员都是临时组织的,平时种地,农闲演戏,潘大立是团长。听说他是在县里的舞台演出过的,受到了县长的好评,有人说他有希望进县剧团深造。
          那时我还小,村里请一次戏不容易。我们也不能错过机会,我最喜欢钻在戏台子底下,虽然这里看不见演员的脸,却离演员最近,几乎可以听见演员的呼吸声。
          戏台前面有一棵大柳树,那里席地而坐的人最多,有卖冰棍的,也有卖瓜子的。“二八”自行车后载一个泡沫箱子,上面再包一层棉被,这是最好的冰箱,拿出来的冰棍还冒着凉气。对我们来说,听戏只是个由头儿,蹭点儿吃喝才是最重要的。
          当演员在台上闪展腾挪时,台下就有尘土簌簌地落下来,弄脏了我的冰棍。于是,我从台下伸出头来,看是谁在和我作对。可我没什么办法,又不能把他从台上扯下来,只能在冰棍上舔两口,算是弄干净了。
          表演的正是潘大立,他穿着简单的戏装,头上围一条白手巾,脸上扑着粉,像刚从面缸里钻出来一样。
          我不喜欢潘大立。听说他很有才,彼时所演的正是他自编自演的成名曲目《潘大懒相亲》,大概就是讲述了一个懒惰的农村光棍儿在村支书的帮助下,立业成家的过程。可这哪里像个农民?脸上的粉直掉渣渣儿。
          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伸长脖子,张着嘴,还时不时地拍一会儿巴掌,证明他们看懂了。可我看不懂,一会儿唱一会儿说,二胡声比演员的嗓门儿都大,能听出个啥?
          于是,我狠狠咬下最后一口冰棍,把冰棍杆朝台上一抛,转身又钻到台下。在我看来,这台下比台上好玩儿多了,就像是《地道战》里的防空洞。
          大戏演了三天,每天都有潘大立登场,我搞不明白,他演得就那么好?看演出的人有增无减,每天都熙熙攘攘,像赶大集。南村的来了,东庄的来了,后屯的也来了。二大妈还带了烟笸箩,把长烟枪抽得吱吱响……
          台下有一群小青年因为拥挤打成一团。看戏的人又都围到那一边,这边的戏台倒清静了,连演员也伸着头向台下看,只有器乐师没有停手,那音乐就不停地咿呀着……
    “都老实点儿,一天把你们闲的,别影响大家伙儿看戏好不!”村支书老万怒吼着冲进人群,一顿连骂带踢,把小青年们赶走了。我和小伙伴们远远地看着,有点儿害怕。
          人们又都回到戏台前,还是津津有味地看戏,还是津津有味地嗑瓜子。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村里不再请舞台戏了,或许是因为我长大了,这场景淡出了我的生活———我已经对钻到戏台下面不感兴趣了。
          潘大立还会到村委会大院门前的空场上去,有时呆呆地看,有时吼上几嗓子。我觉得他像是被掐住了脖子,发不出个正音来。
          后来,潘大立成了他戏里的潘大懒,他还不爱种田,媳妇也跟他离了婚。
          村里再也没人看潘大立的戏了,连县剧团都黄了,更别说乡下自办的小剧团了。潘大立就这样潦倒着,家破人散,游手好闲。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要走自己的路。我没得选择,因为我高考落榜了。
          去部队时,父亲一直在后面送我,他的背有些佝偻,像是怕天塌下来压到自己。他说我是时运不济,就像潘大立变成了潘大懒一样。
          可我不这样认为,路是自己走的,何必去怪运气。如果运气有那么大的威力,我们又何必挣扎?那样的话潘大立倒是对的,懒懒地放弃。
          再回家时,我已经在部队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三级士官转业,在县城里有了工作,有了家庭。但父亲还在老家,我去看他。他的头昂得很高,我知道这是因为他认为我混得还不错。
          我和父亲聊天,话题总离不开村里当年的戏台,离不开冰棍和潘大立。
          我问父亲:“潘大立现在咋样?”
    “他现在可厉害了!”父亲说,“几年前来了个扶贫干部,村里谁家的大事小事他都操着心,看到潘大立这样,就找村里的老辈人了解他之前是干啥的,家咋没了这些事,后来不知咋就给了他一部手机,这潘大立整天对着手机呜哩哇啦的,说咱这土地里长出的东西,说咱天天干活的地方……说这叫‘网络直播’,他可算找到门路了,现在说什么粉丝都好几十万了。你看这村里的小学和乡里那条路都是他出钱张罗找人修的……”
          父亲滔滔不绝地说着,我有些不服气:“有钱了不起?”
          离开村子时,我在村口的斜路上碰到了潘大立。他苍老了许多,头发几乎掉光了,脸依旧很白,不过没有涂粉。
          他正架着手机要直播,说是直播这村里的蓝天,这绿绿的田地,果树上就要熟了能来采摘的果子……
          我主动和他打招呼:“现在挺好啊!”
          他朝我笑:“有出息了,你!”
    “干吗非跑这儿来拍?这里又没有舞台。”我问。
          潘大立笑了,把手朝四周画了个圆圈,说:“这不就是舞台?”
          原来,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舞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因为潘大立在县里舞台上演出过,且受到了县长的好评,有了名气,所以演出的时候,四里八乡有很多人前来观看。
    B.“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伸长脖子,张着嘴”的描写,形象生动,如在眼前,侧面表现了潘大立表演动人、剧作优秀。
    C.父亲由“背有些佝偻”,后来“头昂得很高”,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父亲由“我”落榜时的颜面扫地到后来以“我”为荣的心理变化。
    D.小说的题目“舞台”,使用了双关的手法,耐人寻味;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串联起了众多相关的故事情节。
    (2)关于文中“我”小时候看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写“我”正经看戏,而写“我”钻到舞台下吃冰棍,符合“我”孩童身份,内容真实自然。
    B.写戏台前的大柳树、戏台下“有卖冰棍的,也有卖瓜子的”,为小说提供了具体的场景。
    C.二大妈“把长烟枪抽得吱吱响”的细节,意在表现“我”注意二大妈,胜过了注意潘大立。
    D.解放车车厢、“二八”自行车、县剧团等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着时代特点、社会风貌。
    (3)小说末尾说“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舞台”,你对此如何理解?
    (4)作者特意把潘大立表演的成名曲目写成是他自编自演的《潘大懒相亲》,这样写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3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久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既有“共享经济”“慢生活”“新常态”等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出现的新词汇,又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词语新义项和新用法,如“云”字增补了“比喻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计算服务的方式”的义项。从中不难发现,词汇之变出自社会生活之变,词语之新源于①       
          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单字1.2万余个、词目7.2万余条、例证8万余条。增补一些词语的同时,②       ,如“单放机、八进制、夯机、打柴”等这些过时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增补或删除,呼应了当下社会生活的脉动,展现着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
          从2004年推出第一版开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迄今已完成3次修订。从收录“非典型肺炎”“软实力”等体现社会生活、时代变迁的词语,再到“点赞”“网红”“刷屏”等一些贴近日常的网络用词陆续收录进词典……纵览这些年的变化,我们从中可以体察时间之河在语言的河床上洗刷、沉淀的印记。③       ,体现了汉语言词汇系统及表达的更新。
          当然,辞书不仅记录当代社会生活,也事关语言规范。在互联网的助推下,汉语迎来了相当活跃的时期。新词新义层出不穷,不少网言网语、潮词新语只在一时的热潮中昙花一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在流行中保持恒定的价值,不仅是新词能够进入辞书的标准,而是这些新词生命力的体现。辞书,不仅呈现语言的真实面貌、服务于当下生活,也是还原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根据文中相关信息,把下列词语按来源分为两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给力  碳达峰  申遗  群主  黄金周  粉丝
    a.①第一类:
     
    ,②分类理由:
     

    b.①第二类:
     
    ,②分类理由:
     

    组卷:6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近日,我市精神文明办将开展“留住乡土中国”主题照片征集活动。你翻开家中的旧相册选出了符合主题的4张照片,分别是一次大家族聚会的合影、一处已消失的家乡建筑、一位值得敬仰的族中老人、一次传统节日活动的留影。
          请从中选择一张你认为最好的照片提交,并写一篇推荐稿,可以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谈谈你选择照片的原因或由照片生发的感悟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